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样子,写词语。
1.怒气冲冲(ABCC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作自受(ABAC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日暮客愁新。
(2)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3、辨析形近字组词。
逶_____磅______斩______寇______恨______
委_____膀______轨______冠______狠______
4、近义词我会写。
踌躇——( ) 同情——( )
大概——( ) 舒服——( )
懊悔——( ) 疲倦——( )
5、词语巧搭配。
(_________)晨风 (_________)朝阳 (_____)山(_____)水 (_________)的清风
(_________)阳光 (_________)枝叶 (_____)和(____)丽 (_____)千(_____)万
6、按要求改写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请不改一个字,只动一动标点,将古诗改写成一个剧本。
(清明时节 。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请不改一个字,只动标点,将古诗改成一首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每句删减一个字,不动标点,将这首七言诗改为六言诗。
清明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童指杏花村。
7、古诗鉴赏
江南春
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
【1】补全诗句。
【2】这首诗是____代诗人____所著。他与李商隐并称为______,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你还曾学过他的《_______》。
【3】“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中,你如何理解“四百八十”这个数量词,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江南春》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表达了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请你说一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词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朝的____。
【2】解释词语。
别枝:____。 见:____。
【3】请用“/”画出下面语句的停顿。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4】这首词中,作者写“鸣蝉”“蛙声”,是运用_____的手法,写出了乡村夜晚的________。
【5】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童年趣事
我的童年有一段时间是在苏北度过的。那时,我住在一个如画的小村子里,村外有流淌( )的小河、碧绿的草地和高大的树木。
不必说我和小伙伴们在小河里游泳、钓鱼、捉螃蟹、捉龙虾,抬来家里的大木盆划船;也不必说我们在草地上打滚、摔跤、捉蛐蛐、捉蚂蚱,看两头大黄牛打架。单是村东头那颗歪脖子的大枣树,就有无限的乐趣。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春天悄悄地到了,百花相继怒放,而歪脖子大枣树似乎还没有睡醒,直到春末夏初,它才开满了芬芳醉人的小黄花,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不知从哪儿来了一群马蜂,在树上筑起一个莲蓬似的巢。大人们说:千万不要去惹它们,不然会挨蜇的!我们当然十分害怕,只敢远远地看着它。一天,我们实在忍不住了,大家拿来弹弓,聚集在歪脖树下,装好石子,对准马蜂窝一齐开火。果然,一群马蜂嗡嗡地出动了,冲着我们飞来。我们吓得扔掉了弹弓,捂着脑袋没命地跑。我很不走运,被蜇了一下,肿起一个大包,很长时间才好。从此,我再也不敢去惹马蜂了。
夏天来了,歪脖树上的知了叫了起来。中午,大家每人拿着一根长竹竿,在竿头粘上一块面筋,来到树下,发现知了就悄悄地把竿头伸过去,瞧准了,用竿头的面筋猛地一粘,它就成了我们的俘虏。傍晚,大家每人拿着一把小铁铲,又来到树下。只要能在地上找到蚕豆大小的洞,就能挖出一只浑身是泥的知了猴。把它放在盒子里,第二天,它就神奇地成为一只又黑又亮的蝉。
秋风送爽,歪脖树上的叶子簌簌( )地落了。歪脖树上挂满了一颗颗大枣,有红的,有黄的,也有青的,像是一盏盏小灯笼,放着奇异的光彩,真叫人垂涎三尺。这时,我们便每人拿上一个大塑料袋,一根带钩儿的长竹竿,噼哩啪啦炒豆子似的把树上的枣全都打下来,每人捡上满满的一袋,拿回家去,洗净,放在锅里煮熟,去掉核,加点面粉,做成薄糕,这就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枣糕。
秋去冬来,歪脖树上垒起了一个个脸盆大小的喜鹊窝,一垒就是五六个。到了晴天,我们就聚到树下,脱去笨重的棉衣,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掏鸟窝一般要两个人,一个掏,一个接,动作要干净利落,不然,碰到大人是要挨打的,因为大人们说那是益鸟。但那时我们还不懂什么是益鸟,什么是害鸟,只是想尝一尝鸟肉是什么滋味。掏出鸟后,我们先把鸟杀死,拔掉鸟毛,剖开鸟腹,除去内脏,然后浇上酱油,撒上盐。当然,这些都是从家里偷出来的。这些都干好了,就把鸟放在火上烤。烤熟后,大家一人一口,津津有味地分享这野味儿。那诱人的香味我永远也忘不了。
这段快乐的童年生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美丽的小村庄,可爱的小伙伴,那繁茂的树木,绵绵的草地,潺潺的小河,特别是那棵歪脖子大枣树。
