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句荟萃。
(1)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3)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 ,远近高低各不同。
(5)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拼音,写词语。
jī xiè shā guō dǐ yù pàn nì huà luó gēng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
shòu yǔ wěi dù dàn shēng qiè ér bù shě
(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__)
3、京剧《贵妃醉酒》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部古代戏曲改编而成的。
4、多音字组词
供 gōng ________ gòng________
挣 zhēng________ zhèng________
倒 dào________ dǎo________
5、诗词、文化常识填空。
【1】( ),虫声新透绿窗纱。
【2】诚者( )诚之者( )。
【3】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自( )朝( )的《 》。
【4】青青园中葵,( )。
【5】本自同根生,( )?出自( )朝( )的《 》。
【6】好雨知时节,( )。( ),( )。
【7】( ),年年相见在他乡。
【8】“唐宋八大家”的是韩愈,( )、( )、苏洵、苏辙、( )、曾巩、( )。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三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蹊”有两个音,“xī”音的意思是“小路”,“qī”音的意思是“奇怪、可疑”。在本诗中应选读音_________,另一个读音可组词:_________。
【2】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满”字我体会到_________,“千朵万朵压枝低”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二字也与“满”字表示的意思相近。
【4】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给诗句中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横线。
晞(xī xiē) 衰(shuāi cuī)
焜(kūn hūn ) 泽(zé zhé)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衰:____________。 德泽:____________。
恐:____________。 焜黄:_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劝诫世人 _______________的诗。
【4】这首诗最后两句和岳飞《满江红》中的“______________,白了少年 头,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意思相同。
9、合欢树(节选)
史铁生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 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 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 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 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_____) 茂密——(_____) 摆弄——(______)
【2】“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这里“抖”和“推脱” 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B.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 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C.合欢树是作者关于母亲的记忆的象征物,因此为题。
D.合欢树身上喻含了作者对母亲爱美爱生活的情怀态度的肯定和赞美,托物言情。
【4】第2自然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请分析这段追忆在文中的作用。______
【5】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___________
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____________
10、阅读。
我的老师
①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②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③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④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⑤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味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⑥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⑦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着:“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⑧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刘老师的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①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自然段的画线句,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文在线。(根据课文填空)
这套在地下地埋藏了两千四百多年的大型编钟,至今音乐性能良好。它音域宽广,仅次于现代钢琴;音色( )并富于变化,高音区( ),中音区( ),低音( ),不仅可以演奏动听的古代乐曲,而且能演奏中外现代音乐。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而编钟每件钟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中国古代一钟双音的创造仿世人惊叹不已。
【1】把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2】用“____”线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3】看了这篇文章后,你对中国古代的创造有何感想,请用几句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考题
《汪曾祺读本》片断
杨花萝卜
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因为是杨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杨花萝卜" 。这个名称很富于季节感。我家不远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檐下有一个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卖供孩子食用的零吃。杨花萝卜下来的时候,卖萝卜。萝卜一把一把的码着 。她不时用炊帚洒一点水,萝卜总是鲜红的。给她一个铜板,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萝卜。萝卜极脆嫩,有甜味,富水分。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除了生嚼,杨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萝卜斜切为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小孩子的顺口溜唱道: 人之初, 鼻涕拖, 油炒饭, 拌萝菠。
