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查字典填空。

(1)“鼎”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②大;③正当,正在。“鼎力相助” 中“鼎”的意思是____,“鼎盛”中“鼎”的意思是____,“人声鼎沸”中“鼎”的意思是____

(2)“泰”是____结构的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再查音节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部,再查____画,组词_____

2、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  

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  

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  

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200多万,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热闹——________   姿态——________   充足——________  

娴熟——________

4、形近字组词。

湘(   )撑(   )  揉( )  捶(   )

相(   )掌( )  柔(垂(   )

5、照样子,写词语。

舒舒服服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遥遥相望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研究研究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默写《泊船瓜洲》,再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

【3】根据句意,把“钟山”“瓜洲”和“京口”填到相应的位置上。

【4】作者当时的船停泊在________________是作者的家乡,山水相隔,可谓路途遥远,但是在作者心里很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这种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更加凸显出诗人强烈的________之情。

7、课内语段赏析

日照            

遥看               

       直下         

疑是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歌的题目是                     ,是    代诗人            写的。

3这首诗歌中表现庐山瀑布壮美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古诗意思完成练习。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尽”的意思是(  )

A.尽头。 B.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

A.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落在了谁的一边?

B.今夜明月皎皎,人人都欢喜地望着,团聚之日又有谁在思念家乡?

3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是诗人思念家乡,而________的这两句诗写的是天下所有人都在望月,他发出了心中的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用委婉的语气写出了自己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外阅读

家乡的红枣

“十一”假期,我回家看父母,重阳节正巧在假期内,便想陪父母好好地出去玩玩。可是父母却执意要我陪同去乡下老家看看。

父母亲都是十几岁参加革命离家的,转战南北,直到转业才回到老家所在地工作。乡下的老家已经没什么亲人了,只有一个近80岁的老姨,是母亲唯一的牵挂。父母说:还是想念那个地方,那里的草草木木、山山水水。

汽车沿着坑坑洼洼的山路行驶。这条路,从我第一次走就是这个样子,父亲在颠簸的车上叹道:几十年如一日啊……

看路边的山坡上,却是秋日的灿烂景色。山菊花一丛丛、一片片点缀在山坡沟畔,在阳光下喜笑颜开;叫不上名字的树木,这里一树火红,那里一树金黄、苍绿,让这山地充满了生机;水塘边的芦苇,已是洁白一片,汽车驶过,惊得鸟儿从芦苇中一掠而起,扇起的苇絮在水塘的上空,如雪纷飞。

到了藏在深山中的那个小山村,老姨正坐在家门口剥花生。小小的院落,堆满了一年的收成: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堆砌成宝塔的形状,光彩夺目;屋檐下挂着的一串串红红的辣椒,是不是对农家渴望好日子的祝福?

我的眼睛被院子里那棵高大的枣树所吸引。几年没见了,看着这树的枝干,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却仍然枝繁叶茂。春天会开一树不起眼的小小花儿,清香四溢,引得蜂儿忙。酿成的花蜜,营养丰富又滋补养颜,当是所有蜂蜜中的珍品了;夏日这枣树笼一方绿荫,让小院在炎热的夏季,蕴满了清凉;秋天是枣树奉献给人们最丰厚的典礼,一颗颗晶莹饱满的红枣,缀满了树的枝枝杈杈,在翠绿的叶子衬托下,满树的光彩夺目。

老姨说:树上的枣儿原本更多,已经打落分给乡亲们品尝了。树上这些枣儿,是专门给我留的。说着话,老姨吩咐孙子拿来长杆,对着树上的枣儿,“噼噼、啪啪”的一阵猛打,枣儿如冰雹一般纷纷落下。我捡起一粒红透了的枣儿品尝,又脆又甜的滋味在身体中蔓延。再看那枣树,在长杆的敲击下,枣儿落下的同时,那树的枝枝叶叶也纷纷折落。我心疼得大叫:“快住手,别打了!你们看把这树折磨成什么样子了?”老姨和父母在一旁哈哈大笑:“这枣树就是这个样子,在秋天把它打得越狠,到来年春天它萌生得也就越旺盛。”我奇怪道:“这是为什么?”老姨说:“这树贱。”我的心就有了撼动的感觉。这树贱吗?是贱哦。它的生长不择地的肥瘦,随便栽在什么地方,哪怕是山沟石缝,有点土就能成活。你看那满山遍野生长的野生酸枣树,就是家栽枣树的母本,也成就了这枣树的坚强品质。无论是山野还是院落,无论是旱涝灾害还是风调雨顺,到了秋天,它都会奉献给人们一树的甘甜!这树“贱”吗?我看到的却是枣树坚强的本性,容忍一切的心胸,默默奉献的精神!这枣树,多么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乡亲,虽然这块土地是那样的贫瘠,就如父亲在路上轻叹的那一句“几十年如一日”,几乎看不到什么变化,可是这里的乡亲们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从不曾减少一分。春天耕耘,夏天挥洒下汗水,秋天收获果实,乡亲们踏踏实实地享受着这块土地带给他们的每一个日子……

