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六年级(上)课时练习语文考卷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看拼音写词语。

péng jià     tái xiǎn     cǎo píng     gān zhe     pù bù     zēng jiā

( ) ( )   ( ) ( ) ( )( )

fèng xì     yàn yǔ     nóng zuò wù     huó shēng shēng     ruǎn mián mián

( ) ( ) ( )   ( )     ( )

jǐn liàng     xiù tǒng     dǒu péng     shōu suō     fēng kuáng     wǎ lán

( ) ( )   ( )   ( ) ( ) ( )

2、我来填。

查字典,字按________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按________查字法,先查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有的人活着,________;有的人死了,________

 

3、文化积累——根据常识填空。

①《穷人》作者是俄国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批露了沙俄时代穷人

___________,另一方面也赞扬了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鲁迅原名____________,他以笔为武器,与黑暗势力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积累补充下列词语并选填到句子中。

一望无(   无(   )无尽 失声( )哭   张(   )李戴

北风(   ) 饱(   )风霜 精神抖(   不(   )其数

1.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_________________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2.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_________________地直竖着。

3.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___________________地乱说一气。

5、请把下面的谚语或歇后语补充完整。

吃一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哑巴吃黄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猫哭耗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心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与月徘徊。

注释:①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②水枕:躺在船中。 ③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 ④解:懂得。

1古诗一: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二:这首诗歌描写了西湖的__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情感。

3两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请你从每首古诗中各选择一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古诗一: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二: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这两首诗在写景上有何共同点?(可以从修辞、表达方式等角度去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首古诗中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巧妙?请写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

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默写古诗,并回答问题。

江南春

〔 〕

_____,_____。

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诗中前两句写今,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画面。

【3】诗中后两句怀古,通过对“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出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8、读下面的古诗《过故人庄》,并完成填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解释下列字词。

过:_____________   鸡黍:_____________

轩:_____________   话桑麻:_____________

2诗中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_________。三、四句是描写_________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_________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像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B. 颔联描写自然环境美。上句是远景,绿树环合,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大,优雅恬静;下句是近景,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景象。

C. 颈联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D. 尾联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4诗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说说颔联中”“两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外阅读。

哨卡

①在风雪迷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山峰顶端,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刚刚到任的将军率领部属将去这个防区内海拔最高的哨卡访问,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②屋外,风嘶吼着,发出阵阵令人发怵的尖啸,还夹杂着雪珠和小冰块击打门扉的啪啪声。将军起身,好几个人围了过来,劝他下次再去,将军没有答应。团长用几近请求的语气说:“首长,您上去,太危险了……”团长是一个从军二十一年的老兵了,常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呈暗紫红色。“战士们成年累月在山上,他们更危险!”将军拍拍团长的肩“走!”

③四名战士驻守的哨卡在海拔五千余米的最高峰上,四周无一遮拦。狂风肆虐的时候,雪拍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④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上了哨卡。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将军逐一与他们握手,又到宿舍、伙房,查看了战士们的被装和伙食。一名战士正在哨位上执勤。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哨兵,发现他又黑又瘦,显得有些憔悴甚至苍老。将军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哨卡?”“不,前年调来的。”“这么说快三年了?”“还差三个月。”

⑤将军的脸色变了,他转过身,严厉地盯着团长:“不是有规定吗?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团长欲言又止,盯了一眼哨兵,没吱声。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问道:“你就这么带兵的?让一个战士这么长时间在这儿执勤?嗯?!”团长没有正面回答将军的问话,而是轻声说:“这儿条件最艰苦,可总得有人来守……”“如是你的亲人,你会这样?”团长还是没吱声。哨兵持枪立正站着,张了张嘴,似乎要说话。团长瞄了哨兵一眼,哨兵把话咽了回去。

⑥此时,一名随行人员悄声对将军说:“首长,他,就是团长的亲弟弟……”将军惊愕地注视着团长,又望了望风雪中持枪站岗的战士。他立正,缓缓地抬起了手,向团长和他的弟弟敬礼。将军的眼中闪着泪花。众人都举起了手……

⑦风雪中,一群军人仁立在高高的山峰上,就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山峰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发怵:_________

欲言又止:_______

【2】在海拔五千米的哨卡上,将军心里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 )( )( )