【1】本文按四季的更替回忆童年与大枣树有关的四件趣事,请分别概括。
(1)春天:__________
(2)夏天:__________
(3)秋天:__________
(4)冬天:__________
【2】给文中的加点词写出正确的读音。
流淌(__________) 簌簌(__________)
【3】仿写句子:
不必说我和小伙伴们在小河里游泳、钓鱼、捉螃蟹、捉龙虾,抬来家里的大木盆划船;也不必说我们在草地上打滚、摔跤、捉蛐蛐、捉蚂蚱,看两头大黄牛打架。单是村东头那颗歪脖子的大枣树,就有无限的乐趣。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句子:“掏出鸟后,我们先把鸟杀死,拔掉鸟毛,剖开鸟腹,除去内脏,然后浇上酱油,撒上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_
【2】品读文中画线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石头像雹子一样”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一个“砸”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___和______,表现了壮士们___________的精神。
【4】五壮士引敌人上狼牙山的原因是( )。
A.追不上连队。
B.不让敌人追上连队。
C.无路可走。
D.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
【5】为什么说“石头像雹子一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母亲给我各个方面都关心到的爱,她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给我的。
四五岁的时候,母亲就带我下地了。在绿油油的菜畦里,我跟母亲学着给菜苗浇水、除草、捉虫,母亲 地看着我,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
再大一(yì yi yí)点,我有时会仗着自己力气大欺负小伙伴。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母亲是怎样责备我的。母亲粗壮的手臂高高举起,手掌落在我身上却一点也不疼,我永远忘不了的是那张充满怒气的脸,尤其是那双闪着泪花、严厉逼人的眼睛。
记得我上了学以后,一个夏天的中午,母亲冒雨上山给我寻找治喘病的草药。回来时,她的蓑笠不(bú bù)见了,浑身上下被淋得 。父亲问她,她笑着说:“路上碰见小林妈,我把蓑笠借给她了。”当晚母亲发了高烧。我静静地趴在她身边。母亲用发烫的手托起我的下巴,嘴角露出一丝快慰的笑意。凝望着母亲疲倦而闪着亮光的眼睛,我觉察到母亲用目光正默默嘱咐着我什么。
长大以后 我在 怎样做人 这本书里找到了这样的话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不错,母亲的眼睛,不就是这样嘱咐我的吗?
【1】给短文加一个适合的题目:_______________
【2】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3】给文中最后一节缺少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4】在文中横线上补上合适的词语。
【5】将短文划线部分换成成语:______________。
【6】给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快慰的笑意:_____ ①速度大 ②锐利 ③高兴、舒服
严厉逼人: _____ ①狭窄 ②接近 ③给人以威胁
【7】母亲“无声的嘱咐”“我”什么?用“ ”画出文中的一句话。
【8】说说你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不错,母亲的眼睛,不就是这样嘱咐我的吗?”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通读全文,填空。
①文章写了妈妈三件事,分别是 :(概括要简洁)(1)______ ;(2)_______; (3)_________。这三件事是按__________顺序写的。
② “母亲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她在嘱咐我__________;母亲“那张充满怒气的脸,尤其是那双闪着泪花、严厉逼人的眼睛”在嘱咐我_________;当母亲发了高烧。我静静地趴在她身边时,母亲疲倦而闪着亮光的眼睛,正默默嘱咐着我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蚂蚁与野兔》,完成答题。
蚂蚁与野兔
①荒岛上生活着无数的蚂蚁和野兔。忽然有一天,海啸爆发,眼看荒岛就要变成一片汪洋。
②野兔吓得各自四散逃生,可是( )它们逃得有多快,最后( )没能逃离厄运。眼睁睁看着一条条(鲜活 新鲜)的生命被咆哮的海涛吞没,它们只好无奈地对天哀叹:“我们完蛋了。”
③蚂蚁们的命运似乎比野兔更加悲惨,因为它们没有野兔那样善奔的四肢。可是即便是有,面对这汹涌咆哮的海啸,又能怎样呢?不过,面对厄运来临,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谁会放弃逃生的希望呢?“来,让我们大家用我们不善奔跑的手脚紧紧地抱在一起。”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于是,成千上万的蚂蚁抱成了团。一点点的,这个团越抱越大,眼见着,奇迹出现了,这个蚂蚁团在风力的作用下,开始在海面上随波滚动。
④时间一天天地撕扯着蚂蚁们(顾虑 焦虑)的心灵,它们抱在一起相互安慰着,相互(鼓励 鼓动)着:“不管在海上漂流多少天,( )我们抱成的团还在滚动,我们( )有生的希望。”经过一周的漂泊,蚂蚁团终于靠岸了。所有的生灵都为它们的成功脱险而欢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大灾大难面前,再强大的个体如果只是单打独拼,都显得无能为力;而再弱小无力的个体,如果抱成一个团,就会变得威力无比,就会创造生命的(奇观奇迹)!
