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会把词语补充完整。
小心(____)(____) 群星(____)(____) 波光(____)(____)
日月(____)(____) 波(____)(____)涌 (____)定(____)成
风(____)同(____) (_____)(_____)吞枣 黄钟(_____)(_____)
2、我会辨字并组词。
抑(______)燥(______)寇(______)暇(______)溉(______)
仰(______)躁(______)冠(______)瑕(______)概(______)
3、根据积累填一填。
(1)柳公权是( )代的( )。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之( ),即形容其书法瘦硬挺拔,骨力遒劲。《______》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2)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_________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七律·长征》
(5)_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其一)》
(6)无情未必真豪杰,________________。
(7)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拼音,写词语。
fèn zhàn xuán yá báo zi yì lì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qí zhì jù lí zhì fú shān jiàn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5、课文内容回顾。
《好的故事》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在________的矛盾中,启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_____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古诗完,完成练习。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还(huán hái)来就菊花。
【1】在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他还写过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将古诗补充完整,并用“√”标出“还”字的正确读音。
【3】诗中“鸡黍”“桑麻”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_
A.美味的鸡腿 B.丰盛的酒菜
C.桑树和芝麻 D.泛指农事。
【4】读古诗,我们仿佛能看到美丽的乡村风光,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到了诗人与朋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阅读能力考查
(材料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材料二)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仕宦世家。从小聪颖过人,承习家教博览群书,尤其喜读苏武、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著述,崇拜他们的正直气节。12岁的于谦写下《石灰吟》,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祥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因此,这首《石灰吟》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于谦人生的追求。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材料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__,______。([清]郑燮《竹石》)
【1】有同学对(材料一)中的“焚”字不理解,请你从汉字的字形、字义、字用等方面大胆解读“焚”字。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充(材料三)中空白处的诗句。
【3】阅读(材料一、二),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毛泽东《七律·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等闲”与《石灰吟》中的“若等闲”,有异曲同工之妙。
B.于谦用“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C.于谦采用拟人化手法,把抽象的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把石灰人格化。
D.诗人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石灰吟》与《游子吟》相似,都是思乡思亲诗,表达诗人思念故乡与亲人的情怀。
【4】(材料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材料一、三)两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有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请结合(材料一、二、三)或平时的阅读收获,写出你对孟子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品读诗句,体会美丽的江南春景。
,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为了突出江南春*,诗人选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构成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画面。由此我们不禁想到了另一首描写江南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
②此诗运用了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
③有人认为把诗句中的“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因为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 )
【4】展开合理的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前两句诗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雪中送炭
在长征路上,有一次我不小心跌下河去。醒来时,已经躺在铺上了。同志们告诉我,毯子和被子被河水冲走了。这下可糟了!这么冷的天,夜里没盖的,怎么办?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的警卫员来了。警卫员说:“傅医生,你跌坏了没有?主席派我来看你。”
主席怎么知道?还派人来看我,我心里一阵热,立刻坐了起来,急忙说:“没什么,你请主席放心吧!”
警卫员又指着手里的被子说:“这是主席叫我送来的。”
“被子,送给我?这哪儿行呢!长征途中每人带的东西很少,毛主席也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严寒呢?”不管我怎么说,警卫员还是把被子盖在我身上。
我双手抚摸着柔软的被子,一股暖气从手上直流到全身。我越想心里越温暖,就好像太阳晒在我身上一样暖和。
1、“这下可糟了!”“遭”表现在
2、将“毛主席也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严寒呢?”这个句子换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改变其句意。
3、仿照画线句子的写作方法也写一句。
4、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雪中送炭》的“雪”在文中指
;“炭”指
5、请你用一两句话赞美一下毛主席。
10、课内阅读。
我的百草园(节选)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丛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起它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一块根像人形的。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多。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一段中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动物和植物,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把百草园的各种事物都写活了。
B.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丛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一句的描写属于听觉描写。
C. 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2】画出文中的拟人句,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百草园,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11、阅读《天安门前看升旗》,完成练习。
天安门前看升旗
①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
②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突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以去看看呢?
③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单独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照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④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⑤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是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⑥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⑦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⑧刚刚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⑨国歌令我又冲动起来,久已寂静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 〞,我们能依然这么冷淡么?
