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时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课文回顾。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是全文的_______句。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香结》一文从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了丁香花,表达了作者____的生活态度。 

3.《宿建德江》中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___以及____”“___这几处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窜上了船。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___创作的一首吟咏___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_______________ 

6.请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补充完整。

故人具鸡黍,__________________

开轩面场圃,___________________

2、看拼音写词语。

jiǎn  yuè     jù lí      qí zh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tǎn kè     huì      dàn shēnɡ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六月六,____________,割谷喂老牛。

2.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____。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______。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________。俗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积月累

(1)鞠躬尽瘁,______------诸葛亮

(2)芭蕉不展丁香结,______---李商隐《代赠》

(3)七八个星天外,______。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

(4)______,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5)开轩面场圃,______。待到重阳日,_______

5、日积月累。

(1)在《七律·长征》中,毛主席把乌蒙山比作_____,在最后翻越岷山时发出了“_____”的感叹。长征的意义是_____

(2)“_____,听取蛙声一片”选自_____代词人_____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牌名是_____,题目是_____

(3)鲁迅先生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们鞠躬尽瘁,我想起他的一句名言“_____”。

(4)《书湖阴先生壁》中,暗用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具有生命情感的形象,主动与人亲近,以此赞美湖阴先生高洁品质的诗句: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全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______________”是写实,“___________”是写虚。

【2】解释诗的前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东风”即是__________风。

【4】这首诗通过对春之景象的生动描写,表达出丰富的哲理。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晚春二首(其一)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的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下列选项中的文人都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一项是(   )

A.曾巩、王维 B.苏轼、柳宗元

C.李白、欧阳修 D.王安石、杜甫

2读第一、二句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景致?下面选项中与你所想的相符的一项是(   )

A.冰雪消融、嫩芽点点 B.遮天蔽日、荷花满池

C.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D.金桂飘香、四季常青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满怀着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伤感之情,言辞诚恳,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

B.人言草木无情,而这首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斗”、能“解”,想象奇特。

C.这首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似雪花般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寄寓着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8、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1】“翻身的人儿”指像三黑这样有了自己_______ 的农民。

【2】“笑嘻嘻”充分表达了三黑_________ 的心情,表达这种心情的ABB式词语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是为翻身的人儿能过上______________的生活而高兴。

【4】这节诗抓住了三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描写,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__________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种辣椒

常识课上,老师对植物的讲解,把我带到植物世界里。听完课,我动了心,决心种点什么,仔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

回到家,我找到了两个花盆,满心欢喜地种下了辣椒籽。下种后,我每天都要给它浇些水,盼望种子早些发芽。一天中午,弟弟告诉我花盆里出小苗了,我飞一样地跑到窗台前,只见一棵小嫩芽拱出土,又过了两天,好几棵小芽出来了。小芽越来越多,我给小辣椒间苗,把太密的小苗小心翼翼地拔掉了一些。

到了盛夏,每株辣椒已有半尺多高了,它们的茎上都缀满了欲放的花苞,几天后,一朵朵雪白的小花,先后开放了。大约又过了四五天,辣椒就开始结果了,出现了青绿的椭圆形的小辣椒,一个个缀在茎上,真惹人喜爱。

秋风吹进窗来,带进一股香气,辣椒开始由青变红,看上去更让人喜爱。一个个两寸多长的小辣椒挂在枝头对我微笑,感谢我对它们的辛勤培育。收获的时节到了,我满怀欣喜地把成熟的辣椒一个一个摘下,竟收了小半筐。

我看着筐里的辣椒,心想:这多有意思呀!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实 践又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找出文章中点明中心的句子

________

【2】把文章分成三段,并写出段意。

________

【3】读下面句子,在括号里写出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小辣椒挂在枝头对我微笑,感谢我对它们的辛勤培育。(_____

