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要求补充诗词及名言警句。
(1)留连戏蝶时时舞,________。(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3)日初出________及日中则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两小儿辩日》)
(4)________,________;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氏世范》)
(5)使卵石臻于完美的,________,________。(泰戈尔)
(6)人们会用《文心雕龙》里的“操千曲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要学习一项技艺,需要反复练习。
(7)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用“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丰收在望的喜悦。
(8)写一幅你积累到的叠字联。
________,________
2、日积月累
1、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_______。
2、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4、老师循循善诱像春雨一样,正如杜甫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说答应给别人的不能少,与人约好的不能变。
3、形近字组词
碾( ) 坎( ) 遥( ) 锐( )
辗( ) 砍( ) 摇( ) 悦( )
4、变色龙(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模_____( ) 恶_____( )
模_____( ) 恶_____( )
5、先补全下列词语,然后按要求完成练习。
断断________ 一碧________ ____驰神____
顾____自____ ____芳自____ ____色欲____
1.画横线词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面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我们沿路可以听到____的歌声。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景象令人____。
6、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展开的。
【3】读画波浪线的诗句,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B.这句话写的是红军翻越五岭、乌蒙等大山的情景。
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是诗人伟大的胸怀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
【4】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第一幅是过五岭,请照样子写出另外四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3】“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心情。
【4】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
【5】小敏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每一句都看成一幅画,并为它们各拟写了一个标题,请你选一选。
①大雨倾盆图 ②乌云密布图 ③水天一色图 ④风起云涌图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白雨跳珠乱入船( )
(3)卷地风来忽吹散( ) (4)望湖楼下水如天( )
8、读古诗《钱塘湖春行》后作答。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点明诗人游览地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是________。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
【5】这首诗写的是_____(季节)的景象,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9、阅读
少年闰土(节选)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___写的《___》。
【2】选文第4自然段中的“素”是___的意思,“新鲜事”是指___。这句话表达了“我”对___的羡慕和钦佩。
【3】为什么“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移动支付正在构建智慧生活
①“五一”小长假的支付数据显示,移动支付正在构建人们的智慧生活。
②微信和支付宝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微信支付线下消费日均笔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79%;人均使用支付宝消费金额近1800 元,比去年同期增长逾一成。
③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迅速丰富。“五一”期间,选择用微信搭乘公共交通的人数同比增长215%;在加油站的消费同比增长116%。在超市、停车场、餐厅等大部分生活场景中,扫码支付已经得到普及。
④移动支付使用人群也正向两端扩展。“五一”期间,“00 后”在境外使用支付宝的人数迅猛增长8倍,人均消费560元;微信支付也有类似数据,60 岁以上用户消费笔数增幅很快,较去年同期增长154%。
⑤移动支付也在快速走出国门。支付宝已经让消费者在日本东京、泰国曼谷等旅游目的地实现一部手机畅快游;“五一”期间,微信支付在周边多个国家日均交易笔数大幅增长,在俄罗斯增幅高达20倍。在柬埔寨、菲律宾增幅也有10倍之高。
⑥移动支付便利了生活。而今,支付已不仅是支付。移动支付手段的发展正在成为人们享受智慧生活的助推器。扫码购、社交支付、无感支付、自助点餐、小程序乘车码……基于移动支付,越来越多类似的场景正在变为现实,对传统行业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智慧化改造。
【1】这篇文章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五个方面介绍了移动支付正在构建智慧生活。
【2】第②段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语句中的“同期”一词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例说说移动支付在你的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再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品读语句,在横线处写出自己的观点。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1】结合上下文,句中的“温暖”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舒适”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内的___________与屋外的____________形成鲜明的___________,充分说明了桑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注意事项:
①禁止吸烟、进食、无票乘车。
②禁止翻越围栏进入地铁隧道等非公共区域。
③禁止携带宠物及危险品上车。
周六,小美要跟父母去中国药科大学看望姐姐,请根据上图提供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
【1】由上图可知,从中国药科大学和____________都可到达迈皋桥。小美在南京南站要乘坐的是往_________方向去的列车,能快速到达目的地。回来的时候,要乘坐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方向的车,到南京南站下车。
【2】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铁1号线能够换乘3号线的站点有( )个
A.2 B.5 C.1 D.3
【3】小美和父母在坐车的时候,不小心乘反方向的车了,此时他们最恰当的做法是( )
A.到下一站点“花神庙”下车,乘坐返程的车,不用重新买票。
B.一直坐到终点“迈皋桥”,再乘这一列车回来到“中国药科大学”站下车。
C.到下一站点“花神庙”下车,重新买票坐返程的车。
D.到“禄口机场”站下来,再买票返程。
【4】小美在地铁站看到一位老奶奶带着一只宠物狗,她该怎样告诉老奶奶乘坐地铁的注意事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凛冽的北风呼呼吹着,枯枝上最后两片叶子也被吹飞了,满地都是冰雪:一位老乞丐目不转睛地盯着商场,心中犹豫着:“进去暖暖吧,可是……浑身脏兮兮的……但外面太冷了,就暖一会儿……选件最便宜的商品,不影响别人购物……”
老乞丐在商场角落的货架前犹豫半天,选了最便宜的面包棍:他向收款台走去,人们纷纷嫌弃地让道,正在交款的女士一面催收银员快点,一面把自己的小女儿拉近身边:小女孩回过头,用她那纯洁的大眼睛望着这个衣裳破旧的老人,脸上展现出天真的笑容,“爷爷!”小女孩亲热地叫了一声,老人惊呆了,昏花的老眼里泪光闪烁,他弯下腰,颤巍巍地掰了一半面包给小女孩,小女孩毫无顾忌地接了过来,可还没来得及说“谢谢”,就被她那一脸嫌弃的母亲拉走了……
【1】按选文内容填空。
冬天,一位( )想去商场暖一暖,他选了最便宜的面包棍,去交款时人们纷纷( )地让道,只有小女孩亲热地叫了老乞丐一声“( )!”老人惊呆了,昏花的老眼里( )。
【2】用文中加点词语造句。
(l)目不转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犹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第一自然段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4】用“ ”画出描写老乞丐心理活动的句子。
【5】选一选:
听到小女孩亲切地叫自己爷爷,“那老人更是惊呆了,嘴唇动着,昏花的老眼里泪光闪烁”。此时老乞丐可能会想什么?( )
A.小女孩想吃自己手里的面包棍。
B.小女孩真淘气,不听妈妈话。
C.小女孩真可爱友善,是这个商场唯一尊重“我”的人。
14、阅读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选段的作者是_____,他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______同志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
【2】选段第一句话与第二、三句话的关系是( )
A.先因后果
B.并列关系
C.先概括后具体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固”的意思是_____,“或”的意思是_______。整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
【4】历史上( )死得比泰山还重,( )死得比鸿毛还轻。(多选,填序号)
①戚继光 ②汪精卫 ③秦桧 ④李大钊
15、改句子
(1)梅兰芳先生被人们看作是东方艺术美的一个典型代表。
改为把字句;
(2)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成真理。
改为被字句:
(3)因为京剧的唱腔主要有“二黄”和“西皮”,所以从前人们也叫它“二黄”、“皮黄”。
用上加点的关联词写一句话:
16、按要求写句子。
(1)夏天是悠闲的。夏天是有趣的。(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
(2)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
(3)表示“说”的意思的词语有很多,请把下列句子中的“说”换一个说法。
小明一家去桂林游玩,看见美丽的桂林山水,情不自禁地说“真美呀!”
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人们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来,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__________
(2)妈妈微笑着对我说:“今晚我和你爸爸都要加班,你自己做饭吃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
18、老人说:“种树是我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我生命的归宿。”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改为反问句)
2.人与山的关系密切,让我感到亲切,舒服。(改为双重否定句)
3.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夸我,我很兴奋。(加合适的关联词)
4.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会了。(改为反问句)
5.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有这绿树。(加恰当的关联词)
6.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改为“被”字句)
20、句子训练营。读句子,写一写。
(1)“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将________比作”无字的歌谣”,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________及________、由________及__________的动态过程。
(2)“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我来仿写:
21、习作。
六年的小学生活匆匆而过,回顾这六年的生活,你一定经历了许多事,有过精彩,也有过彷徨;有过收获,也有过遗憾……正是这些这些事构成你多彩的生活,让你渐渐长大。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唉,这件事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如下:
1.把题目补充完整(如让我真没面子、不想再提起了、让我得到了一个教训……)。
2.内容要真实、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