⑩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第⑤自然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诗句是( )
A.我劝天公重抖擞
B.位卑未敢忘忧国
C.留取丹心照汗青
D.苟利国家生死以
【2】简析第三、四两段中加点的“居然”“竟”两个词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写“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请结合文中的人和事,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设想一下,如果你亲临现场,你会走过一条怎样的长长心路?请用简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草原》片断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③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⑤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 。⑥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⑦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 。
(1)上文的句序已被打乱,请作调整。正确的顺序为:
(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缺漏的词语。
(3) “一”有四种解释:A数词;B相同;C满、全;D专一。“高歌一曲”中的“一”应取第 种解释,“一碧千里”的“一”应取第 种解释。
(4) “翠色欲流”描写了 ,“一碧千里”描写了 (A绿的颜色;B绿的神态;C绿的范围;D绿的广漠),“欲”的意思是 。
(5)用“~~”画出两个比喻句。其中第一句用 比喻 。又用 比喻 。第二句用 比喻 。
(6)这段文字在描述时,采用了 的写法,在写草原的“天底下”时,从 、 、 、 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描述,写出了草原
的特点。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企鹅和妈妈
小企鹅和妈妈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南极。
在企鹅妈妈的肚子下面,有一块柔软的褶皮,里面藏着小企鹅妞妞。有一天,妞妞的小脑袋从妈妈的白色褶皮下钻了出来。她第一次欣赏这银色的世界。
“哦,这天,这天多么好看!”小企鹅惊奇地赞叹着。
“这是蓝色的天。”妈妈告诉她。
“哦.这地的颜色真美丽!”小企鹅兴奋地摇晃着小脑袋。
“这是白色的冰雪。”妈妈告诉她。
“这世界就是由蓝色和白色组成的吗?”
妈妈笑着告诉妞妞:“等你长大了,出去闯闯,你还能看到绿色的草、红色的花,还有七彩的长虹。”
【1】第一自然段中,体现南极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_。
【2】能体现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妈妈说的这个世界的特点的词语有( )(多选)
A.五彩缤纷
B.色彩斑斓
C.五颜六色
D.生机勃勃
【3】妞妞第一次欣赏这世界时,看到了________的天和________的冰雪。此时,她的心情是________而________的。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
①小企鹅妞妞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因为她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世界。( )
②对小企鹅妞妞来说,外面的世界还有绿色的草、红色的花、七彩的长虹,没有别的了。( )
1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将答案填写在相应位置。
材料一: 生态园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生态园游园须知
活动场馆 | 节水体验馆 | 科技馆 | 体能拓展馆 | 艺术馆 | 陶艺馆 烘焙馆 | 植物园 动物园 |
开放时间 | 每天上午 | 双休日 | 周一至周六 | 双休日 | 周一至周六 | 每天 |
注意事项 | 1.不满12周岁的儿童,须在大人陪同下进入节水体验馆。 2.不采摘植物,不喂食动物。 3.具有特殊体质的人群,在体能拓展馆活动时,须向教练说明情况。 4.进入科技馆与艺术馆,不得随意触碰展品。 5.进入陶艺馆与烘焙馆活动时,请在引导员的培训下进行制作。 |
【1】下列游园安排,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彬彬安排星期六上午去生态园,准备到所有的活动馆里走一走。
B.珊珊打算星期日下午去生态园参观科技新产品,并进行节水体验。
C.军军准备星期二晚饭后,先去制作陶艺,然后去训练体能。
D.桑桑约媛媛在双休日去艺术馆写生,去植物园里开开眼界。
【2】上一年级的弟弟打算去艺术馆与节水体验馆。结合阅读材料,你想对他提哪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
15、岸边,柳条随风摆动。(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
16、会场上响起掌声。(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
17、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用带点词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然而,大家不得不忍着悲痛劝花甲暮年的老人:“海子没给您二老丢脸。”
改为陈述句。
(2)他这样关心我,我十分感动。
改为反问句。
19、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请根据这一提示改写句子。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我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的习作。
从小到大,有很多的人、事、物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请你回忆一下,以
“ ”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选择具体事例写出其对你成长所产生的影响。语句通顺,字数在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