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A.芦芽 洒落
B.吹佛 赶集
C.随风 花瓣
D.掠过 停止
2、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中的“美人鱼”坐落在( )
A.波兰华沙 B.丹麦哥本哈根 C.英国伦敦 D.法国巴黎
3、选择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尽管(jǐn jìn ) 藏胞(cáng zàng) 种地(zhòng zhǒng)
都督(dōu dū) 出没(méi mò) 尽力(jǐn jìn )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 印染(rǎn) 钓竿(gǎn) 蘑菇(mó) 执着(zhí)
B. 辱骂(mà) 习惯(guàn) 厘米(lí) 抚摸(mó)
C. 虽然(suī) 事件(jiàn) 巅峰(diān) 婴儿(yīng)
D. 大碗(wǎn) 庆祝(qìn) 歉意(qiàn) 岛屿(yǔ)
5、你能根据意思写出词语吗?
(1)盼望。
(2)十分着急。
(3)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6、诗句运用。
中国的古诗内涵丰富,其中有一些和传统节日相关的诗句流传千古。如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和清明节有关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每逢佳节倍思亲”。
7、我会加标点
①一个星期六的早晨________冬冬问________奶奶________哪只铃儿您最喜欢________
②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________他紧紧握住男孩的手________说________放心吧________输血不会丢掉生命________
8、看拼音,写词语。
qí miào jīng cǎi lǐ xiǎng xùn sù hú dié
( ) ( ) ( ) ( ) ( )
liáo kuò lǒng zhào huáng kǒng měng liè fú lǔ
( ) ( ) ( ) ( ) ( )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啄木鸟和白桦树
一座茂密的森林里,有一棵白桦树和一位森林医生——啄木鸟。
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白桦树对小草们炫耀道:“你们看,我多美啊!”正在这时,森林医生啄木鸟来了,她东瞧瞧,西望望。只听嘣的一声,吃掉了树上的一条虫子。
白桦树( )了,说:“你干吗咬我?”啄木鸟连忙回答道:“因为有一条虫子钻进你的皮肤里,正在吸收你的营养,是我在帮你捉虫呢!”
“你不能轻一点儿吗?”白桦树( )道。
“好!下一次我会注意的。”啄木鸟( )地说。
几天以后,啄木鸟又来帮白桦树治病了。白桦树不( )地说:“你又在干吗呢?为什么老是和我过不去?”啄木鸟和蔼可亲地回答道:“有两个虫子已经钻到你的皮肤里去了,如果不及时帮你治的话,你就会有生命危险的。”
白桦树不信他会有这么多的虫子。过了些日子啄木鸟又来帮他看病了,“嘣嘣,嘣嘣”这回白桦树更生气了,暴跳如雷地说:“你这么做,分明是在妒忌我的美丽吗!以后可别让我再看见你!”
啄木鸟听了,直摇头,边飞边说:“真是好心没好报。”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一天、两天……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后来,白桦树终于从中间断了……
【1】用“/”画去文中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茂密(mào bào) 明媚(mèi mèn) 捉虫(zuō zhuō) 妒忌(dù hù)
【2】请将“埋怨、生气、耐烦、温和”词语恰当地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3】根据意思在后面的括号里写出文中的词语。
A.非常和气,可以让人亲近。________
B.跳着脚喊叫,像打雷一样,形容大怒的样子。________
【4】白桦树向小草“炫耀”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白桦树从中间断了的时候,它会明白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会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我会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陌生——( )
怀疑——( )
哭——( )
【2】我会选词填空。
虽然……但是…… ……因此…… 如果……就……
(1)( )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 )不同。
(2)今天下雨,( )展期推后。
(3)杨桃( )被画成了五角星,( )好笑吗?
