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日积月累

(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 )。   ——周恩来

(2)我是中国人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 )。   ——邓小平

(3)唯有( )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4)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 ),一个是( )。 

(5)学习了本单元,我体会到

 

2、根据拼音把词语写在括号中。

1)今年暑假,我跟爸爸、妈妈去著名的风景区旅游,那wēi  é______的高山、 qīng yōu____的树林,在阳光的 zhào yào_____下显得格外静谧,我们 táo zuì_____在自然美景中,流连忘返。

2)那位著名的音乐家走到一架旧 gāng  qín_____跟前,开始弹奏乐曲。当他按下qín jiàn______时,máng______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 chún shú______!”

3、选词填空。

陆陆续续 断断续续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   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2)电影快开演了,人们 走进电影院。

 

4、课文回眸室。

1)《我的舞台》一位作者是 ,她是 的女儿。文章介绍了自己 

的故事。

2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   ……”写出了作者的  

  的精神。

 

5、填空。

(1)《花之歌》课文表面上写花,但实际上是写人。作者利用花来寄托自己伟大的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 )

(2)各国的国花:

中国国花:( )

荷兰国花:( )

日本国花:( )

(3)有关“花”的诗句:( )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1这首诗中能突出表现松树的坚韧、耐寒苍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大自然本不能塑造修饰什么,万物可贵之处在于它们的本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处求芳草一句中的的意思是(  )

A. 寻找、寻求   B. 祈求、请求   C. 索取

4画波浪线的诗句,描写了松树(   )的品格。

A. 喜欢漂亮,做事慢条斯理

B. 在寒风中依然郁郁葱葱、坚强挺拔、不屈不挠

7、识字与写字。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横线上把诗句补充完整,注意行款整齐、书写正确。

【2】读句子,根据语境写出正确的字词。

读这首诗,我心潮pénɡ pài。面对xiōnɡ yǒnɡ的河水、yǎnɡ qìxī bó的雪山、páo xiào的子弹,红军没有zhòu méi,没有qū fú。lónɡ lónɡ炮火中,他们挥舞着革命的旗帜。党领导下的队伍就是yì立不倒的diāo xiànɡ,就是永不xī灭的明灯。

【3】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请你再写出一句他创作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朗读节奏停顿划分有错的一项是(  )

A. 明月/别枝/惊鹊   B. 听取/蛙声/一片

C. 七八个星/天外   D. 旧时/茅店社/林边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下面描述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了,天边闪现出几颗明亮的星星。(  )

B. 山间变得昏暗,暴风雨突然到来了。

C. 词人知道阵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

D. 原来记忆中的一间破旧的茅店小屋和一座古老的小桥,一直没有看到。

3下列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描写了骤雨将至的景象,借此隐寓了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满情绪。

C. 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反衬出夜色之静,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D. 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我们仿佛看见他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会儿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会儿听鸟啼蝉鸣,悠闲自得。

4下列诗句中与本词下片意境相近的一项是(  )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D.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外阅读

生命的养料

一个小男孩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为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很少与同学们游戏或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亲从邻居家讨了一些树苗,他想把它们栽在房前。他叫他的孩子们每人栽一棵。父亲对孩子们说,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但看到兄妹们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不知怎么地,萌生出一种阴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树早点死去。因此浇过一两次水后,再也没去搭理它。几天后,小男孩再去看他种的那棵树时,惊奇地发现它(       )没有枯萎,(       )还长出了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显得更嫩绿、更有生气。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为小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

从那以后,小男孩慢慢变得乐观向上起来。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窗外那明亮(姣   皎)洁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老师曾说过的话: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长,何不去看看自己种的那颗小树。当他轻手轻脚来到院子里时,却看见父亲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种的那棵树下(泼   拨)洒着什么。顿时,一切他都明白了,原来父亲一直在份偷地为自己栽种的那棵小树施肥!他返回房间,任凭泪水肆意地奔流……

几十年过去了,那瘸腿的小男孩(       )没有成为一名植物学家,(       )他却成为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也能使生命之树茁壮成长。也许那树是那样的平凡、不起眼;也许那树是如此的瘦小,甚至还有些枯萎,但只要有这养料的浇灌,它就能长得枝繁叶茂,甚至长成参天大树。

【1】用“/”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字。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为什么小男孩看到兄妹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就希望自己栽的小树快点死去?(       

A.他本身就不会栽树,也不想参加这样的活动

B.他很自卑,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父亲的礼物

【4】看到父亲悄悄地为自己种的小树施肥,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会想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

【5】“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读了这句话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圆明园中,有金碧( )的殿堂,也有玲珑(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   、元、   、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我能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剔”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再查音节____;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部,再查____画。

2请把短文第一句中的两个词语补充完整,填在括号里。

3我能在短文第2自然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朝代名称。

4判断题,请在正确的说法后打“√”。

(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   )

(2)“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句话说明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   )

(3)“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圆明园没有什么特点。(   )

5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

A.因为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能让我们牢记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B.因为想告诉我们如果要重建圆明园,就要记住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样子。

C.因为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就能更加吸引大家去了解圆明园,明白要保护好圆明园遗址。

11、课内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节选)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囫囵吞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冠李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画出具体描写“我”读书时“囫囵吞枣”的句子;用“~~~~”画出具体描写“我”读书时“张冠李戴”的句子。

【3】“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中“这句话”指的是_____。这句话透出鲁迅先生_________的特点,表面看是_______,实际上是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

夜间,月亮已经升得很高很高了。我看见这个月亮从溪边乌桕(jiù)树的枝丫间,把一大片清光洒到溪边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这时我静静地听着:啊,可是真的,慢慢地,慢慢地,我听见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

——啊,我听人家说过,那草丛的村庄里,住着一位少年音乐家名叫蟋蟀,他是一位很好的、勤奋的少年,天天晚上演奏小提琴。因此,后来他成为童话世界里一位少年提琴家。这优美的小提琴声,是他演奏的吗?

