1、我会把词语补充完整。
(_____)经风(_____)高(_____)流(_____) 天(_____)之(_____)
(_____)音(_____)梁 黄钟(_____)(_____)(_____)歌(_____)舞
行(_____)流(_____) (_____)夺天(_____) 惟(_____)惟(_____)
2、比一比,再组词。
磁______ 燥______ 常______ 裁______
滋______ 躁______ 嫦______ 载______
3、先把词语补充完整,然后选择其中一个成语写一句话。
发( )图( ) 肃然( )( ) 勤( )好( )
不同( )( ) 余( )绕( ) 庞( )大( )
4、填上颜色词。
A.日出江花( )胜火,春来江水( )如( )。
B.千里莺啼( )映( ),水村山郭酒旗风。
C.接天莲叶无穷( ),映日荷花别样( )。
5、查字典填空。
“缝”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在“缝隙”一词中,“缝”读( );在“缝衣服”一词中,“缝”的读音是( )。
6、完成古诗阅读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读一读,用“/”标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2】解释诗中的标下划线的字。
(1)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基调不同,一“________”一“________”,但都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包含这种情感的诗句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歌阅读。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请你结合诗句,解释“胜日”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晚春二首(其一)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的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下列选项中的文人都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一项是( )
A.曾巩、王维 B.苏轼、柳宗元
C.李白、欧阳修 D.王安石、杜甫
【2】读第一、二句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景致?下面选项中与你所想的相符的一项是( )
A.冰雪消融、嫩芽点点 B.遮天蔽日、荷花满池
C.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D.金桂飘香、四季常青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满怀着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伤感之情,言辞诚恳,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
B.人言草木无情,而这首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斗”、能“解”,想象奇特。
C.这首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似雪花般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寄寓着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9、阅读短文。
一幅名画的诞生
天空晴朗。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有一艘货船,因为没有风,帆没有张起来。岸上,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他们大多身子前倾,都在拼命使劲,因为船上载着沉重的货物。
这是俄罗斯画家列宾的成名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一八六八年的夏天,列宾是在彼得格勒度过的。一个星期日,同学们约他坐轮船去游览涅瓦河。轮船跑得飞快,一会儿就出了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豪华的别墅。忽然,迎面来了一只大木船,列宾发现岸上有什么东西在蠕动……同学告诉他,那是拉船的纤夫。
纤夫靠近了。天哪,为什么他们这样肮脏、这样褴褛呀!有些人的裤子破了,就赤裸着大腿,拖着破布片往前走;他们的衬衣呀,简直认不出是蓝布做的……每个人的脸都是阴沉沉的,流淌着亮晶晶的汗珠;在乱蓬蓬的头发下面,流露出凝重的神情。
这情景给列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目送着纤夫,直到他们消失在视线里。
两年以后,列宾来到了伏尔加河。在那里,他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他仔细地观察着那些蕴藏着无穷力量的身体,长久地注视着那些善良的眼睛和脸,抚摸那些铁铸般粗壮的手……为了画好这幅画,他三次来到伏尔加河。他勤奋地工作,画了伏尔加河的自然景色,画了许多纤夫的肖像,最后,带着厚厚的一册素描回到了彼得格勒。
根据这些素描,他顽强的画呀,改呀,用了三年时间,于一八七三年完成了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这幅画里,他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也歌颂了他们身上的巨大力量。
【1】这幅名画的名字是( ),作者是( )。请用“﹏﹏﹏”画出文中对这幅画的描述。
【2】“这情景给画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联系上下文说说“难以磨灭”的意思是 。这情景指的是什么?在文中用“ ”画出来。这段文字是对纤夫( )和( )的描写。
【3】为什么这情景会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中你体会到画家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幅名画从构思到完成,列宾一共用了__的时间,在这幅画里,他描绘了________,歌颂了______,体现了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0、课外阅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它告诉人们:只要勤奋,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我们先看下面这个例子。一位画家拜访门采尔时向他诉苦道:“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工夫,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呢?”门采尔劝他倒过来试试看————花一年的时间画一幅画,那么只需一天便可把它卖出。这位画家照办了,果然他获得成功。这位画家不是天才,否则他卖一张画无须等一年。但是,经过一整年的努力,经过一次又一次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他下的苦功终于得到了回报,那便是他的画获得了成功,而他从创作这幅画中悟出的将是更多。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都在验证着这条朴实无华的道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肯下苦功夫,铁杵都能磨成针,还有什么办不到的事?居里夫妇经过无数次的称量、提取、实验、计算,才发现了镭元素;伴随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的斗室里堆着数麻袋的稿纸……科学史册里记叙着科学家们探索的足迹,艺术殿堂里镌刻着艺术家们创作的历程。这些都重复着一个事实:没有谁能轻易成功。即使真有所谓天才,不努力,也有天才泯灭的一天。而机遇,也只对能把握它、利用它的人而言,能称其为机遇,那些庸人在机遇与之擦肩而过时,或许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
著名作家冰心曾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美她现在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让我们用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去培育成功的花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家成功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例来说明观点,其中__________的事例写得最详细。三个事例都写了成功与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4】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冰心的名言,请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要补充一个事例说明观点,你会写什么事例?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饱尝痛苦和耻辱,
你历尽世间炎凉沧桑。
在苦难和机遇中,
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
你把滴滴汗水,
点缀在东方之珠上。
不管你离开多少岁月,
母亲的血在你身上流淌。
在你的发展和繁荣中,
融进了母亲的泪水、乳汁和力量。
【1】“你饱痛苦和耻辱”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诗中“你”和“母亲”分别指的是谁?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穷人》片断,回答问题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
忐忑不安:________
【2】找出一个神态描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片段中,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的。
【4】联系片段内容,回答问题。
①你觉得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段话哪一种写法让你印象深刻?你觉得这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段一: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闫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闫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文段二: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这两段文字描写的主人公是( )。
A.我
B.闰土
C.鲁迅
【2】文段二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中年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这两段来看,少年闰土给人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中年闰土给人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判若两人,这些改变有社会生活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想象一下,三十年后,你也正值中年,你会变成什么样子。试着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感悟。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蓄,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薛;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短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也能仿写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也是一样,要赶时间,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什么是“赶时候”“赶热天”?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乾隆皇帝的题字插在题诗与画之间,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
2.我们应该尊敬普通人。(改为“反问句”)
3.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扩句,至少两处)
4.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缩句)
16、句子训练营。
(1)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用加点词语造句)
(2)我替你担心。(扩句)
17、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说出来的话必须算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对东东说:“我把你送给妈妈的礼物藏好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妇女搬了把椅子放在我面前说:“这是我们专门准备的残疾人椅,你快坐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闰土心里的稀奇事,让我很羡慕。(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记一次活动
要求:①写清楚活动是怎么进行的;②把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③学会先写大场面。也要注意个别同学的神态,动作,语言,既要有整体,还要有部分;④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