②我飞一样地跑到窗台前。 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空城计

街亭失守以后,诸葛亮一面命关兴、张苞领人马到武功山埋伏作为疑兵,一面派张翼带兵去修理剑阁,平整回川的道路,又秘密传令,叫全军暗暗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诸葛亮调兵遣将,先带领五千兵马去西城运粮送草。忽然飞马送来消息,说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朝西城这边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的五千兵马,已分了一半去搬粮草,只剩下二千五百兵马留在城中,众文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脸色发白。诸葛亮上城楼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正分两路杀来。诸葛亮知道想走也来不及了,就对手下的人说:你们都可以放心,魏兵不敢进城!于是连忙传令下去,藏起所有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却把四面城门大开,每一个城门,用三十个军士装作老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兵来到,不可乱动。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毛大氅,戴了丝织头巾,带领两个童子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

司马懿前军来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都不敢前进,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笑着不肯相信,便下令停止行进,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左面的童子手捧宝剑,右面的童子手拿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了,心中大疑。回到军中,连忙传下命令,叫后军充当前锋,前军改作后军,向北面山路退去。司马昭说:或许诸葛亮没兵,故意作出这样子,父亲为什么就要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如果进兵,就要中他的计策。你等怎能知道!于是,将两路兵马全部退去。

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起来。众官无不惊奇,便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到来,见了丞相,为何退得这样快?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决不冒险,见了如此模样,便怀疑会有埋伏,所以很快退走。我并非想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决定如此。我们只有二千五百兵马,如果放弃城池逃走,必不能跑远,岂不被司马懿捉住?现在他们一定从北边的小路退走,我已让关兴、张苞在那里等候迎敌。部下听了,都十分佩服。接着,诸葛亮下令叫西城百姓随军退往汉中,大队人马立即动身。不久,天水、安定、南安三郡的军民也陆续赶来了。

(1)将下列汉字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倘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谨慎________ 料定________ 倘若________ 计策________

(3)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是________

(4)导致空城计成功的因素至少有两个,请具体写出来。

 

11、阅读理解

妈妈的礼物

有个孩子,在他出生的那天,妈妈就离开了人世。

从此,每当看到别人从妈妈那儿得到礼物,就非常伤心:啊,我的妈妈,竟来不及给我一件礼物。 

有一天,这孩子想起这件事,又伤心地哭了。他独自在街上徘徊,泪水模糊了双眼,撞在一位老人身上。老人并不生气,还关切地问:孩子,你哭什么? 

孩子向老人倾诉了自己的哀伤。 

老人听罢,严肃地说:孩子,你错了!其实,你的妈妈为你留下了最珍贵的礼物,你应该珍惜才对!”“——我怎么会不知道?孩子惊奇地问。 

老人抚摸着孩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首先,妈妈从你出生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给了你。这难道还不够吗? 

孩子听着,眼睛忽地一亮。

老人接着说:不仅如此,妈妈还给了你明亮的眼睛,让你去   世界;给了你   的耳朵,让你去   世界;给了你一双腿,让你去   世界;给了你一双手,让你去   世界。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孩子听着,陷入了深思。

老人又说:孩子,最重要的,妈妈还给了你一颗充满热血的心,那是为了让你珍惜生活——去热爱这个世界吧!

1根据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①语言恳切而有分量,情意深长。 _______  

②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_____

2写出加点字的近义词。

①孩子向老人倾诉了自己的哀伤 ______  

②孩子诧异地问。 ______

3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空格内。

改造  灵敏   观察   倾听   走遍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第三自然段中孩子独个儿在街头徘徊,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听着,陷入了深思。他又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老人说妈妈留下了最珍贵的礼物,具体指哪些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林老师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代课老师。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作者:包利民)

【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做了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分别包含着怎样的感情?请你任选两处加以分析。

①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

②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③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快乐阅读

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翩跹起舞,像鸟一样疾,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亲吻着久别的大地,拥抱着可爱的故土。啊,北国的第一场雪