啊,真的,真的,一阵又一阵小提琴演奏声,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了。

那小提琴拉得多么好啊,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泉水从山谷里流到溪中来了。

有时听来,好像是给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儿歌,拉着一支伴奏曲。

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一阵细雨打在竹林里的声音传来了。

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感到这提琴的演奏声,是多么好听啊。我一边听着一边想,这小提琴的演奏声,是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一座露天的音乐厅里传来的吧?那村庄里,今晚真的在那音乐厅里开一个月光音乐会吗?这小提琴真的是那位少年音乐家蟋蟀演奏的吗?一定有好多好多的孩子来听演奏吧?……

听啊,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看啊,天上一个扁圆的、黄色的月亮,也在悄声地听着,把一大片清光洒到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1)在文中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仔细阅读短文,

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把蟋蟀想象成______________;把它的叫声想象成______________;把草丛想象成__________。因为作者的丰富想象,拟人化的手法,让人觉得月光下的草丛”__________。

(2)这是一只怎样的蟋蟀?请阅读短文,找一找相关的语句,画上“____”,再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夜间的溪边那个草丛的村庄,还会出现怎样的场面?想象一下,写下来。(不少于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欢乐岛。

(一)课内阅读。

  广场上汇聚着群众的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手里擎着红旗,或者提着红灯,从四面八方拥进会场,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老远从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一个人海,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横线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__后__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30万人的__________

3.如果把文中的直奔换成走向,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天安门广场

  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前,有一片开阔的广场,这便是闻名中外的天安门广场。

  广场的北面就是那座庄严、宏伟而又朴实的天安门城楼。城楼前的金水河上,有7座玉带形的汉白玉石桥,桥上饰有雕花石华表。天安门城楼和它前面的两座华表,组成了国徽的主要部分,成了新中国的象征。

  天安门前,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广场的南面,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碑身刻有毛主席的题字和周总理题写的碑文。碑座四周10幅反映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大型浮雕,表现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

  广场的南端,是1977年5月建成的庄严肃穆、雄伟壮观的毛主席纪念堂。它有两座台基,用一色枣红色花岗岩砌成,44根明柱。纪念堂的正厅,迎面是一尊3米多高的,用纯汉白玉石雕刻的毛主席座像,座像后面墙上挂着《祖国大地》的巨幅壁画,正厅南侧是瞻仰厅,里面放着晶莹透亮的水晶棺,棺内安放着毛主席的遗体,周围簇拥着鲜花和常青树。每年都有不少来访的国家元首、总理和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到这里瞻仰毛主席遗容。

  广场的东西两侧,是1957年建造起来的两座对称大厦。西边是人民大会堂,东边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两座建筑物的淡黄墙面和浅红色、白色的花岗岩石基与黄瓦、红柱的天安门城楼互相映衬,显得格外壮观。

  广场周围和毛主席纪念堂四周广种花木,香飘四季,郁郁葱葱。站在广场上纵目远望,令人意气风发、心旷神怡。天安门广场不仅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还代表着中国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1.这篇文章是以__________来作题目的。

2.这篇文章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美了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4、阅读理解。

“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建设制造强国,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一个重要方面是把更多的资金转向实体经济,从而走出一条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子;同时,要努力培养一支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号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激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

古为今鉴,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对工匠精神的精微阐释。如古代描述工匠在制作玉器、象牙、骨器时,用“切、磋、琢、磨”来展现其中的______;又如孔子说“执事敬”“事思敬”,表现的是______;又如《考工记》中倡导的“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表现的是学习传承;再如,《庖丁解牛》中十九年不换刀,一心研究解牛的厨师表现的是_____。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国并不缺少匠人匠心。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

工匠精神贵在传承,要想真正落地生根,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塑造尊技重道的文化氛围。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国工匠”走向“前台”,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工匠精神不仅有了具象的模范代表,而且有了可学可敬的典范。既是受“大国工匠”的带动,又是得益于社会的广泛认同,人们对匠人愈加尊重、对工匠精神愈发推崇,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正在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让劳动者更有尊严,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也更为肥沃。

涵养工匠精神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创造保障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要着力改善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加强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劳动者只有进行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实践,才能既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又通过创造性劳动享受美好生活。

【1】“涵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①能控制情绪的功夫;②蓄积并保持。在“涵养工匠精神”中,“涵养”应选第________中解释。

【2】选择下面的词语填入短文中的横线上。

尽心尽力 专注执着 仔细认真

【3】结合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广泛认同,为工匠精神的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______

(2)有了制度保障,加强技能产业工人培养,就能涵养工匠精神。 ______

(3)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是因为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进行科技创新。

______

【4】写出“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外面的噪声太大了,我只好关上门窗。(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

2.我们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老班长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报春的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江北、江南的山川和田野。(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老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称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图书管理员把我放在一个奇怪的机器面前。(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实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花盛开,香极了!(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改为反问句。

1.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想到母亲,我就泪流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能让两个孩子和死人待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忘不了那个卖书的残疾青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海鸥们不愿意让老人离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象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为反问句。

(1)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2)看到欧群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我们非常惊异。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按要求完成习作。

这个学期,我们参加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祖国放心,强国有我”主题演讲会中展现浓厚的爱国情怀、学校秋季运动会上发挥顽强的拼搏精神、班级竹节人大赛中享受美好的童年乐趣、“天宫课堂”中沉浸在奇妙的宇宙发现……

选择一次课内外活动,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将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写出真实情感,展现活动的精彩。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作品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