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语境,在括号里填上以“无”字开头的四字词语。
(1)闰土的心里有(___________)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蔺相如机智应对秦王,将(__________)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
2、用“感”字组词填空。
(1)母爱是一丝花香,让你即使在彷徨的时候也能( )到甘甜与舒畅。
(2)因为朋友之间有深厚的( ),所以才有伟大的友谊。
(3)他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怎能不使人( )呢?
(4)我在奋斗中( ) 到了人生的真谛。
3、看拼音,写词语。
在高高的xuán yá( )上,立着一棵松树,她tiào wàng( )着天边的cǎi hóng( ),微笑着。刚刚过去的fēng bào( )丝毫不能动摇她,她就是一面屹立不倒的qí zhì( )。
4、课文回放:细细品读,你会发现语言文字中处处蕴含着美。
1.琴声之美: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皮鞋匠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_______。月下沙地之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____________。
2.诗词吟赏:景情趣理入诗文。诗中有景,诗豪刘禹锡在《浪淘沙》(其一)中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诗中有趣,如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_____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
3.古文传诵:《伯牙鼓琴》中,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____________,以为____________。
5、
拓展题
1.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一番话给我启发,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告诉我们要把准备工作做足做好。
3.“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父母尽一份孝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
4.小明经常以家里条件好为由在生活上铺张浪费,我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言来劝他。
5.要是平时认真听课,用心读书就不至于考试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了,这可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6、课文内容大回放。
出塞
秦时 汉时关,万里 人未还。
但使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1】根据古诗内容,将诗句补充完整。
【2】“但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塞》的作者是 朝诗人 ,诗人从写景入手,诗的前两句写了 和 这两种景物;后两句中的“飞将”指 。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7、课外美文欣赏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
【1】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_。
【2】诗句“潮落夜江斜月里”的“斜”字能否换成别的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外诗词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①南飞雁。 , 。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②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③?
(注释)①望断:望尽。②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③苍龙:指国民党反动派。
【1】请描绘“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展现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将原词补充完整,再结合全词,体会这两句词中流露的情怀。
【3】结合你对本词的理解,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词人从眺望远景起笔,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阵阵南飞北雁,触发了词人胸中的豪情。
B.词的下阕,词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
C.词的最末两句以问句结尾,表明词人对红军战士何时夺得最后胜利充满疑问。
D.此词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9、阅读理解。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 清鲜),天空是那么(晴朗 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柔软),就像只用绿色渲(xuān xuàn)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惊讶),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yín yíng)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用“√”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2】我会划去文段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3】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丽(__________) 愉快(______) 舒服(_________)
【4】文中有2个表示“绿”的意思的词语,分别是____和_____。我还从课外积累了2个,分别是_____和_____。
【5】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6】作者为了说明小丘线条柔美,把小丘比作_________。
【7】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盼》选段,回答问题。
①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①__________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②“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③“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④“可是……还差半小时啊。”我嘟囔着,心想,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⑤“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⑥“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⑦“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⑧“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⑨“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⑩“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
⑪“真的吗?”妈妈问。
⑫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再看看屋里的闹钟,六点二十,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⑬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③____________
【1】围绕“盼”,选文具体写了哪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
【2】下列三句话写的是“盼”的心理活动,选择合适的选项填在文中横线处。
A.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B.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C.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_
【3】请给第①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这句话做批注。
【4】第①自然段中“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面对雨,分别描写路人和“我”的不同反应,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短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我嚷着奔进厨房”、第④段“我嘟囔着”、第②段“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我”从可以穿雨衣的兴奋到不能出去而失落沮丧的心理过程。
B.第⑥自然段末尾的“啊”字表示“我”在和妈妈商量,在向妈妈请求。
C.第⑥自然段“我”央求妈妈让“我”出去买酱油的原因是不想听英语讲座。
D.第②自然段“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是因为“我”为了想穿上雨衣出门而向妈妈撒了谎。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垂 柳