油炒饭加一点葱花,在农村算是美食,佐以拌萝卜丝一碟,吃起来是很香的。
萝卜丝与切细海蛰皮同拌,在我的家乡是上酒席的,与香干拌荠菜、盐水虾、松花蛋同为凉菜。
北京的拍水萝卜也不错,但宜少入白糖。
北京人用水萝卜切片,氽羊肉汤,味鲜而清淡。
烧小萝卜,来北京前我没有吃过(我的家乡杨花萝卜没有熟吃的),很好。有一位台湾女作家来北京,要我亲自做一顿饭请她吃。我给她做了几个菜,其中一个是烧小萝卜。她吃了赞不绝口。那当然是不难吃的:那两天正是小萝卜最好的时候,都长足了,但还很
嫩,不糠而且我是用干贝烧的。她说台湾没有这种小水萝卜。
【1】这篇短文选自《小学生汪曾祺读本》,文章写了杨花萝卜 、 、 、 四种吃法。
【2】除了杨花萝卜,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 )等美食。
A. 鸭蛋 干丝 豆汁儿 B. 炒饭 凉皮 小笼包 C. 扁豆 腊肉 拌豆腐
【3】汪曾祺家乡的美食让他口水直流,家乡的人更使他难忘。家乡的哪些人使他难忘?为什么?(列举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习题。
焰 火
①“砰——磅!”“砰——磅!”陶虎臣走一二十步,放一个,身后跟着一大群孩子。孩子里有胆大的,要求放一个,陶虎臣就给他一个:“点着了快跑!崩疼了可别哭!”其实是崩不着的。陶虎臣每次试炮仗,特意把其中几个的捻子加长,就是专为这些孩子预备的。捻子着了,嗤嗤地冒火,半天,才听见响呢。
②陶虎臣长得很敦实,跟他的名字很相称,陶家炮仗店的生意本来是不错的。他家的货色齐全。同时,陶虎臣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一种老式的焰火,有的地方叫花盒子。
③今年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时间定在八月十六。地点定在阴城。
④这天天气特别好。万里无云,一天皓月。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各种卖小吃的都来了。卖牛肉高粱酒的,卖回卤豆腐干的,卖五香花生米的、芝麻灌香糖的,卖豆腐脑的,卖煮荸荠的,还有卖河鲜,卖紫皮鲜菱角和新剥鸡头米的……到处是“气死风”的四角玻璃灯,到处是白蒙蒙的热气、香喷喷的茴香八角气味。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⑤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陶虎臣点着了焰火了!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
⑥这种花盒子是有一点简单的故事情节的。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万花齐放之后,有一个间歇,木架子下面黑黑的,有人以为这一套已经放完了。不料一声炮响,花盒子又落下一层,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砰磅有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追瘌子”。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焰火。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人,一个泥头的纸人,这人是个瘌痢头,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间飞来了许多马蜂,这些马蜂——火花,纷纷扑向瘌痢头,瘌痢头四面躲闪,手里的芭蕉扇不停地挥舞起来。最后一套是平平常常的。只是一阵火花之后,“扑鲁扑鲁”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字是灯球组成的。虽然平淡,人们还是舍不得离开。火光炎炎,逐渐消隐,这时才听到人们呼唤:
⑦“二丫头,回家咧!”
⑧“四儿,你在哪儿哪?”
⑨“奶奶,等等我,我鞋掉了!”
⑩人们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来了。
——本文选自汪曾祺的《岁寒三友》,题目为编者所加,选时有删改
【1】陶虎臣的绝技是______,八月十六放的焰火是有故事情节的,最热闹的是_________,最有趣的是________。
【2】读第①自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陶虎臣的语言描写,可以体会到他对孩子充满爱。
B.从“特意”“专为”等词,可以感受陶虎臣对孩子的呵护
C.写陶虎臣放鞭炮的场面是为了强调他出色的做焰火的绝技。
D.写陶虎臣身后跟着一大群孩子,突出他很受孩子们欢迎。
【3】读第④-⑩自然段,写出人们看烟花过程的心情变化。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读下面句子,注意加横线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到处是“气死风”的四角玻璃灯,到处是白蒙蒙的热气、香喷喷的茴香八角气味。
_______
(2)人们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来了。
_________
【5】第⑥自然段中,看到精彩的焰火,孩子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展开想象,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把他们的表现写下来。
___________
14、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太阳很大,房子却很小很小。谁要是不信,请往露珠里瞧瞧:一个又红又大的太阳,躲在小小的露珠里微笑。
【1】照样子,写一写。
很小很小
又红又大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太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句型练习。(4分)
(1)托德刻薄地说:“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2)修改病句:实施素质教育后,我们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提高了。
16、把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
(1)老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画也跟作诗一样,最要紧的是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奥运圣火唤起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神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贝常年生活在海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我会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①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妈妈告诉姐姐:“我要出差了,三天后我才回家。”(改为间接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日出”为内容,分别写句子。(比喻句、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他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
(2)老班长说:“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
(4)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以“不该错过的风景”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字数在400字之间左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