【3】请用“﹏﹏﹏”画出文中的一处环境描写,并说说它的作用。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

【5】团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抢先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当时已在轮椅上生活了30多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唐突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静默。

   霍金的脸上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心灵震颤之余,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拥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1】节选的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敬仰( )   怜悯( )     震撼( )   悄无声息( )

【3】霍金认为自己“拥有的”很多!作为健全人的我们,又拥有什么呢?仿照霍金的语言方式,列举出你所“拥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与感悟。

家乡的筒桥

①拱桥,是中部高起、桥洞呈弧形的桥,而用天然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拱桥就称之为石拱桥。在江南水乡山村,较为常见的是单孔石拱桥,该类石拱桥状若蓝天长虹,人们美其名曰“飞虹”,宋代苏东坡曾有“东海独来看日出,石桥先去踏长虹”句。

②磐安县尚湖镇栗树山村就有一座兴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保存完好的单孔石拱桥,当地百姓称该石拱桥为“筒桥”。“筒桥”横跨村边溪流,南北走向,长22.2米,宽4.3米,离溪面高8.5米,中孔净跨18米;“筒桥”石阶逐级向上,南30阶,北24阶;拱顶呈长宽均为3.6米的正方形,并置整条石做桥栏。这座单孔石拱桥全部使用条石砌就,拱圈及桥面共用600余块打凿光滑的砾石岩和花岗岩整齐砌筑,看起来十分美观。

③据记载,这座筒桥兴建于清道光年间,原名为永兴桥,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后来永兴桥又重修过一次,时间为1933年仲冬,也就是说距最近一次重修也已过了八十多年。这么坚固的桥足以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④筒桥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的交通状况,永兴桥建成后还成了联结玉山区域和磐安县城安文之间山区交通的必经之路。后来,玉山至安文公路通车,永兴桥又作为桥对面湖口、马南山等村通往栗树山的交通桥一直使用至上世纪末。

⑤现在的永兴桥已失去了交通的功能,但却成为文物供人们欣赏,如今在周围土石、树木、溪流的映衬下,筒桥颇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1】作者介绍了拱桥的外形特点后,在第②~⑤自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文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东坡的诗句“东海独来看日出,石桥先去踏长虹”生动地写出了筒桥呈弧形的外形特点。

B.筒桥拱圈及桥面共用了600块打凿光滑的砾石岩和花岗岩整齐砌筑,很美观。

C.现在的筒桥依然能带来交通便利,但它更多地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

D.筒桥历经多年依然坚固如初,足以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12、课外阅读

观舞记(节选)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   );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   );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   );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   );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功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mán)斗薮(sǒu)龙蛇动来概括了。

1把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中。

盛怒   喜乐   哀愁   娇羞

23自然段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卡拉玛舞蹈时的__________描写来展示其绝美的舞姿。其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精妙的舞蹈,渲染出卡拉玛舞姿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作者引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文中最能表现舞者舞蹈时最高境界的语句。

5下列是对短文的理解,在正确的说法后面“√”

①作者主要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将难以表现的舞台艺术描绘得形象生动。(

②卡拉玛姐妹以身体、神态、服饰来表现舞蹈。(

③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优美的诗歌故事,让人跨越隔阂,心灵相通。(

13、多变的狐狸

很久以前:“森林学校”里有两个学生:野兔和狐狸。

野兔学习认真,它总是准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狐狸的学习稍差些,它一见到野兔,就很客气地打招呼,问一声好。野兔也总是以礼相答。

过了几天,野兔由于生病,学习成绩下降,落到狐狸后面。病好后,它就背上书包去上学。路上,它遇到了狐狸。

“狐狸同学,你好哇!”野兔先向狐狸打了一个招呼。

狐狸好像没听见,仍旧向前走。

“怎么了,狐狸?你不认识我了吗?”野兔跟上去问,接着说,“我是你的同学野兔呀!”

