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填空。

(1)《宿建德江》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里描写月亮的诗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在朋友家,见到翠绿的树木环绕着村庄,村庄外面青山连绵不断,我不禁吟诵起《过故人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我对乡村景色的赞美之情。

2、看拼音,写词语。

我的语文老师在管理学生方面非常有jīnɡ yàn(    ),他最shàn chánɡ(    )管理调皮dǎo dàn(    )的孩子。有一次,一位同学做着鬼脸,tǐnɡ zhe(    )胸脯shǎ(  )呵呵地走进教室。语文老师微笑着说:“这位同学像不像《熊出没》中zhāo qì pénɡ bó(        )的熊大呀?”

3、知识梳理

1.《金色的鱼钩》是一篇讲述革命故事的课文。它叙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崇高品质。

2.文章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课文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____________和故事的__________________。红军过草地的路上,很多同志生了病。炊事班长即老班长接受要照顾三位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的人物。

3.本文的内容是真实的,那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简单,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填空。

(1)____________的天空中挂着一轮___________的圆月,下边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__________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钠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七律·长征》这首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来写的。

(3)这个学期,我认识了“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认识了怀抱建功立业雄心,“_____________________,视死忽如归”的曹植。

(4)用古诗词赞颂四季美景:春天有“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天有“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秋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5)“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湖楼下水如天。”写出了西湖盛夏时节的奇丽景色。

5、词语填空。

万(_____)更新  万不得(_____  心(_____)气和  重见天(_____

焉(_____)非福  翻箱倒(_____  五(_____)四海  死得其(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欢乐岛。

(一)课内阅读。

1.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说出另外两位诗人及他们的作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送友人

(唐)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中写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李白送别友人时的情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答问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表现夏天的天气瞬息万变,刚刚还是月朗星稀,一刹那下雨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景要抓住事物特点,请从词里找出两个表现夏季特点的词语。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词中哪两句描写了六盘山秋天的自然景象?用“ ”画出。

【2】本词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其中“点”指六盘山的天、山,“面”指________

【3】展开合理想象,把下列词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1)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_______________

(2)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_______________

【4】本词和《七律长征》都写到了山,但写法、表达的情感不同。写法上,《七律长征》以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写的是群山的形象;《清平乐六盘山》写的是__________这一座山,这是长征途中的一个界碑。情感上,《清平乐六盘山》表现的是一种__________的感情;《七律长征》表现的是长征途中翻山越岭的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

鲁滨逊漂流记

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也许这种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但我必须接受这种生活,并且一天一天过下去。根据我的估算,我是在9月30日登上了这个荒无人烟的岛。当时正是秋分前后,太阳正好在我的头顶上,所以我估计自己是在北纬9度22分的地方。

在岛上待了十一二天以后,我忽然想到,由于没有本子、笔和墨水,我将没法估算日子,甚至分不清休息日和工作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用刀子在一根大木杆上刻了一些字,并把它做成一个大十字架,竖在我第一次登岸的地方,上面刻着:“1659年9月30日,我在这里登岸。”在这根方木杆的侧面,我每天用刀子刻一道痕,每第七道刻痕比其他的长一倍,每月第一天的刻痕再长一倍,这样,我就有了日历。

我几次到船上去,取出了许多东西。有几件虽然不值什么钱,对我来说却很有用,比如笔、墨水,还有纸,在船长、大副、炮手和木匠保管的物品中找到的几个包襄、三四个罗盘、几台数学仪器,还有日晷、望远镜、地图和航海类的书籍。我把它们一股脑堆在一起,以备不时之需。

……

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来。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再花上更长的时间把它们运回家。也就是说,我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木桩并运回来,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我最初用一根很沉的木棒打桩,后来想到了用铁撬棒打。尽管如此,打起桩来还是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

【1】“前所未有”的近义词是:______,我能用“前所未有”写一句话:________

【2】选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写照?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后三段中写出了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的三个困雅,他是怎样克服的?填一填。

鲁滨逊遇到的困难

克服困雅的办法

没法估算日子

 

缺乏物资

 