在北方广大地区,(感觉 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它那轻盈婆娑的树姿,那迎风摇摆的枝条,青翠欲滴的细叶,不仅为大地(增加 增添)色彩,还给人们送来春天的气息。
柳树_________是最早的报春使者,_________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浪打,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防浪冲岸的树木。
柳树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顺直,是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用材。
柳树还有其他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在医学家手中,可做接骨夹板材料;在农村老人、妇女手中,柳枝又会成为柳篮、柳箱、簸箕、抬筐等日用品。
柳树性喜潮湿,适应力强。_________是塘边河岸,_________丘陵山地,它都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长成高达十几米,胸径二三十厘米的浓荫大树。所以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阴。”如(故意 有意)栽培,那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也就更多。
(1)在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上画“×”。
(2)在文中的横线上加上恰当的关联词。
(3)按要求填空。
第2自然段是_________段,在全文中起_________的作用。
(4)找出第6自然段中概括段落大意的句子,用“_________”画出来。
(5)文中画“”的部分描写了柳树的_______________。画“_______”的部分描写了柳树的__________________。
(6)辨析中心思想,在正确的答案后面画“√”。
本文通过记叙垂柳的特点和用途:
A.赞美柳树是最早的报春使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
B.赞美柳树是最早的报春使者,具有奉献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 )
C.赞美柳树的经济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 )
12、课内阅读。
①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②我的目光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我看到“村民们”的劳动生活了。它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1】写出三个和“全神贯注”意思或用法相似的词语。
【2】第①自然段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解释说明 B. 表示意思递进 C. 表示语意转折 D. 表示声音延续
【3】“我看到‘村民们’的劳动生活了。”这里的“村民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4】请用“ ”画出第②自然段的总起句。
【5】读了短文,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北京的春节(节选)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骑毛驴,还能买到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只为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恰巧明月当空。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 )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 )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 】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与加点部分意思相近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①无暇顾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独出心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4】选文写了北京地区春节时分的民俗活动。写得最详细的是______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详略分明的好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
【5】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呢?(至少写出一种不同于短文内容的习俗)请你用通畅的语言,重点描写一下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相关习题。
记一次大扫除
大扫除开始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奔向自己的劳动岗位。教室内外,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每个人都认真地劳动着。有的在卖力打扫地面,有的在认真整理讲台,有的在专注清洗墙面的瓷砖。哗哗的撩水声,唰唰的扫地声,朗朗的欢笑声响成一片。
“靠边点!靠边点!”只见王明拎着一个大拖把走进教室里。他拖地面最认真,只见他挥动着湿淋淋的拖把,将地面擦得干干净净。张芳同学负责摆桌椅。你看,她摆的桌椅横看成一条线,竖看也成一条线,谁见了都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小个子苏欣一向爱劳动,这次他负责清理图书。嘿,瞧他干得多带劲!他先把图书柜门上的玻璃全卸下来,块块擦得一尘不染,再把图书搬出来,把放书的一层层木板擦干净,然后再将图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最后把柜门上的玻璃装回去。
负责端水的叶超全身大汗淋漓,脸上却依旧带着笑容。一盆盆清水变成了脏水,一盆盆的脏水又换成了清水。尽管四个盆来回替换,叶超的供水热线却从来没出现过供不应求的“危机”。
我在干什么呢?哈哈,我的任务是擦玻璃窗。①
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我看见校园里的小树仿佛正在向我点头哩!
【1】本文写的活动是____________。活动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___________。
【2】本文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描写同学们的劳动场面。想了解“面”的描写时,要选择阅读第____自然段,体会到整个场景_____________。想了解“点”的描写时,要选择阅读第_______自然段,通过阅读,我知道画“﹏﹏﹏”的句子是对苏欣的___(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并运用表示顺序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他清理图书的过程清楚地写出来。
【3】请运用文中这种描写“点”的写法,在文中句子①处把我擦玻璃窗的场面描写出来。
15、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 )自由战死沙场,( )给贵族老爷们取乐而死于角斗场。(填关联词)
(2)一个奴隶用斧子把锁着的铁门砍开。(改为被字句)
(3)( )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蚂蚁的触角( )摆动得特别厉害。(填关联词)
(4)老虎的吼声特别大。(改为夸张句)
16、按要求,写句子。
(1)当时足球被称为“鞠”。(改为“把”字句)
(2)他一边使劲地踢骨头,一边不停地咒骂。(用加下划线词语写句子)
(3)飞机不得不改到另一个小城市降落。(改为肯定句)
17、按要求写句子。
(1)天空中挂着圆月。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边的沙地上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闰土心里的希奇的事,让我羡慕。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镭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老师问蔡林:“我刚才提出的问题你会吗?我猜你是会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了“抗震救灾英模代表团”的报告,谁都佩服那些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的活动我们必须参加。(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通过上述措施,使全校学生深刻认识到此类事件所带来的后果。(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悦耳的歌声被王强的思路打断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沙舟故意锯出一个跟老师规定的图形相反的木块。(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藏在你家中的宝藏,当然该由你自己最先发掘。(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们观看演出。(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的习作。
根据提供的题目和开头,发挥想象,续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故事。
粉红色的茶花
上课铃声响了,校园里安静下来。执勤的丁老师巡视着校园,突然听到“嘤嘤”的哭声。她寻声找去,在粉红色的茶花下,她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