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的目光先是越过了山脚下的山杏树,然后是平展如镜的水塘。▲ 如果遇不到什么障碍,叫就可以抵达山上的城堡。
①大片大片初春的土地己经让农民梳理得图画一样干净。
②然后,便是一片更大的水域,地方话叫“泡子”,学名叫湖。
③一路鸟鸣不断,落到地上时,却是田垄上一排排嫩绿的禾苗。
④风吹过,如一颗颗在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
⑤集镇远处,是白云,白云下边是隐隐约约的罗通山。
⑥湖的那边是一片五光十色的集镇。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②③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清楚的一项是( )
A. 周谷诚先生早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了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
B. 本文是作者于2003年5月第一次参观哈佛大学写的游记,叙述按时空关系组合,角度独特,见解深刻。
C. 蔡元培广罗人才,各派人物云集京师大学堂,北大一时既是新文化成长的园地,又是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场所。
D. 目前台湾岛按人口平均消费咖啡已达38.5杯,这一数字,显示了台湾人对咖啡的喜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冠状病毒威胁着每个人的健康,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期。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B.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危急时刻,共产党员要首当其冲,冲锋在前,这是共产党员的本分,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
C.相传,这里曾是历史上著名的“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古战场,如今被万亩葡萄园环抱,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冬天到此,赏雪泡温泉两不误,还可品美酒,山公倒载。
D.当银杏叶铺满整个石板路,游人踩在松软的金色地毯上,看着眼前古色古香的建筑与枝繁叶茂的银杏相互交织,若明若暗的焚香味萦绕在身旁,心也慢慢平静了下来。
4、选出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 河内凶,“河内”指黄河以北。
B. 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C. 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5、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脑机接口,是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的直接连接,用来实现大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当人类思考时,________________。人类进行不同的思考活动时,激活的神经元也不同。而脑机接口技术便可以靠直接提取大脑中的这些神经信号来控制外部设备。当下,脑机接口技术可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大类。侵入式脑机接口是指在大脑中植入电极或芯片。人的大脑中有上千亿个神经元,通过植入电极,可以精准地监测到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但这种方式会对大脑造成一定的损伤,________________,也会给大脑带来感染的风险。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是指头戴式的脑电帽,它主要是使用脑电帽上的电极从头皮上采集脑电信号。这种方式可以在头皮上监测到群体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主要缺点是不够精准。
A.①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电流会逐渐变微小 ②植入的电极不但会损伤大脑神经元
B.①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会产生微小的电流 ②电极的植入不但会损伤大脑神经元
C.①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电流变得不再微小 ②不但大脑神经元会受到植入电极的损伤
D.①大脑皮层能够让神经元产生微小的电流 ②大脑神经元不但会受到植入电极的损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没有比较发达的农业,没有人口显著地增加并聚集成为城市,那么,农业文明就无从谈起。我们发现,在中国北方,小米是中国北方地区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础。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时期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和黍,南方地区(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所谓粟和黍就是谷子和糜子,都是小米,谷子是一般的小米,黍是黏的小米。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西亚其实也有小米,黍曾被认为最早是在7000年前的西亚地区起源的。但在2003年,我们在内蒙古赤峰发掘的兴隆沟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小米,包括粟和黍。到底哪儿是小米的原产地呢?中国和西亚欧洲的粟和黍究竟是两个不同中心,具有各自的起源,还是只有一个起源地?这个问题只靠我们考古学家是解决不了的。于是,中外顶级的植物考古专家合作,用科学的办法对中国和西亚、欧洲的小米进行多种分析手段研究。首先,科学“测年”成了解决问题的基础。我国有便利的条件对小米进行“测年”。我们采用浮选法,在从考古发掘的居住址出土的土放在容器里加水,一些植物的种子就会浮起来,再经晾干,就得到了很多当时植物的种子。我国旱作农业的起源区很可能在河北山西一带。近年,在北京市西部的门头沟区遗址发现了距今9000多年前的粟和黍,但量很少,且尚未正式发表研究成果。现在比较确凿的是,我国最早的粟和黍距今8000年。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等国的高精度测年仪器对兴隆洼遗址中浮选出来的碳化的黍进行测年,结果都是距今7600多年。
在兴隆沟遗址出土的这批粟和黍之前,学术界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黍是西亚出土的,有7000年的历史,欧洲出土的黍有5000年历史。但是,最新的高精度测年研究表明,这两个地区的黍都没有早于“4500岁”的。比我国发现最早的黍晚得多。即使我国发现的黍年代比西亚和欧洲的时间早,也并不能直接证明它们之间有传播的关系。现在我们采取基因考古的方式对小米粟和黍的基因进行研究。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世界上所有的粟和黍都是来自于同一个起源地,这个起源地就是中国的北方地区。所以说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小米都是起源于中国的北方地区。
基因研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发现黍的黏性基因是起源于中国北方之后传到欧洲的。小米被发明之后,在中国的文明形成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小米被发现以后,直至小麦传来,数千年来,它一直是北方地区人们的主食。
总之,植物考古和基因考古双重显示小米起源于中国的北方,无论是粟和黍都是这样,小米栽培被发明以后从中国的北方向外传播。考古证据表明,尤其是DNA研究表明,至迟在距今4500年前,黍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地区并继续向西传播,大约3500年前已经到达了东欧地区。另外一个品种不黏的小米——粟在距今4000年前向南传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但是在那边没有发现黏的黍,可见各地对外来因素的接受、吸收也是有选择的。
(选自王巍《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米早在史前时期就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可以说中国北方地区的古老文明起源于小米。
B. 黍曾被认为起源于西亚地区,在兴隆沟遗址中也发现了粟和黍,使小米的起源地问题成了解决不了的难题。
C. 我国最早的粟和黍距今8000年,比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测年”距今7600多年的“黍”要早得多。
