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媒体的价值在于运用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推动各种文明在相互交流、包容、借鉴中共同提高,全面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B. 在63.57%的受访婴幼儿家庭中,孩子每天在阅读上花费的时间不足半小时。同时,超六成以上家长每周陪伴孩子阅读的时间不足3小时。
C. 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D. 改变重在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关键。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有一部电影,主人公被变小了,跟跳蚤差不多大,① 世界对他来说充满了危险,②蚂蚁看起来都像是凶恶的大怪兽。在自家后院的草丛中,他所度过的一天,就像是一次野蛮丛林的疯狂历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说“今天我见到一只毛毛虫,它的表情太可笑了”。③ 在真实的世界里,昆虫的个头④ 是太小了。⑤ 在昆虫摄影发烧友的镜头里,小昆虫们⑥ 露出了各种神奇的表情……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所以 | / | 如果 | 确实 | 可是 | 终于 |
B | 于是 | 连 | 如果 | 实在 | 因为 | 于是 |
C | 于是 | 连 | 因为 | 实在 | 可是 | 终于 |
D | 所以 | / | 因为 | 确实 | 因为 | 于是 |
A. A B. B C. C D.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木心研究者陇菲先生认为,《木心谈木心》涉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焊接文白、应对采访等诸多方面,细心教学生如何写作,可谓金针度人。
②春节期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一些大城市十室九空,进入“空城模式”:马路空荡、路人零星、商铺紧锁……
③在北京火车站候车大厅里,一位贫病交加的老妇人引起了人们的恻隐之心,大家不谋而合地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④近年来,一些作者在探索文学创作的新路时,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 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难兴文艺之春。
⑤这几年,我在学徒期间出了不少差错,师傅总是跟我说,这些小错都不足为训,关键是以后不再出现同类的错误。
⑥台湾一小撮人企图各种形式搞隐性“台独”和文化“台独”,其数典忘祖的行径,严重伤害了两岸同胞的感情。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可是,现在你要离开校门了,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但是却有疾风暴雨、暗礁险滩,你不能不睁大眼睛 。我想,也许走出校门你们才会看到,如今这个时代还很让人困惑,无论是个人、国家还是世界,好像都处在 之中,未来还有些 ,往前走的路还很崎岖,还需要艰难地摸索。
A.枕戈待旦 变动 混沌不明
B.枕戈待旦 变动 盘根错节
C.厉兵秣马 变幻 混沌不明
D.厉兵秣马 变幻 盘根错节
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时光涂抹的油漆
周玉洁
①在城西我家老屋里,放着一把木质的老圈椅。
②估计打那把太师椅的木匠手艺不精,也或许因为木料的欠缺或是因为贫寒人家用,不必那么精细。所以那太师椅的椅背和扶手连在一起,被简化成了一个半圆。靠背是无屏的,省了雕花镂空的工艺,甚至连漆也不上了。据我奶奶说,不上漆有不上漆的讲究,因为那椅子的木料是上好的黄花梨木。
③我注意到那椅子的时候,它已经很老了,已失去了木料的本色,成了黑褐色。它油光满面,稳重敦实,通体泛出柔和的光泽,好像是从榨油坊脱胎换骨一般,油汪汪,亮闪闪。
④我爸爸说,它亮,是因为它被镀上了几层时光。它被我老老太爷的大手抚摸了几十年,被我老太爷的长布衫打磨了几十年,还有我奶奶,生前也是爱坐这把椅子的。
⑤每当有人提起我老太爷,总是会扭头四处找我,我大姑姑就曾点着我的脑门,咬牙切齿地笑着说:就数你划算,看看这帮老的小的,老太爷子当年抱过谁?就你,整天把你兜在长布衫里,坐在老圈椅上,把你当个稀奇宝。
⑥我怎么不记得了呢?我当然不记得这些。可表姐坚持说我应该记得。那时候老太爷时常抱着我,在圈椅上打瞌睡,我在他怀里也睡得打呼噜。即便是老太爷已经老得不省人事了,还是抱着我,用长衫的下摆裹着我,整天坐在圈椅里,谁进来都不瞧一眼,唯有我哭时,他才抬抬眼皮。
⑦可那时我仅仅不到两岁啊,我如何能记得?