【3】老师说的这段话中哪句最重要?找出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说是一种什么态度。
11、课内阅读。
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1】从哪里可以看出鹿的长腿非常灵活?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
【2】“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中的“这个机会”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逃命过程中,帮助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害得鹿差点送命的是____________。
[总结]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背篼
黄昏,蜿蜒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归来了。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火,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
一路上,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村子里,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
他加快了脚步,( )一道弯,( )一道坎,( )一条窄窄的田埂,( )小石桥,走进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
他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托他明天一早去镇上换几个钱。他想自己积攒下学期的学费哩。
妈妈撩起围裙一角,揩去他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他抬起头,抿着小嘴微微笑。
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①走过 ②绕过 ③跨过 ④拐过
【2】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他”归来的时间的词语,用“_____”画出来。
【3】画“ ”的句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了“他”路上的朋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 ”的句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将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背篼”为题目,是因为背篼贯穿全文,它背来了给妈妈的__________,给邻家小弟弟的__________,还有给自己的__________,即一小捆____________,背篼更是他__________品质的象征。
【5】“他抬起头,抿着小嘴微微笑”,他微笑的原因是( )
A. 看到妈妈开心。
B. 为自己通过劳动有上学的机会开心。
C. 自己心里虽然感觉很苦很累,但是为了安慰妈妈,假装开心。
13、课外阅读。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
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竹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 )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 )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竿重向井里放,当竹竿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1】给本文加上一个小标题写在“ ”上。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情趣________ 称赞________
【3】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4】伯父想了两个什么难题考考徐文长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5】徐文长是怎样解决伯父的两个难题呢?用“﹏﹏﹏”画下来。
【6】你觉得徐文长是个怎样的孩子?联系生活说一说我们可以向他学习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有用过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难题吗?请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
有个孩子无意中把一颗杏核埋在墙脚下边。杏树苗居然冲破坚硬的壳和多石的土地,向蓝天露出笑脸。不久,这个孩子发现了这棵孤孤单单的杏树。
“嘻,这是什么树苗?把它的尖儿掐了,看它能长成什么怪样!嘻,嘻!”
杏树受了伤害,却没有死,在掐去尖儿的地方长出两枝小杈。
“这是什么东西?怎么到墙脚下来了!”孩子的父亲觉得奇怪,不由分说,用斧头从根部砍断杏树。
杏树流着眼泪在雪下过了一个严酷的冬天。春天一到,它又抽出芽来。当它到了开花的年龄的时候,孩子的爷爷又觉得碍眼,便锯去了它的几个枝杈。
掐尖、斧砍、锯杈都没有熄灭杏树心中的火焰。当一个春天又到来的时候,杏树终于长到大墙的外边,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很多小鸟来赏花,它们望着杏树伤痕斑斑、弯曲的身躯,“啊!”地惊叫一声,“你靠什么力量活下来,又开出了这样美丽的鲜花?”
杏树回顾着自己走过的艰辛道路,沉思很久,最后深情地说:“希望,还有信念。”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居然——( ) 奇怪——( ) 艰辛——( )
【2】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3】文中画“ ”的句子中,“杏树心中的火焰”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什么原因造成杏树的身躯“伤痕斑斑、弯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杏树历尽磨难,是靠什么力量活下来的?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另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旷亮(kuàng guàng) 横掠(luò lüè) 圆晕(yùn yūn)
【2】文中把小燕子的_____________比作剪刀。
【3】画曲线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小燕子的_____________。
【4】从选文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小燕子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动脑筋,写一写。
小红和莉莉一起翻阅一本画册,看到了右边这张图。小红说她看到的是一个少女,正转过脸去。莉莉却说她看到的是一个围着头巾的瘪嘴老太太。同一张图片,不同的人却能从中看到不同的内容,这是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围绕中心写句子。
早晨的集市真热闹:_________________
2.赵州桥是古代建筑。(扩句)
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用加点的关联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
4.在《清明上河图》上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
18、 连词成句。
(1)老师 黑板 写字 在 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室 出 同学 了 们 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1.下课后,飞快地跑出教室。
2.有一次,我用一根小棍轻轻点了它一下,它立刻转动身体,向我高高举起那大
钳子剪刀似的。
3.李老师举起那根教鞭高高地,却又轻轻地放在讲桌上了。
20、修改病句。
1.我家有总共五口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颜六色的红旗在空中迎风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想起了一件很有意思的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弯弯的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然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但是运动会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能默写学过的古诗。(共4分,每行1分。)
春 日
(朱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