我和父母告别了这个小山村。带回家一篮红枣,让果实的香甜、枣树的品质滋养着我的身心;采一把野菊花,摘一捧芦苇絮,让我,把家乡山山水水的灵气带回家。

1“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心疼地阻止老姨的孙子敲击枣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姨说枣树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却从枣树身上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在“是贱哦”这句话中,“贱”应该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中内容填空。

带回家一捧红枣,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营养着这我的心田;采_____________,摘_______________,让我,把山山水水的灵气带回家。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家乡_______________的情感,也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借物喻人,写物抒情。借枣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说的“几十年如一日”,“我”开始是怎么理解的?后来又有了哪些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两层。

2分两层的根据是什么?选择一种恰当的方法(   )

A.先总体写中心,再具体叙述除夕热闹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节日名称再说节日活动。

D.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3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                

4文中画线句子表明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亲的“土月饼”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两盒月饼,包装精美,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

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是很盼望中秋节的到来的。因为中秋节的到来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土月饼”。

③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了香喷喷的芝麻。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做的馅就露出来了,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吃的时候,一只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着,连掉下来的渣都一点点舔掉。那个时候家里穷,能吃这样的一个月饼是很奢侈的。

④母亲为了省钱,每逢中秋节,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上买来糯米,经过淘洗,再把白花花的糯米铺在一个大筛子里,然后不停地搅动、翻转,以便尽快去除水分,直到水汽完全蒸发掉,这才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米粉带回家,母亲先把米粉倒进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油和水,再慢慢揉搓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地把包着馅料的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

⑤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月饼模子是木质的,一个模子上有五个圆形的图案,图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禄寿”字样,边上还有一圈齿状花边。我们把双手洗净,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米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飘荡。

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母亲在土灶上放好蒸笼,我们坐在灶下,不时地添加柴火。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支支欢快的舞蹈,火光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

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锅了,看着冒着热气的月饼,我急不可耐,趁母亲不注意就抓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桂花香,和着豆沙的甜润,再加上薄荷的清凉,真是美味无比!

⑧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月饼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而且品种繁多,口味各异,可吃在嘴里,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土月饼”那么有味。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

【1】用简洁的文字补全文中母亲做月饼的工序。

买糯米→淘洗糯米→( )→做米饼→( )→捏雏形→( )→( )

【2】短文中的一些语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请用心读下面的句子,分别从用词、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①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从用词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__________

②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支支欢快的舞蹈,火光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__________

【3】短文写的是“母亲的‘土月饼”’,而第①③段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单位发的月饼”与“那时候的月饼”,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

【4】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

12、   我有一位同乡朋友在香港工作,今夏因为患了严重的胃病,他的父亲从杭州赶到香港来看望他。香港的天气很热,而他家的旧空调坏了,于是从商场订购了一台,让安装工人来安装。朋友的父亲到香港时,正赶上工人到家。

朋友住在十二楼,这是一座老旧的楼房。他的父亲发现,工人们背上许多铜管,足足有五六十米长。老人家不知道这些铜管是干什么用的。朋友说,使用空调的时候,会产生滴水现象,有时候空调滴水还流到了楼道上。为了防止空调水再流到楼道上,他决定引水到楼下的排污管里。

老父亲听了,大惑不解。空调完全可以使用胶管,为何要选用价格昂贵的铜管?再说,这房子只是租住的。朋友说,如果选用胶管,那么短短的几年就需要更换,而选用铜管,却可以几年至十几年不需要进行更换了。这样,以后住进来的人,就不会因为空调水的问题烦恼了。

朋友的父亲回杭之后,说他的儿子买空调配件的钱,可以购两台空调主机,大家听了,觉得不可思议。

朋友在香港才住了六年,但他的行为习惯却被香港这座城市影响了。虽然朋友仍然是一个打工仔,但他身上,却看不到一个小市民的任何影子。

几年前,一个朋友到香港游玩,入住在一家宾馆。她想打电话给家人报平安,但手机没电了。她从宾馆出来寻找投币电话,但不知哪里才有。宾馆大门口的门僮向她指了路,但投币电话就是不通。她无奈往回走,到了门口,那门僮问她电话有没有打通。她摇摇头。门僮拿出了自己的手机,借给她使用。她有些不好意思,另外有一些担心,这门僮会不会借机向她收取费用。门僮似乎看出了她的担心,解释说,他的手机的费用是包月的,他每个月费用都有余。她于是放心地拿过来打了一个电话,当她把手机还给门僮,准备走的时候,门僮突然说:小姐,请等一下。她心里想,难道这门僮食言了?她有了挨宰的心理准备。只见门僮把手机拿到她的眼前,指看上面一个号码,说:你看,这是你刚才拨打的号码,我把它删了。说完,门僮按下删除键。