⑧这样的争论之后,我开始远远地看在圈椅里打盹的奶奶。我蹲在墙角看着她蓝布的大襟衣裳,和袖筒里露出的枯柴样的手,如何扶着扶手。我以此想象老太爷抱着我打瞌睡的样子,想那苍老的身躯是如何搂着一个娇嫩的小人儿安然入睡的。
⑨老太爷有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山羊胡子,五官清瘦,穿着长衫,坐着。照片上的那个老人如此陌生,可他坐的那把椅子却那么熟悉,是那把老圈椅。
⑩我坐在那宽大的椅子上,双脚离了地,背靠着椅背,手抚着扶手。我闭着眼睛,试图在幻想中去寻找老太爷的呼吸,体味那曾当了我摇篮的长衫的衣襟;有时也去回想奶奶坐在这圈椅上给我讲过的故事和那些老掉牙的儿歌。我屡屡落空,被突然的惊骇吓倒。老老太爷、老太爷、奶奶都曾安详地坐过这把椅子,可是现在,他们竟然都不在了,他们什么时候离开的?他们去了哪里?
我从椅子上跳下来,仔仔细细地查找,椅座的缝隙、椅子腿的木楔、扶手上隐隐的纹理,我看得那么仔细。那椅子散发出一股气味儿,那是复杂的混合。我深吸一口气,辨出里头有秋雨绵绵的季节里湿漉漉的落叶,有翻开一本发霉的旧书时飘出的淡淡油墨,有壁橱里经年的棉絮,有尘土、有风,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太多气息。我的嗅觉好像出了问题,有点喘不过气来。
就在那时,爸爸问我,你在找什么?
找老老太爷、老太爷和奶奶。我说,他们坐这椅子那么久,怎会什么痕迹也不留下?
爸爸愣愣地看着我,忽然转身去找了一把小刀来。他蹲在我身旁,用锋利的刀刃在老圈椅的扶手上刮了一下。刀片上有一层黑色的污垢,而那被刮过的地方露出了清新的黄色,那么嫩的木色,鲜亮、刺眼。
看看,那些老辈们留下的。爸爸笑着,指着刀片上的那团黑,开玩笑般地说,他们留下的垢痂。
我被他脸上的笑激怒了,鼻子一酸,眼泪就要掉下来。那个无情的人,竟然这样去说我们逝去的亲人们。我甩开他的胳膊,愤愤地。可是他依然笑着说,这是他们拿时光给这椅子上的漆。
爸爸在我愤怒地走开后,独自坐在了圈椅上,他的双手捂着眼睛坐了很久。妈妈说,我走后,他几乎哭出了声。
很多年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他对着我要笑,背着我却哭。因为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还不能明白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无望的思念,他无法对一个孩子描述死亡的残酷和时间的无情。虽然他笑得很蹩脚,那玩笑也开得不合时宜。但从那以后,我再坐那圈椅时,却从未因为想起老老太爷、老太爷和奶奶而惊骇。我不再去找他们留下的痕迹,在我的脑海中没有关于死亡的任何蛛丝马迹。
我安然地蜷在圈椅上,嘴里含着一粒冰糖,懒洋洋地看书。时钟嘀嗒嘀嗒,光线透过窗棂照进来,很静谧,很祥和,我觉得一切都那么好,那么好……
文本二
据听说,高人悟道都在挑水担柴中悟。难怪我悟了许多年,都没悟出什么来,因为既没挑过水,也未担过柴。我从擦地板和洗衣服中找到同理,不急躁,不当作苦累的事情来做,一点点,一下下,看着光亮洁净,看着污垢消除……如同看檐下堆起柴垛,缸中满了水。将虚无的遐思苦想,付诸所能的事实中去。那个道,大约就是守着本分,因生活而接受生活,为生活而融入生活。我谓生命诚可贵,生活价更高。既生我,何以活?原来是洗衣擦地做饭洗碗这样活。只是,十指不染油烟已经多年,偶尔做一次饭以为是乐趣的我,因为远离厨房和油盐酱醋而活得懒散苍白了,悟道悟得晚了些,就以为书香是好的,油烟是不好的了。其实反之,下个武断的定义,凡是不自己做饭,不自己洗碗,不自己洗衣服,不自己勤力而为地躬身擦地者都算是没“真正生活”的人,顶多算“体验生活”者。
一些真的东西,不管它立在怎样的层面上,沙地也好,岩石也好,水面上也好,至少,我为着它所表达的——不是观点,是一种情感的真挚力量,而被打动了一下。生活中应该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体验生活者有时候并未能有真切、深切、贴切的真实体验,所以有时候他们会过于看重发言权,而真正生活,真正顺应,真正投入,真正在生活里的人,他们好像不太爱发言。
(选自周玉洁博文《真正和体验》,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写家中几代长辈在圈椅上安详地坐过,现在却都已逝去,从而展开了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
B.作者通过对圈椅的描写,以及对老太爷摇篮般的衣襟的感受,表达了几代人间亲情的和睦与牵绊。
C.作者通过写圈椅历经岁月而失去了本色,揭示出只有刮除社会施与的污垢,人才能活出自我的价值。
D.作者通过对老屋圈椅的回忆,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无限怀念和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感与批判。
【2】下列对文本一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巧妙地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描绘了老圈椅经年累月后表面的垢痂,并蕴含深情。
B.文章围绕“老圈椅”这一中心,回忆了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充分体现了“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C.第段中作者运用了多个意象,分别写出了圈椅的生命气息、文化气息、生活气息和自然气息。
D.末段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描绘出“我”蜷在圈椅上看书时的静谧祥和,收束全文,含蓄隽永。
【3】文本一第⑩段说坐在老圈椅上会“被突然的惊骇吓倒”,第段说再坐那圈椅时,却从未惊骇。为什么?
