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 盖亦反其本矣(大概) 荠麦弥望(视野)
B. 越国以鄙远(当作边邑) 不堪吏人妇(胜任)
C.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忧) 举类迩而见义远(体现)
D. 虽不能察,必以情(明察) 绝而复苏者数矣(气绝)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中医院杨医生治好不少患者的顽疾,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相赠,上写道:“杏坛高手,医者仁心。”
B. 面对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乡长不禁也“文绉绉”了起来:“穷乡僻壤,无以招待,略具薄酒,聊表芹意!”
C. 董杰与张红闹别扭,为了重回友谊,董杰说:“让我们握手言和,结为秦晋之好吧。”
D. 我们是多年的同窗好友,情谊深厚,现在你需要我的帮助,我一定玉成此事。
3、下列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孝文帝。
D.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电视剧《清平乐》塑造了一个仰惧天变、俯畏人言、治国如执秤的宋仁宗形象。事实上,宋仁宗一朝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矛盾 、社会危机已现的时期。然而,仁宗君臣 ,努力保持各种平衡,广开言路却党争不断, 但改革乏力,最终进退失据,错失变法时机,以致仁宗之后短短65年,赵宋王朝就发生了国破家亡的“靖康之耻”。
A.暗流涌动 如履薄冰 煞费苦心
B.潜滋暗长 胆战心惊 煞费苦心
C.暗流涌动 胆战心惊 殚精竭虑
D.潜滋暗长 如履薄冰 殚精竭虑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在月亮坡村鳞次栉比的黄土地上,一棵棵梨树一张开扇形的枝丫,姿态妖烧。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这里的梨园竟是座座荒山。
B. 百图书馆可以实现对学生阅读的大数据管理,在运行后台,借阅情况都有相关的数据统计和排名,哪本书最受学生欢迎,一目了然。
C. 近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开宗明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是统摄全文的总纲。
D. 中华先民对大自然、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层层递进,有如剥茧抽丝,传达出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求大同的共同价值观。
E.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但无助于患者治疗,还会导致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细菌一旦出现耐药性,再高明的医生也相形见绌。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鲁迅相遇
程振兴
与鲁迅相遇,是与我的学生——中国当代80后、90后青年的相遇。
年过三旬的我,“身内的青春”已经逝去,“身外的青春”固在。是鲁迅,让我与世上的青年,保持着精神的联系。当代中国,社会病象依然存在,“潜规则”有时超越“显规则”,阻碍青年上升的通道。青年感慨“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但如何才能强大?
时至今日,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早已打破黑夜的沉寂,并已穿透“无声的中国”。国人不再沉默,他们竞相追逐着“中国好声音”。然而,娱乐界的“中国好声音”,绝非鲁迅式的“真的恶心声”。
青年需要一个真正的、精神上的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是在“大时代”里,一个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父亲的形象。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他们或许有一个个“小爸爸”,但“小爸爸”并非真正的父亲。青年们需要一个精神上的父亲,一个勇敢无畏的父亲,唯有鲁迅能当此重任。鲁迅告诉青年,要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小时代”!作为一个旷代的全智者,铁屋中的鲁迅,早已洞彻了人心的隐秘与幽微: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了倔强地反抗,反抗绝望。
于是,在遥远的中国南方,一所偏远的大学校园里,70后的我,向一群80后、90后的青年开讲鲁迅。因为鲁迅,我们相遇,见证精神生命的延续。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与国人追逐的“中国好声音”有何不同?
【2】作者为什么说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
【3】你是如何看待作者向80后、90后青年开讲鲁迅这一做法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丕在《短歌行》中借“其物如故,其人不存”来表达对已故魏王的哀思,李煜在《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相似的语境,表达了对故国的眷恋。
的“
(2)苏轼《赤壁赋》充满思想,深含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自然与人类无穷无尽、永远长存的哲理。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近代诗论家刘师培评价屈原的《离骚》“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以荷叶荷花来表现诗人高尚的情操。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百姓和乐、国家繁荣昌盛的状况,赞扬了滕子京的政绩。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与对比的手法,极写宫廷丝竹宴乐之盛,形象地展现了秦宫人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越中览古》)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热恋的女子多情善感,看不到氓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饮酒》中陶渊明用“ _____ ”揭示了自己身居闹市却不闻车马喧闹的原因。
(3)“空明”一词语意丰富,在《记承天寺夜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中特指月光下的清波。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武帝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2)苏轼在《赤壁赋》中先以“____________”来慨叹人生的短暂,接着又以“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奔流不息的长江的羡慕之情。
(3)郦道元《三峡》中总写三峡峰峦重叠,其中点明高山连绵没有中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①,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②滋:繁茂。③荣: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吸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流露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自我宽慰之情。
【2】这首诗末尾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和内容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涉江采芙蓉》与本诗在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所荐引年富程信、姚夔、崔恭、李绍等,皆为名臣。曹钦之反也,击贤东朝房,执将杀之,逼草奏释己罪。赖王翱救,乃免。贤密疏请擒贼党。时方扰攘,不知贤所在。得疏,帝大喜。裹伤入见,慰劳之,特加太子太保。贤因言,贼既诛,急宜诏天下停不急务,而求直言以通闭塞。帝从之。门达方用事,锦衣官校恣横为剧患,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达怙宠益骄,贤乘间复具陈达罪,帝复召戒达。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贤几不免,语载《门达传》。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贤扶太子令谢。太子谢,抱帝足泣,帝亦泣,谗竟不行。成化二年三月,遭父丧,诏起复。三辞不许,遣中官护行营葬。还至京,又辞。遣使宣意,遂视事。其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贤自以受知人主,所言无不尽。景帝崩,将以汪后殉葬,用贤言而止。惠帝少子幽禁已六十年,英宗怜欲赦之,以问贤。贤顿首曰:“此尧、舜用心也,天地祖宗实式凭之。”帝意乃决。故事,方面官敕三品京官保举。贤患其营竞,令吏部每缺举二人,请帝简用。并推之例始此。
(节选自《明史·李贤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
B.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
C.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
D.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官,在京城内的官或在皇城内的官,文中指后者,即做官的太监。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的指称,因方位而得名,后用来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又称“储宫”。
C.起复,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丧期未满而应召任职;明清时也指丧期满后出来做官。文中指后者。
D.殉葬,是以器物、牲畜或人与陶俑木俑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贤深受宠眷,推举贤能。一有事情,皇上一定召他去咨询处理得是否得当,或者派宦官去询问他;他所推荐的年富、程信等人,都是一时名臣。
B.李贤不计得失,眼光长远。在曹钦被平定后,他不计得失,抓住时机建议皇上尽快下诏停止不紧急的事务,广求直言来疏通被困塞的政事。
C.李贤正直敢言,保护太子。有人离间皇上与太子,皇上颇受迷惑,便秘密询问李贤,李贤坚持传位于太子,最终使皇上与太子和好。
D.李贤感于知遇,多番进言。景帝驾崩后,为他的建议,汪皇后才免于殉葬;同样是因为他的建议,英宗赦免了受幽禁已经六十年的惠帝的少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
(2)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贤几不免,语载《门达传》。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的老师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可以来自各种书籍,也可以来自大自然……
请以“以________为师”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将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在答题卡上;自定立意,自选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