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并理解诗句的含义。
1.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巧填关联词。(不可重复)
(1)( )他现在一松手,( )会掉到地上摔死。
(2)我身处热带,( )有衣服( )不用穿。
(3)( )两周前我就找人用锅炉钢板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 )以后谁也不会再在哪个洞里迷路了。
(4)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3、看拼音写词语。
jié rán tōng xiāo jiǎo huo fěn suì kuān wèi
( ) ( ) ( ) ( ) ( )
jì mò qī liáng fáng yù rǎn gāng qīn xí
( ) ( ) ( ) ( ) ( )
4、补充诗句、名言警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______,_______”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______,_____”都是写重阳节,但表达的感情却迥然不同。
5、积累运用
(1)“颜筋柳骨”中的“柳骨”指的是______(朝代)书法家_________的书法瘦硬挺拔,骨力遒劲。
(2)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想到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放军战士驻守在边疆,保卫着祖国,因为他们深知: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习主席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如: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引用了朱熹《春日》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望着一泻千里的黄河,我吟诵起了刘禹锡《浪淘沙》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湖阴先生壁》中用对偶手法描写庭院外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的“__________________”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句。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诗描绘江南春天之景,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氛围。
B.前两句诗中所选的景物色彩明朗绚丽,花鸟山水相互映衬。
C.后两句诗中的“烟雨”将前两句诗中的所有景象融化其中。
D.后两句诗中的“四百八十寺”为实指,强调庙宇数量之多。
7、课外阅读我能行。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对“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两句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一定要登上长城的决心。
B.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2】对“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抒发了彻底打垮敌人的坚强决心和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B.凭借红军的勇气,一定能征服长征中的一切困难。
8、读下面的古诗《过故人庄》,并完成填空。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解释下列字词。
过:_____________ 鸡黍:_____________
轩:_____________ 话桑麻:_____________
【2】诗中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_________。三、四句是描写_________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_________。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像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B. 颔联描写自然环境美。上句是远景,绿树环合,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大,优雅恬静;下句是近景,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景象。
C. 颈联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D. 尾联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4】诗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我有一个梦想(节选)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1】请你再写两个和“情同骨肉”一样表示感情深厚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 ”句子中的“四个孩子”指的是 ( )
A. 四个小孩子 B. 四种肤色的人
【3】“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这句话用自然环境的变化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
A. 希望消除种族歧视,人们平等友爱地相处
B. 希望地球板块运动,让世界各地都变成坦途,这样更便于出行
【4】画“ ”的句子中的“希望”是指( )
A. 世界充满和平,不再有战争和杀戮
B. 全世界人民消除偏见,没有种族歧视,平等、友爱地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
10、课外阅读
砸 锅
生活中,事儿没办好叫“砸锅”。人们为什么这么说,“砸锅”最初指的是什么,它是因何而来?