【4】文本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创作理念?这一理念是如何体现在文本一中的?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具体分析。
7、默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____________。(《孟子·孟子见梁惠王》)
(3)人谁无过,______________,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
(4)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____________,不作瓦砾长存。(《史通·直书》)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
(3)落日楼头,______________,江南游子。(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 (杜甫《阁夜》)
(5)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反腐倡廉的今天,正是那些清廉正直的官员的真实写照。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描写苏轼与客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面对徐徐的清风、平静的水面,苏轼是这样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名句默写。
(1)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贤才若来,自己必将极尽礼节款待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白天登上天姥山,山路崎岖,花草令人迷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登高》一诗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的凄苦和年老体衰的惆怅。
(5)《琵琶行并序》中写乐曲暂歇后余音袅袅,余味无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7)《声声慢》通过写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愁绪,酒味淡了,来衬托词人晚年凄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袭扰、国家的耻辱,随时光的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无数仁人志士关注现实,心忧天下,其崇高精神泽被后世。正如《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当权者要防微杜渐,不要玩物丧志;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再如杜甫用“泪”的意象承载心系天下的情感,这样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
黄庭坚
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
帝阁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沈探爪牙。
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
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
[注]①帝阁:指天帝宫门或守门人,又指帝都宫门。②舛差:指差误、差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氏与作者得知盖郎中研习杜甫诗歌,先后赠诗,体现了古人以诗酬和的雅趣。
B.“帝阁悠邈”“虎穴深沈”两个比喻,表现了杜诗深沉雄健、沉郁顿挫的风格。
C.“江花”寄寓了杜甫的百年忠义,由此可以推测出杜诗中曾经使用江花的意象。
D.盖郎中为了在仕途上追求更好的前程,一丝不苟地学习杜诗,作者对此深表赞赏。
【2】作者对于学习杜诗有哪些见解?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秀发传
(明)宋濂
①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弟子慕之,从其学者岁至数百人。
②初授福州长溪簿,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①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
③事定,制阃②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知徽州休宁县。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③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颂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言辞朗烈,闻者嗟叹。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
④高沙三十六湖,水高而田下,堤防不固,则千里一壑,民且无稼。秀发建石埭以疏 水势,潴泄有恒,无干溢之病。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仕,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唯遗书籍数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
(节选自《文宪集》卷十)
[注]①生聚:指百姓。②制阃:指将帅。③觖望:不满意。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极深性理之学(________________)
(2)金人计沮不得近(_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邑赖以完( )
A.完整
B.完善
C.保全
D.守护
(2)议者不录其忠( )
A.感激
B.记载
C.查验
D.呈报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4】用“/”为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同 列 来 问 疾 整 襟 对 坐 惓 惓 以 究 心 边 事 为 祝 无 他 言。
【5】第④段中,叶秀发的哪些表现体现了“忠义”?请加以概括。
【6】第③段是如何塑造叶秀发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节目《我们民谣2022》中,陈粒哽咽分享了一段自己看完优秀演出后的经历:“今天我又‘去世’了,就是好听‘死’我了”,诗人西川看到她的感慨后,好心劝诫陈粒说话要懂得避谶。
“谶”的含义是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般应用于谈及预示自己或他人“死亡”的语境中,而避谶,就是避开不谈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陈粒说,“西川(把它)总结为死亡情结。所以我邀请大家和我一起以后说话避谶,尊重不管是我们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生命。谢谢西川救我一命。”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