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要正确认识高考作文。① ,高考作文 ② 是一种“非常态”作文,阅卷 ③ 确实有不少遭人诟病的地方,让学生知晓有关高考作文的“游戏规则”确有必要。 ④ ,我们也应该承认,高考作文评卷在总体上 ⑤ 按“质”论价的,那些没有灵气的、中规中矩的作文在评分时可能不吃亏,⑥ 绝不可能进入优秀作文行列。
A. 实际上 应该 / 因为 可以 但是
B. 因为 固然 且 所以 是 也
C. 应该说 确定 也 不过 还是 但
D. 其实 算作 同时 / 本来 并且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授职,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而“擢”,则是由选拔而提升。
B.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C.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立基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D.社稷是太阳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君主为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后便用“社稷”来代称国家。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座江南园林里,你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任何一个地方停下来,坐下来,驻足观摩。
B.各单位务必完善请假制度,对那些请三天假休息十天,甚至“黄鹤一去不复返”,久假不归的人要严肃处理。
C.《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惨淡经营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那段历史,给人民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全景式的艺术享受。
D.黄宾虹自己曾慨叹“曲高和寡”,说:“我的画,三十年后,或许为人所知。”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登载(zǎi) 三年五载(zǎi) 载歌载舞(zǎi) 慰藉(jiè)
B. 拓片(tuò) 开拓(tuò) 惴惴不安(zhuì) 不屑一顾(xiè)
C. 禁锢(jìn) 弱不禁风(jīn) 竦身一摇(sǒnɡ) 供给(ɡōnɡ)
D. 曲译(qǔ) 曲高和寡(qǔ) 寥寥无几(liáo) 隔膜(mó)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罹此果报 罹:忧患,苦难
B.不羁晷刻 晷:日影
C.苏子辩矣 辩:能说会道
D.请归取其孥 孥:妻子儿女的统称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分行布白
①“分行布白”是书法上的一个词语。词义说白了,就是欣赏书法作品,要连字和空白的地方一起看。描红簿上的字,写得个个字正腔圆,还不能称之为书法作品,原因大抵就是,连同空白的地方一起看了,会发现没多大的美感,产生不了审美方面的感动。这空白的地方,确实了得。看看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自叙帖》、苏东坡的《寒食帖》,还有毛泽东的诗词手迹,还真是可以打开眼界。这字的线条有多美,连着空白的地方看了,才会发现,就是总能把这白茫茫的一片,天才地裁开来,裁得和谐灵性。由此,怎么看都教人心旷神怡。这“分行布白”的道理,用来说画也一样。不论是简简单单的齐白石,还是密密匝匝的黄宾虹,还都脱不了和它的干系。齐白石好像好理解些,因为他是无以复减的,空白的地方留得明明白白,稍微注意,就可以感觉到出奇的美意来。黄宾虹呢,他是无以复加了。看起来画面上全画满了,好像没什么空白的地方了。其实墨分五色,五色互为空白,说没空白还不如说是丰丰满满的大空白。再说画得再满的画,也是留白的。就像围棋上的空,这云子要有活气,最后总要留出两只眼,这两只眼,就是空白的地方。连着空白的地方一起看,就是一盘活棋。如是画,至少还是一息尚存。“分行布白”的道理,其实到处都成立着。
②读金克木先生的文字,看到他也说到了“分行布白”这一书法上的词语,他是把它来解读文章的,他认为文字也是要在“分行布白”的意义上来读的,就像古人说的另一句话:“当于无字处求之。”他说“一本书满是字,岂不是一片油墨?”他还说,写作的人都有意无意不把话说尽。写得罗嗦,说明他有话说不出或者难说出。写得简单的,是话里有话,弦外有音。他说他是连字和空白一起读的,仿佛字里行间藏了许多话,这的确是前辈的真知灼见。
③ 。宋人有句“小舟撑出柳荫来”。有评家说,这句可以和唐人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媲美。其实这两句诗正可以见证唐诗和宋诗的差别,分出这两者水准的高下。唐人那句提供了许多可以思考的可能性,而宋人这句几乎没有;唐人那句读来感觉很真实,又不自觉浮想联翩,它在字里行间留下了许多空白的地方,让历来读它的人,各自读着它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而宋人这句就产生不了这样的阅读效果。毛泽东说宋诗“味同嚼蜡”,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
④金克木借“分行布白”这个词语来说文字,说出了文字的奥秘和本义,这对作者,还有读者,都是很要紧的提示。就作者而言,文字不是为宣布真理才存在的,文字只是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事,文字是用来和人探讨问题,或者是可能给人带来启发的。其实就是老子、庄子,甚至文字看上去明确得多的孔子,他们的被认定是阐述了不朽思想的文字,又讲清了些什么呢?如果讲清了,为什么两千年来所有的注解都不相同呢?注解庄子的大学者刘文典,抗战时躲避空袭,他可以拼命跑,因为他认为自己不能死。没他,庄子就没人能懂了。他觉得沈从文没必要跑,因为沈从文可有可无。多么知人知己的刘文典!可叹无意间,他也说出了文字的奥秘,即:讲不清。然而老子庄子孔子他们确实提出了许多美好的意见和想法,让历来的人们,从中得到毕生受益的东西。
⑤再就读者而言,阅读文字只是寻找自己的一种方式。人的所有的欢喜和哀伤,都是自己造成的,而人的敬畏甚至崇拜,说到底只是对自己的敬畏和崇拜。只是因为在别人那里找到了自己认可的东西,才对那个人产生了敬畏甚至崇拜。阅读文字也是这样。只是在字里行间读出了自己认可和感动的东西,才会赞赏甚至痴迷这样的文字。在字里行间空白的地方藏了不少的话,读它各自找到自己感觉到的天下和心中的纷繁。这恐怕就是文字的本义。就像于丹可以说孔子,她说的孔子只是她认可的孔子,她也敬畏和崇拜孔子。孔子有些想法,她觉得和她想的一个样。
【1】第①段画线词“字正腔圆”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3】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4】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画线句,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譬如唐诗,就是一种可以叙述天下和心中的事情,又可以沟通人心,留给读者许多思考可能性的很美的文字
②沟通的可能性,就在于可以留给读者多少思考的可能性
③文字叙述的是天下的和心中的事情
④文字是用来和人心沟通的
⑤天下和心中的纷繁,注定了文字叙述的困难
A.④③②⑤① B.②①④③⑤ C.①③④②⑤ D.③⑤④②①
【5】下列对“分行布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分行布白”出自金正木先生的文字,他以此来解读文章。
B.齐白石画的美感与“分行布白”脱不了干系,而黄宾虹画相反。
C.诗评家认为唐宋诗在“分行布白”上可相媲美。
D.从“分行布白”角度看,描红簿上的字不能称为书法作品。
