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公益与每个人________。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真正实现了平民化、常态化。________你没有亿万身价,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也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捐赠一本书,提供一份午餐,甚至转发一条微博,爱心就在你我之间________。
A.休戚相关 因为 传递 B.休戚相关 即使 传承
C.息息相关 即使 传递 D.息息相关 因为 传承
2、建水文庙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一座大型文庙。建水文庙始建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下面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一项是( )
A.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
B.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D.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有“两个翅膀”:一个是技术创新,一是设计创新,而现在,许多本土企业却忽视了设计创新。
B.假若我们都能对那些给我们提供“理所当然”方便的人说声“谢谢”,我们这个社会还会不和谐吗?还会不温暖吗?还会感到人情冷漠吗?
C.当前,房价调控依然任重而道远,万不可麻痹大意——如果这个时候调控的“手”软了,则有可能“松一篙,退千尺。”
D.京城的特色食品:诸如焖猪蹄,烩鸭条,烧白菜、元宵、奶卷——上百种名目繁多的食品,可以让各路美食家一饱口福。
5、李清照的词被誊为( )
A.稼轩体
B.半山体
C.易安体
D.漱玉体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或被用来证明文学文本意指的不确定性和意蕴的丰富性,或被用来印证读者理解文本的差异性,即因为受教育、环境、年龄、性别、阅历等因素的影响,读者们的阅读能力、水平、趣味千差万别,即使面对同一个文本,他们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仅从字面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暗示,一个读者眼中,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然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谈到自己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时曾说,她少年时就读《哈姆雷特》,后来又多次阅读,却是常读常新,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这部经典的理解都有不同,心中的哈姆雷特形象也有变化。关于阅读,中国古人张潮曾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的话与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相互印证,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凸显了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一种空间向度的阅读差异的话,那么顺着张潮的话,我们则发现了阅读差异存在的另一向度——时间的或者说历时的向度。历时向度的阅读差异为什么会存在?因为人的“理解视野”是生长的。“阅历”其实构成了阐释学所说的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自我成长带来阅历的丰富,阅历丰富使这个先在结构更加丰富或者发生变化,先在结构的丰富、变化最终使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这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时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理论语境中,还存在着某些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于几乎无视文学文本这一客观基础的阅读与阐释。张江曾经举例说,同样是阅读《哈姆雷特》,有一位女性主义理论家肖瓦尔特,她看到的却只有奧菲利亚,心心念念的只是“解放奥菲利亚,或者让她成为悲剧的中心”(张江《强制阐释论》)。这样一来,这位读者眼中,一个哈姆雷特也没有了。
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阅读和阐释呢?“强制阐释”批判者认为,这样的阅读与阐释理论先行,立场前置,罔顾原文,是一种“不道徳的”阐释。其实,如果这种阐释只是普通读者表达自己的一种见解,倒也不失为有趣的洞见。但问题在于,这是一位理论家的理论认识,并不会满足于作为有趣的洞见而存在,而是要凭借自身的“科学性”(哪怕她或他是反科学主义的)去建构或争夺话语权。强制阐释之所以是强制阐释,就在于它明明已经脱离了文学文本这一科学性的客观基础,却非要说自己比别人更有道理,并要求他人接受。因此,它也的确难以洗刷“不道德的”嫌疑。
总之,从文学接受视角看,文本阅读存在三种可能向度: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非文学的“理论”或“文献”,如此一来,一个读者眼中,可能连一个哈姆雷特都没有了;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的文本,所有的阅读都力求还原“真相”,于是,在一个读者眼中,有且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召唤结构”,期待并允许读者不断去补充、扩展、引申,这样,一个读者眼中便有无数个哈姆雷特。看来,要弄清一个读者眼中究竟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并非易事。不过,也恰是存在一个读者眼中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追问,文学阅读才显得趣味盎然,文学经典才能够润物无声。
(摘编自何建良《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文本越是具有意指的不确定性和意蕴的丰富性,其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就越丰富。
B.不同读者因受教育等因素会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文学阅读的历时向度。
C.同一读者会随着自我成长带来“理解视野”的成长,从而会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
D.肖瓦尔特把《哈姆雷特》文本当作“超历史”文本,因而眼中一个哈姆雷特也没有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入手,分析了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
B.文章直接引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话来表明一个读者眼中不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看法。
C.文章在阐述“理解视野”后用“值得注意的是”转入到“强制阐释”的论述,衔接自然。
D.文章结尾总结了文学阅读的三个向度,并指出了文学阅读多维向度对阅读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可理解为不同读者理解文本具有差异性。
B.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
C.在作者看来,“强制阐释”是“不道德的”是因为它几乎无视文学文本这一客观基础。
D.如果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的文本去还原“真相”,那么一个文本只能有一种阐释。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郯子、苌弘等人虽是贤者,但与孔子相比,“_____________”,而孔子以他们为师,其原因是人们懂得道理有先后,“_____________”,如此罢了。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一句,写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一句,写自己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至人无己,___________, 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7)________________,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8)君子务本,________________。(《论语·学而》)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中,表现女子的品行端正,但男子却已变心的语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句,领起全词,为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抒写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伏笔。
(3)《赤壁赋》中,苏轼用夸张、想象的手法,侧面描写箫声悲伤感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贫妇的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繁重的赋税,寄寓了作者对贫苦人民深切的同情。
(2)《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失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河流和洼地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两句诗使用燕昭王不惜重金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报效朝廷的决心。
(3)郦道元《三峡》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写出三峡春冬时节水之秀美。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头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B.“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句正面点题,从诗人自己的角度写了秋风的劲疾肃爽。
C.“一年颜状镜中来”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诗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D.首尾两句都将秋风称为“君”,表达了作者对给万物带来生机的秋风的喜爱。
【2】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歌“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唐诗别裁集》)。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出“英气勃发”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予兄子瞻①,谪居海南。四年②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汉息曰:“吾皆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以观其词,皆迎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至其遇事所为诗、骚、铭、记、书、檄、论、撰,率皆过人。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财好施。伯父太白早亡,子孙未立,杜氏姑卒,未葬,先君没,有遗言。公既除丧,即以礼葬姑;及官可荫补,复以奏伯父之曾孙彭。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子瞻:苏轼,字子瞻。②四年:这里疑有误,应为三年,即元符三年(1100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B.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C.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D.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封建时代特指吏降职或流放。
B.讣:指讣告,报丧的文字,用以通告某人逝世的消息。
C.太学:古代设立在地方,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D.伯:兄弟中排行第一的。古代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是老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墓志铭从苏轼之死起笔,突出苏轼死后在当时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可见落笔便见高潮。
B.苏辙在追忆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关门读书、挥洒文墨时,用大河奔流之势与文章气势相对比,突出表现苏轼文风为之一变。
C.作者认为苏轼的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年苏轼喜欢上了陶渊明的诗作,因而几乎所有陶诗,他都有追和之作。
D.由文中所述“吾昔有见于中……得吾心矣”,可见苏轼早年思想里已有老庄之道,这些思想对他后来虽历尽坎坷仍能乐观旷达奠定了基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2)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双奥之城 | ||
|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 |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
比赛成绩 | 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 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
群众体育 | 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 |
科技亮点 | 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 | 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 |
交通支持 | 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 | 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
国家经济 | 国内生产总值:31.4万亿元(2008年) | 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2021年) |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