D. 我国发现的黍与西亚和欧洲的黍有传播关系,可以说中国的北方地区是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小米的发源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指出小米对中国北方地区文明的重要意义,再论述小米的原产地,最后指出从我国传播的时间和过程。
B. 文章在论述粟和黍的起源地时运用大量的数据、科学的论据分析了我国与西亚、欧洲的传播关系。
C. 文章运用对比和比喻论证,前者体现在对比粟和黍的出土时间,后者体现在把研究小米的出土时间说成“测年”。
D. 文章通俗浅近,从抽象的科学研究中列举通俗易懂的典型事例,论证思路清晰,很容易被读者接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北方的黍在4500年前就已经传播到中亚并继续向西传播,西亚出土的黍有7000年历史的说法并不可靠。
B. DNA研究技术的介入,使考古学研究产生了质的飞跃,能够直接证明西亚和欧洲的黍来源于我国北方地区。
C. 小米裁培技术的发明在中国的文明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没有小米中国北方的农业文明就无从谈起。
D. 在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对于外来因素的接受和吸收存在着选择性,例如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没有发现黏的黍。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青,__________________;冰,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登上岳阳楼时内心的愉悦和超脱。
(2)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关于老师的名言,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说明老师和弟子的关系也是相对的。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言秦岭的高峻,描写了蜀道疏导开辟之前,秦岭阻塞蜀秦两地交通的情形。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取“醉翁”之号。
(3) 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典故来表现诗人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之中。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的处境艰难,没有亲戚帮助,只能事必躬亲。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产生了一种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3)在古典诗词中,诗人们借助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来咏史怀古,寄托情感,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____________”的洒脱;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____________”的快意。
(2)著名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就画名来看,明显取意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
(3)“桂”因其芬芳馥郁秋芳冬荣等特点备受古代文人青睐,有时用以象征道德情操之高洁,有时用以描绘自然景物之美好,有时用以寄托浪漫唯美之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宁陵
韩驹①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毵毵②。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注】①韩驹为江西诗派诗人,此诗为作者被贬出都赴江西任所时而作。②毵毵:细长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写夜泊,整诗便全绘夜泊之景,这是古人写诗章法中所谓的“擒题”。颔联“旦辞”句紧承首联诗意,又加以补说。
B.颔联粗线条地描写了北风、明月等景物,与杞县、宁陵地名相间,形成跳跃,颇具动感,体现了作者遣词作诗的灵活性。
C.颈联与颔联呼应紧密。“风微北”与老树“鸣窣窣”相应;“夜泊宁陵”与“寒花垂露”相应,可谓脉络勾连,布局谨严。
D.尾联回应首联,使得全诗通体圆紧。全诗又以意相贯,以气相接,浑然精到,含蓄深沉,令人回味有余。
【2】全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作者的丰富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13、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佐魏章略定汉中地。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以甘茂为左丞相。武王三年,王曰:“寡人欲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茂谓向寿曰:“子归,言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鲁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一人又告之,其母尚织自若也;又一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三人疑之,其母惧焉。今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曾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甘茂伐宜阳。五月不拔,王欲罢。甘茂曰:“息壤在彼。”因悉起兵击之,遂拔宜阳。武王卒,昭王立。甘茂言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寿等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去,奔齐,逢苏代。代为齐使于秦。甘茂曰:“臣得罪于秦,无所容迹。臣闻贫富二女会绩,贫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愿君以余光振之。”代因说秦王曰:“甘茂,非常士也。彼以齐约韩、魏反以图秦,非秦之利也。王不若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秦王即赐之上卿。甘茂不往。苏代谓齐湣王曰:“夫甘茂,贤人也。今秦赐之上卿。甘茂德王之赐,故辞而不往,今王何以礼之?”齐王曰:“善。”即位之上卿而处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有删改)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B.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C.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D.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室,周朝都城,周是中国古代第三个王朝,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B.曾参即曾子,孔子的弟子,相传《论语》主要由他及其弟子辑录而成。
C.贽,从贝,与财富有关,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后也泛指礼物。
D.上卿,春秋时官名,战国时作为高级爵位,授予有大功于国的大臣或贵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才能出众,长于兵事。他从师史举先生,通习百家之学;出仕后在攻取汉中和平定蜀地叛乱的战争中建立功勋,被秦王拜为左丞相。
B.甘茂善于辞令。他知道宜阳难以攻打,秦王决心容易动摇,因此借“曾参杀人”故事讽喻秦王,赢得秦王的支持,最终取得战役胜利。
C.甘茂因得罪权贵被迫出逃。甘茂将武遂归还韩国的建议被采纳,此事得罪了向寿和公孙奭,被向寿等人诋毁,最后不得不逃离秦国,投奔齐国。
D.甘茂被齐秦两国看重。甘茂在逃往齐国路上遇到苏代;苏代巧妙周旋于齐湣王和秦武王之间,最终使两国君主都任命甘茂为上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张仪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2)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愿君以余光振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信息时代,我们在便捷地点赞、转发中,向朋友们表明“这就是我的想法”。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