“砸锅”一词源于戏曲行业,是戏曲界的行话。在戏曲表演中,经常出现不同剧种的演员同台演出的现象,人们称这种现象为“两下锅”或“三下锅”。这里的“两”和“三”指的是两种、三种;“锅”自然指的是戏曲。“两下锅”“三下锅”指的就是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表演形式。采取这种演出方式,并不是说各种戏曲杂糅在一出戏中演出,而是各戏种独立出演,保持自身戏曲风格,同台不同戏。通过这种形式,曲艺艺人们可以相互吸收借鉴其他戏曲流派的表演长处,完善自身戏曲的不足。
不同于上述表演形式,戏曲界还有另外一种“两下锅”。它是将两种戏剧风格融为一场戏剧中,即同一出戏剧中,前半场用一种曲风演出,后半场用另一种曲风演出。像这样的“两下锅”比较有名的戏曲有:京派名家梅葆玖与豫剧名家马金凤合演的《穆桂英挂帅》;京剧艺术家杨春霞与昆派艺术家蔡正仁合演的《桃花扇》;京派李宏图和汉剧李仙花合演的《蝴蝶梦》等。这种演出形式并不常见。
随着曲艺被广大国人接受,戏曲行业的一些行话也在大众中流传开来。“砸锅"开始指戏剧演出不成功,戏曲演员被观众喝倒彩,后渐渐引申为做事情失败。如今,人们早已经淡化了它在戏曲中的内涵,而专指事情办砸。
(选自《图解国学知识 全新图解版》)
【1】在横线上填上不同的量词。
一________戏 一________戏 一________戏
【2】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
【3】“砸锅”一词源于戏曲行业是指________,现在专指________。
【4】对“两下锅”“三下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不同戏曲的表演长处在一出戏中演出。
B.各戏种独立出演,保持自身戏曲风格,同台不同戏。
C.两三种戏曲形式融为一场戏剧中。
【5】除了上文中的戏名,你还知道哪些著名京剧的名字?(写出两个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田野中的哭声
东方欲晓,晨初露,我坐在田野里,同大自然倾心交谈。在那返璞归真、美不可言的时刻,正值人们或酣梦未醒,或睡眼蒙之胧之际,我在绿茵茵的草地
上,曲肱而枕,向我看到的一切探询什么是美的真谛,让眼前的一切告诉我,什么是真实的美。
当想象把我同人世隔绝开来,幻觉掲掉了遮蔽住我主观意识的物质破布时,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在升华,致使我与大自然相亲相近,它为我阐释大自然的奥秘,让我通晓自然界万物的语言。
我正在此情此景中,一阵微风从树丛树叶间徐徐而来,它像一个贫苦无告的孤儿在长吁短叹。我问道:“习习的微风啊!你为什么叹息?”它答道:“炎炎烈日迫使我逃进了城里,可是在城里,我那纯洁的躯体却沾满了病菌,人类那有毒的气息也死缠着我不放。因此,我才这样忧伤。”
我回眸向万紫千红的花儿望去,只见它们簌簌滴下的不是露珠,而是泪水。我问道:“美丽的花儿啊,你们为什么要哭?”其中ー朵花儿抬起它那俏丽的脸,说:“我们哭,是因为人们将来到这里,掐断我们的粉颈,把我们带进城里。我们是自由的人,他们却要把我们像奴隶一样卖掉。晚上;我们蔫了,他们就会把我们丢进垃圾堆里去。人类残酷的手将使我们离开故土——田野,我们怎能不哭泣?”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溪水像失去儿子的母亲似的在号哭,于是我问道:“甘美的溪水呀,你为什么哭泣?”它答道:“因为我不得不流进城里,但在那里,人们却鄙视我,他们用萄酒代替我饮用,而用我去为他们洗涤污垢。不久,我这冰清玉洁的身体就会变成污泥浊水。我怎能不号哭?”
随后,我侧耳细听,又听到鸟儿仿佛号丧地在唱一道悲歌,我就问道:“漂亮的鸟儿呀!你们在为谁号丧唱挽歌?”ー只小鸟走近我,站在枝头上说:“人将带着一种该死的器具,像用刀割草似的把我们消灭掉。我们正在相互诀别,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谁会幸免于难。我们走到哪里,死神就跟随到哪里,我们怎能不号丧唱挽歌呢?”
旭日从山后冉冉升起,为树丛戴上了一顶顶金冠,我不由得想:“人类为什么要破坏大自然创建的东西呢?”