她大感意外,没想到一个门僮竟然这样善解人意,尊重别人。

  认识一座城市是困难的,但有了细节,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1解释下面带点词语的意思。

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解人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朋友仍然是一个打工仔,但他身上,却看不到一个小市民的任何影子。很明显,这里的小市民并不是指个子矮小的市民,而是指________________的市民。说朋友身上看不到一个小市民的任何影子,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个故事中画浪线句子抓住这个朋友的____________来进行描写,与门僮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给文章命题时,有人建议用温暖的城市,有人建议用温暖城市的细节,你决定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文《狱中联欢》节选,回答问题。

期待的日子一转眼就来了。

元旦那天早上,天还未亮,女室一带头,每一间牢房同时响应,像一阵闪电,爆发了洪亮的歌声。

人们纵情高歌,唱完一支又一支。

新年大联欢开始了。

唱歌是第一个节目。第二个节目是交换礼品。每间牢房,每个人都准备了礼物,送给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战友,作为联欢的纪念品。最多的礼物是“贺年片”,那是用小块的草纸做的,上面用红药水画上鲜红的五角星或者镰刀锤子,写上几句互相鼓励的话。楼七室经过昼夜赶工,刻出了一百多颗红的、黄的、晶亮的五角星,分送给各个牢房的同志。女室送给各室的是一幅幅绣了字的锦旗,那些彩色的线,是从他们的袜子上拆下来的……

接着第三个节目开始了。每间牢房的人都在门口贴春联。所有的春联都是用草纸接连起来做成的。所有的对联都不是一个人写的,同一副对联中,有老年人苍劲的笔法,也有“孩儿体”的弯弯曲曲的笔迹。女室里,江姐捏着“监狱之花”的小手,也写了几笔。所有的对联,都洋溢着革命的乐观精神。

女牢的对联写的是:

洞中才数月

世上已千年

大家心里明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正在崩溃,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就要到来,“世上已千年”还形容不了翻天复地的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咧!

她们还在牢门上贴了一张横额:

扭转乾坤。

猩猩也许看不懂,也许看懂了又不敢承认,居然妄加评论道:“这对联倒有些修仙炼道的味道了。”

1填写节选部分新年联欢的过程:唱歌——_____——____

2选择正确的一项。

1)关于狱中礼物的制作描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____

A.用草纸代替纸片   B.从袜子上拆彩线来绣字

C.用红药水涂和画   D.用镰刀刻出各色五角星

2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这幅对联包含了狱中战士怎样的思想情感?____

A.对苦难牢狱生活的憎恶   B.对革命将胜利的欣喜期待

C.对修仙练道心境的向往   D.对革命捐躯者的深深怀念

3)文中结尾处猩猩的言行表现了特务对狱中战士们怎样的态度?_____

A.无可奈何 B.深感钦佩   C.疯狂镇压 D.冷嘲热讽

3读了节选部分,你印象最深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谁干什么活谁怎么样的句式回答)?为什么这幅画面令你印象深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阳光下的守望

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庄重)。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汗水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杂乱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

树荫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荫下,母亲神情(漠然肃然)的脸上挤出浅浅的微笑,说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

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我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1】选择文中括号恰当的词语。

神色________(凝重庄重)   头发________(杂乱凌乱)  神情________(漠然肃然)

【2】母亲在烈日下只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各段在刻画母亲形象时,分别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方面来描写的。

【4】文中医生看见“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时,为什么还在“微笑”呢?   

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 句子练习。

(1)书中描述了原始森林里蟒蛇吞野兽的情形。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大风车。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低头唉声叹气。振作精神发奋努力。(用恰当的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

(2)孙胺对田忌说:“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获胜。”( 改为间接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亮穿过微云。(请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怎能不爱护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语境,试着写一写人物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

开始发试卷了。久久没有听到老师念我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你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短句按照合理的顺序组成一个通顺的句子。

1)挫折和失败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

2)挫折和失败会给人带来痛苦。

3)挫折和失败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对我说道: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本是送你的。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脸上有很多皱纹。(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亲身体验,怎么能获得真实的感受不是很清楚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写句子。

理想是一块璞玉,需要你去打磨、雕琢。

理想是一粒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①你是最出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我们送你的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间接引语改成直接引语。

1.妈妈严厉地对我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一定要认真复习,不要辜负她对我的一片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对我说,星期天他要去郊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军对陈赓说,他还要等他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六年时光,转瞬即逝。请以“藏在记忆深处的____________”为题写篇作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使题目完整:②抒写真情实感;③字迹工整字数4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