一别七个月,这二百多天的时间你到哪里去了呢?噢,你化作了晨霜,化作雨滴,化作青雾……牺牲了自己,滋润着大地。如今,你又穿上了洁白的羽裳,娉娉婷婷,袅袅娜娜,来到了人间,来到了祖国的北方。

北方的亲人啊,哪个不对你思之情深?“________________在冰封大地的寂寞中,在寒风刺骨的凛冽中,在数九隆冬的清冷中,只有你点缀了美丽的北国风光。

我欣赏这一望无垠的广袤,洁白千里的冷峻,银光闪烁的热烈。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雪野中托起一片金辉,大地一片光明,晶莹如玉,洁白无暇!

然而我更喜爱山区的雪,在那里奇峰叠嶂,镶银点翠,那山,那岭,那树,那林都着上了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于巍峨中见清秀,于险峻中见超逸,站在银峰之巅,眺望浩瀚的雪海,你会马上被自然创造的奇迹迷住,为之陶醉。

________________当积雪覆盖着冬麦的苗娃儿们的时候,谁不看见那积雪蓦地变成一片金黄,在第一次暖流漫过来的时候,你悄悄地隐去了,但随后涌起的确是无边的碧波。难怪人们盼你。

啊,北国的!

1、第段写雪,使用的修辞方法有_________  

2、第段写雪用的是第(   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  

A.为了区别下文的第一人称,使得文章表达更为清晰

B.因为雪是物,无法用来定位人称,只有用你最为恰当

C.把雪人格化了,一下子拉近了和雪的距离,读时令人倍感亲切,也自然表达出作者对雪的深切喜爱之情。

3、第段的横线上引用最恰当的诗句是( )

A.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北方的亲人啊,哪个不对你思之情深?请把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段写____________雪景,突出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段写__________雪景,突出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段开头的横线上应填上的谚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那积雪蓦地变成一片金黄这句话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金黄代表着丰收,这句话突出雪会给农民带来好收成。(   )

B.因为雪下面有绿色的冬麦苗,所以颜色呈现金黄

C.因为阳光的照射,雪呈现金黄色。  

7、给短文你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14、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盼(节选)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眺望  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说来也怪,雨(果真  果断)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平静  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

2“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蔽着鼓点逗引我出去。”句中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有多处心理描写,画“ ”的句子表现了“我”____________的心情;画波浪线的句子则表现出“我”____________的心情。

4雨点儿打在“我”的雨衣上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

1.正太郎真想替小狐狸解开铁链子。(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狐狸救出了小狐狸。(改为字句和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会去睡觉吧。(改为转述句)

2.用词语的不同意思分别造句。

温和(气候不冷不热 使人感到亲切)

3.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修改病句。

只要山势多么险峻,他就敢攀登。 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4.仿写句子。

白桦林银白的树干摇曳着身躯和手臂,仿佛在向我们低吟浅唱。

5.选择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a用于引文的省略;b用于列举的省略;c用在话语中间,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秋天到了,果子挂满枝头,橙子、柚子、葡萄、苹果……一派丰收景象。(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落叶飘落下来。

改成比喻句:  

(2)在大家鼓励下,使我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修改病句:  

(3)帮老奶奶写信要表扬,可早就学过的字写错了,就应该批评。

改成双重否定句:  

改成反问句:  

(4)十四岁的少先队员赖宁为了扑灭山火,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缩句:  

 

 

 

18、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   (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改成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他必须马上回家。(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喜欢唱歌。他喜欢跳舞。(用合适的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妈妈的耐心教育,使我认识到了。(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4)你不能不听我的建议。(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上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形象。

八千多个日子转眼就过去了。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小练笔。

这三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汹涌澎湃的黄河、景色迷人的江南、幽雅宁静的庭院,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任选一

首诗用一段话具体、生动地描写这些富有特点的景物。

在我眼前,仿佛出现了《_____》中的画面: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