“谁知道你是哪里的一只野兔子,竟敢和我称同学,哼,走开!”狐狸不屑一顾地回答。野兔感到很委屈,它一声不响地来到学校,开始努力学习起来。

又过了几天,野兔的成绩又名列前茅了。这天放学后,野兔又遇到狐狸。

“啊,野兔,你好呀,我是你的同学狐狸。”狐狸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亲热地说。但是,野兔走开了,它不愿再和多变的狐狸交朋友了。

1“背上书包”中的“背”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读音是__。还有一个读音是___,用这个音可以组词______

2给画“   ”的段落加标点。

3文中野兔成绩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引起狐狸多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野兔不愿和狐狸交朋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在交朋友方面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题。

阅读大地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用双脚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经历过许多奇人异事,并且把他的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而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名山大川。

此后三十多年,他行程九万里,历尽各种自然界的艰难和人为的险阻,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露宿荒野,栖身洞穴,也从不间断。徐霞客的时代,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没有飞机,交通十分不便。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社会治安差,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难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有一次,他到湖南的麻叶洞考察,想请当地人为他做向导。当地人立即面露惊惶之色,又摇头又摆手,连声说“可不敢去,可不敢去!洞里有神龙,会吃人的!”徐霞客想,哪里会有吃人的神龙?我更得进洞看看究竟是怎样的。他携带一名仆从,手举火炬,摸进洞去。洞中有一段路十分狭窄,只有一尺多高,一尺多宽,还坑洼难行。徐霞客把火炬举到前面,自己像蛇一样向前爬行,肩背腹部几乎都贴在洞壁上。钻过窄路,内洞一下子高阔起来,山石形状变幻万端,石头的纹理美不胜收。当他们安全出来的时候,洞外围了好几十人,因为好久等不到他俩出来,都以为他们被怪物吃掉了!

徐霞客一生不畏艰险,走遍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因此他的游记涉及范围极广。他以科学求真的精神进行实地勘探,现代地理学家证明他游记中的描述非常准确。加上他的游记文笔生动,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极具文学艺术性,因而被后世称为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阅读大地,描述自然,徐霞客成为了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同时也是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1】根据原文填空。

徐霞客是我国旅游写作的_______,也是开创田野考察的____________。他写成了《__________________》这本千古奇书。

【2】文章共有______个自然段,第______和第______自然段是对徐霞客及其成就的概括介绍,第______自然段写徐霞客立志走遍天下,第______到第______自然段主要写了考察工作的艰险。

【3】用“______”画出第四自然段中描写洞内环境的句子。

【4】第三自然段画线句子中运用攀险峰涉危涧,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字词语写出了徐霞客考察工作的艰苦。

【5】第三、四自然段表现了徐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精神品质。

【6】结合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分条概括徐霞客的游记被称为“山水文学不朽的杰作”的原因。(每条不超过7个字)

1.

 

 

 

 

 

 

 

2.

 

 

 

 

 

 

 

3.

 

 

 

 

 

 

 

【7】第四自然段没有对徐霞客进行哪方面的描写?

A.语言

B.动作

C.心理

【8】以下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阅读大地”,在本文中是“考察名山大川”的意思。

B.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述的。

C.第三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D.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

1.当时足球被称为。(改为字句)

   

2.一边使劲地踢骨头,一边不停地咒骂。(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3.飞机不得不改到另一个小城市降落。(改为肯定句)

 

16、按要求句子。

1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奔的列是祖国奋勇前的象征。(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先队员要用雷精神鞭策自己。(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一人需要的是这种精神。(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些哲理,人类怎么可能完全领悟?(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题文)按要求写句子。

(1)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缩句)

 

(2)张华站起来说:我要去做作业了。(改为转述句)

 

(3)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4)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不得不认输。(改为肯定句)

 

(5)晌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6)我们从小就要培养艰苦朴素。(修改病句)

19、按要求把句子改一下吧!

(1)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缩句)

 

(2)在这一瞬间,他明白了这条超级豪华游轮上有直升机.(缩句)

 

(3)小明爱钓鱼。(扩句:至少扩两处)

   

(4)人类在糟蹋了地球之后,根本不会有美好的生活环境。(改成反问句)

 

(5)小木匣被科里亚埋进十步远的坑里。(改成把字句)

    _

(6) 的小朋   地做游戏。(填合适的词语)

 

20、按要求写句子。(6分)

(1)冀中人民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明上河图》是幅画。(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被乡亲们乐于助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作文。

仿照《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写一写学校的某项活动。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