【6】本文研究的课题新,阐述的方法多,请结合文章对这两点作简要说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强调君子的本性跟—般人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盛赞刘裕北伐的英雄业绩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乐曲的低沉渐至断绝像被冰冻凝结似的两句是“____,_____”。
8、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⑴蒹葭萋萋,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⑵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⑶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⑷____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⑸黄发垂髫,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____________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⑺____________ ,积毁销骨。(司马迁《史记》)
⑻余音饶梁,_____________ 。(《列子•汤问》)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指出木头经过火烤做成车轮后,再被晒干也无法挺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认为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他们的才德之所以会超过一般人,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运用典故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何不改此度?(屈原《离骚》)
(3)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4)___________,多于机上之工女。(杜牧《阿房宫赋》)
(5)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__________。(《礼记》)
(8)子曰:“自古皆有死,_____________。”(《论语》)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诗经•周南•芣苢》)
(2)_________________,小儿拔秧大儿插。_________________,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________________:“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杨万里《插秧歌》)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①古形势,相对立金焦②。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开篇写镇江城古来形胜的特点,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注”“卷”两字用力极大,突显江水浩大的声势,“孤云”“孤帆”衬出江天的浩渺。
C.下片从历史角度,由近到远,表明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直接抒发对人间兴废的感慨。
D.这是一首登临抒怀的词作,写景,视野开阔高远,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耐人寻味。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结合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各自的手法及情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佑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州旧取酒场钱给募牙前,钱不足,赋诸乡户,期七年止。期尽,募者志于多入,犹责赋如初,巩访得其状,立罢之。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似子民,民得从便受粟。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拥赀雄里中,子高横纵,贼良民,污妇女,服器上僭,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教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又弛无名渡钱,为桥以济往来。徙传舍,自长清抵博州,以达于魏,凡省六驿,人皆以为利。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巩负才名久外徒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会官制行,拜中书舍人。时自三省百职事,选授一新,除书日至十数,人人举其职,于训辞典约而尽。寻掌延安郡王笺奏,故事命翰林学士,至是特属之。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
B.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
C.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
D.巩负才名久/外徒/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石见/劳问甚宠/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平,指常平仓,是古代官府设置的粮仓,丰年购粮,灾年卖出,用以调节粮价。
B.上僭,指超越名位和礼制,擅自使用高于自己身份的名号、礼仪或者器物的行为。
C.保伍,泛指古代基层的户籍编制,成员平时耕种,若有盗贼就承担防范围剿之责。
D.传舍,原指战国时贵族门下食客食宿的馆舍,后来指专供官员、驿使食宿的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曾巩年少有才,名闻四方。他十二岁时试写六论,提笔立就,文辞很有气势;他的文章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肯定。
B.曾巩应对饥荒,赈灾得法。他让下属劝富人卖粮食给百姓,以缓解灾情;为不误农事,借种粮给百姓,让他们收获后再偿还。
C.曾巩铲除奸盗,治政有方。他在齐州将残害乡里的周高绳之于法;又发配了所有聚众为盗的章邱村民,州里治安得以改善。
D.曾巩体恤百姓,减轻徭赋。河北征调民夫疏浚黄河,他减少夫役人数,节省了大量费用;又废除无名渡钱,裁撤部分驿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尽,募者志于多入,犹责赋如初,巩访得其状,立罢之。
(2)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行胜于言。任何一个伟大的时代都离不开一群人乃至一个民族的伟大行动。荀子说过:“道虽迩,不行不至。”塞涅卡也说过:“如果一个人不知道驶向哪个码头,任何风都不是顺风”。《人民日报》上说“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
作为青年,我们该如何让自己的人生不负韶华,不负山河,当好新时代的掌舵人?请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时代与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