没有住的地方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语段阅读。

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    )负隅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    )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军舰队冲去。他们将敌舰团团围住,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敌人惊恐(    )万状,敌军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    ),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1在文中括号里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2文中对负隅顽抗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

A. 凭借险要地势或某种条件顽固抵抗。在本处为褒义词。

B. 课文中指敌军依仗铁甲舰和大炮拼命反抗。

C. 凭借险要地势或某种条件顽固抵抗,本文指敌军依仗铁甲舰和大炮拼命反抗。负:依仗;依靠。隅:角落。

3文中具体写出了敌我两支舰队作战的情景,写得很详细。下面________词语写出了两军作战的激烈与艰难;________让我们感受到郑军官兵的机智与英勇。

①负隅顽抗 ②密集的炮火 ③团团围住 ④十几丈高的水柱 ⑤敌军舰队乱作一团 ⑥敌人惊恐万状

11、阅读。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填空。

这段话描写了______________,其中“满腔怒火”写的是人物的_________,从对五壮士的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狼牙山五壮士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画“ ”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并未泯灭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琴弓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1】请你根据故事内容给文章定个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恩重如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势不可当: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为什么多年之后,阿炳能从泉声里听出这么丰富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五自然段,按已经划分好的层次,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填写。

第一层:阿炳拿起二胡,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倾吐给茫茫月夜。

第二层:起初,琴声____________,似乎是阿炳在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在怀念_____________,在思索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随着旋律的______________,乐曲进入了__________,表达出_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__

第四层:乐曲___________而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又__________,阿炳用琴声告诉人们,他爱_____________,他爱___________,他爱____________,他爱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一组文章,回答问题。

(一)

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淡淡的粉白,缠绕在周身的芳香。那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那是一种在雪中才显得更加纯白的花,那是一种雪花压不倒的花。是的,那就是梅花。

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她的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而我赞美梅花,是因为她的那种坚强不屈、傲雪斗霜的精神,同时也象征了那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越挫越勇的人们。

(二)

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玩,外婆伸手给我摘下一颗似圣女果那样的小果子。它并不诱人,软软的外壳青上发紫,好像刚被打了一顿,却依然露出了“白白的牙齿”。我一尝,啊,真好吃。

我问外婆:“这是什么?真妙,味道棒极了。”外婆告诉我:“这是无花果。”我看那无花果树,它不像杨树那样高大挺拔,也不像桂花那样香飘十里,更不像梅花那样美丽多姿。它默默无闻地生长着,从不炫耀自己,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奉献出了自己的爱。

(三)

花事最盛的去处数这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白玉兰花略微有点儿残,娇黄的迎春却正当时,那一片春*啊。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

1品读这组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

 

物的特点

 

想到的人

 

人的品质特征

 

 

 

 

 

 

 

 

 

 

 

 

 

 

 

 

 

2这组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各种事物都有自己不同寻常的美,善于观察的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种树老人

杨旭辉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老人前 20 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 20 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20 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 60 公顷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养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 戳(chuō)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低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不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椽(chuán)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这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起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 50 多岁的寡妇了……但老人依然住在草棚子里,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坟上长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老人种了一辈子的树,他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选自《小学教学研究》 2014 年第 30 期)

1哪句话写出了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用   在文中画出来。

2种树老人所种的树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写作手法是_____,表现了_____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看,表现了_____

A. 老人视种树为自己的生命,把自己和树融为一体,体现了老人的奉献精神。

B. 老人为了种树,最后死在了山上,表现了老人的悲惨命运。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难道不美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还有比画眉鸟的叫声更好听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难道地球不可爱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这几句话体现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请你仿照例句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写句子(不改变句意)。

1.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泉水唱着歌儿,欢快地向前流去。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雨后的六盘山空气清新,漫山遍野的树木一片碧绿,景色真美。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风吹绿了江南大地。

改为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开展手拉手活动可以增强友谊。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补写句子,使其形成排比句式。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一切黑暗;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_____;如果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小练笔 

学习语文,不仅体现在课内,也体现在课外。有些同学做得很好,平时留意观察生活,注意积累语言,坚持课外练笔,把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你在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请介绍一、两种好方法。要求数字50100之间。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