【1】将文中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虽然……但是…… 只要……就…… 无论……都……
【3】把文中带双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所有的生灵都会怎样为蚂蚁们欢呼?填写在文中横线上,把文段补充完整。
【5】根据短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填空。
面对海啸爆发,荒岛眼看就要变成了一片汪洋,野兔们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蚂蚁们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
【6】短文为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在文中找句子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竹节人(节选)
①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②我也凑过来,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③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着扯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惯 贯)注,(忘 望)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④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mó mú)一样。
⑤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③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jǔ jǚ)丧化为乌有。
【1】在括号里用“√”选择正确的字,并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念念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化为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2自然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画横线的两个自然段都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 ”画出描写老师玩竹节人的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先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再仿照句子描写一个人物入迷的样子。
。
【6】最后一段“怨恨”指什么?为什么“沮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歪头崮八十五勇士王贞勤
1943 年,日军集结重兵在山东沂蒙山区加紧推行“蚕食”计划,实行罪恶的“三光”政策。八路军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坚持进行敌后抗战。
2 月 25日夜 10 时许,八路军鲁中军区二团一营二连指战员在副营长徐福的带领下,悄悄在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扎营休整。该营营长王子固则带领三连在另外一个地方活动。
“徐营长,有情况……”侦察员突然跑过来向徐福报告,“东……东面,发现了很多日 军……”原来,日军白天侦察到有八路军小股部队在沂水北活动,就连夜调集了 3 000 人马, 兵分数路包抄过来。
徐福命令部队马上向沂水河方向转移,于半夜时分到达沂水河畔。徐福同二连连长齐之顺碰头后,决定马上上山。他们刚爬到半山腰一个叫桃花坪的小山村时,就发现日军的马队已经到了山下。不一会儿,山下升起了几发信号弹。
忽然,左侧的山沟中冒出来黑压压的一大群人,二连刚要准备战斗,发现是营长王子固带领的三连和附近的几百名老百姓。这时,日军的大炮和机枪开火了,大批日伪军在火力掩护下冲了上来。
“两个连不能一块往外冲,这样两个连和几百名群众都会有危险,必须留下一个连断后, 掩护另一个连带领群众转移!”营长王子固说道。他和副营长徐福短暂商议了一下,迅速作出决定: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 83 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王子固见三连和老百姓走远了,立刻命令二连朝敌军开火,把敌人牢牢地吸引在周边。天亮时,他们同敌人几经周旋,沿张耿村的西山撤到了歪头崮。此时,三连和百姓已安全脱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嚣张——______ 商议——______ 带领——______
【2】文中第二个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重复词语
B.表示语意难尽
C.表示意在言外
D.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3】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营长王子固在危急关头做了什么决定?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题文)按要求写句子。
1.虽然他们都不免带有民族和历史的局限,但他们不计生死坚持信念的浩然正气,是我永远崇敬的。(用加点词语造句)
2.史德威得不到史可法的尸骸,就安葬了史可法的衣冠。(改为“把”字句)
3.一想到这里,我就感慨万分。(改为陈述句)
16、按要求写句子。
1.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改为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设想能够实现。这些设想是遥远的事情。(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谭老师讲课妙语连珠。谭老师很有幽默感。(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谭老师的姿势震撼了抢险人员。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生活中常用的很多词语都与戏曲有关,如“压轴、有板有眼、科班出身”,请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八儿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孩子。(改为否定句,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对我说:“我很赞同你的观点,你按自己的想法去实验。”(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三好学生的标准之一。(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天地。
同学们,回首六年的校园时光,一定有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回忆沉淀在了你的心里,那或许是一堂与众不同的课,或许是一次难忘的演出,又或许是让你感触很深的一件小事……请选择自己校园生活的一次经历写下来,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求:题目自拟;叙述清楚,条理清晰;内容具体、完整;语句通顺、连贯;标点符号使用恰当;不得抄袭、套作;字迹工整、规范;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等相关信息;字数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