【1】第2自然段中“遮蔽住我主观意识的物质破布”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自然段中,“此情此景”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自然创建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分别与谁进行了对话?对话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中的一些行为,你也可能每天在做。读过这篇文章后,你对自己的或你身边的一些行为会做一些改进吗?试举一两例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非延续性文本阅读。
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组织了很多个课外兴趣小组。请根据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
【1】学校开设的课外兴趣小组有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小组和__________小组。
【2】正在上四年级的小明可能无法参加__________小组。
【3】四(1)班的王亮同学只有周五有空,他能参加的小组有( )
A.围棋小组
B.游泳小组
C.足球小组
D.科技小组
【4】小齐没有学过围棋,周二、周五也有时间,她想参加围棋小组。请问她可以参加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也作王璞,生于1928年,牺牲于1941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只要你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誓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年仅十三岁的小英雄王朴英勇地为自己的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1】短文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几个方面刻画了王朴的小英雄形象,请按要求摘抄语句。
(1)神态: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
【2】画“______”的句子是对人物___的描写,该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3】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材料一:印章,如同文房四宝一般,既是工具,亦是艺术品,是古代文人书斋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印章自古就有,且样式繁多,但一直以来限于标示姓名等实用内容。至唐宋,开始被应用于书画鉴藏,出现了完全脱离实用而纯粹表达文学志趣、哲理心得的闲章,使印章的艺术性大为增强。至元代,文人用印已经非常普遍,文人印真正走向成熟。元代成为印章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为明清崛起的印章流派、篆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有篆刻爱好者将《七律·长征》的部分诗句刻成了印章,见下图。
材料三:印章以小巧之身,蕴藏了包括中国工艺、书法、文学等诸多领域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美,都浓缩在这几寸见方的小小材料之中。如今,大量现代简易印章仍然被人们作为凭证而使用;另一方面,传统手工制作的印章也因其审美价值不断地在人们手中流传,被欣赏、被赞叹。
材料四:北京大学校徽最早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设计完成,2007年,在原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发展。整个图形像一方圆形印章,中间“北大”两个篆字依形组合布局,有篆刻风韵,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校徽突出的理念在于,要“以人为本”;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
【1】阅读材料一,完成下面表格。
印章的发展历程 | |||
时 间 | 唐代以前 | 唐宋时期 | 元 代 |
印章的发展和用处 | _______ | 被应用于书画鉴藏,出现闲章,艺术性大增 | _______ |
【2】阅读材料二,完成练习。
(1)材料二中印章的字体属于____
A.楷书 B.篆书 C.行书 D.甲骨文
(2)印章上所刻诗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这首诗中总领全诗,开门见山,赞美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一、三、四,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印章艺术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且内容丰富,集众多艺术精华于一体。
B.元代,文人用印非常普遍,为后来印章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C.现代社会简易印章流行,传统手工制作的印章因其复杂的程序,距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也越来越不受重视。
D.印章虽是方寸之间的艺术,却是智慧与美的体现,北大的校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阅读材料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大校徽最初是鲁迅先生设计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不仅是文学巨匠,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爱好者。
B.北大校徽整体像是一方圆形印章,中间的“北大”二字为篆书。
C.北大校徽体现了北大的理念:以人为本。
D.由北京大学在2007年对校徽进行调整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最初设计的校徽已经不符合时代特征及其象征意义了。
【5】中国篆刻艺术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传承这一传统技艺,请你写一则宣传语,引导大家关注篆刻艺术,关注传统印章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5分)
(1)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改为反问句)
(2)蚁穴可以毁坏河堤。)(改为“被”字句)
(3)雪山顶上,蓝蓝的湖水透明极了。(改为打比方的句子)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成转述语句)
(5)敌人的神机妙算被我们识破了。(把病句改正过来)
17、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整个大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红不但在家里经常帮妈妈干活,所以在学校也主动为同学服务。(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最爱看河上的帆了,一张张白帆,像一朵朵白花,开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又像一片片白云,飘在蓝蓝的天上。
这句话把__________________比做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五位壮士利用险要的地形,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狼牙山五壮士热爱祖国、英勇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正是炎夏,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的操场很小,怎能踢球呢?(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鸟儿放开嗓子鸣叫起来,好听极了。(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头上的那一摞碗突然摇晃起来。(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师笑着对我说:“我教你毛笔字的写法。”(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战士们冒着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快步前进。(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写体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帮助的事情。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有真情实感,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