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再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 )
可恶(wù è) 潜水(qián qiǎn) 咧嘴龇牙(cī zī)
土豪劣绅(liè lüè) 吩咐(fù fu) 崭新(zhǎn zǎn)
2、下列句子中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B.他累得失魂落魄,想马上休息一下。
C.我有点儿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D.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
3、如果要表达“阅读经典的书籍不要怕麻烦,多次品味后才知其中蕴含的道理”这个意思,使用( )最恰当。
A.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4、听录音《燕子》,完成练习。
(一)根据听到的内容完成填空。
________________,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千米,堪称鸟类________________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四分之一。( )
2.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每分钟可以振动20次。( )
3.燕子的身体很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 )
5、经典诗文默写。
(1)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________________。(《自相矛盾》)
(2)________________,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3)昼出耘田夜绩麻,________________。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_____。(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4)________________,初闻涕泪满衣裳。________________,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 )览群书 化为( )有 家( )四壁
( )篇巨制 名( )青史 一( )破衫
7、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归赵 (_____)(_____)请罪 (_____)(_____)不克
(_____)(_____)置信 一(_____)当(_____) (_____)(_____)之会
(_____)(_____)之宝 (_____)(_____)不胜
8、认真抄写下面的句子,要努力做到正确规范、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节选)
(1)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2)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以中国临近的西太平洋为例,每年有30多次台风,它们在向西部靠近或登陆后,给中国、日本等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会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
(3)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4)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5)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
⑹ 。雷电有一种特性,喜欢打击容易导电的物体。而含有金属矿藏的地方,导电性能比一般岩层好。据此,科字家们指出:经常遭到雷击的地方,通常暗示这一地区的地下可能埋藏着金属矿藏。20 世纪以来,苏联科学家就曾多次成功地利用雷电找到新的矿源。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
B.闪电可以杀死大气中的细菌和微生物,清洁空气。
C.大气中的游离氮可以被地面的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D.科学家认为频繁遭受雷击的地方有可能埋有矿藏。
【2】第(2)段“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这句话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
【4】仿照短文第⑷⑸段的表达方式,给第⑹段选一个最合适的开头。( )
A.雷电的导电性能强,人类不能失去雷电。
B.假如没有雷电,人类就将失去绝好的矿藏“探测仪”。
C.假如没有雷电,很多矿产资源就得不到开采利用。
D.有了雷电,很多矿产资源才能得到开采利用。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汉字与数字
数字是人们用来记数的符号,可在文人骚客的笔下,照样入诗、入文、入俗语,妙趣横生。
相传苏东坡进京赶考,作了这么一副对联: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这副对联是数字对联的代表佳作,被人们传颂至今。
还有一套俗语,是用来调侃庙里的神佛塑像的:
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
至于数字词语,更是不胜枚举:五光十色、九牛一毛、七上八下、四面八方、五湖四海、五花八门、一曝十寒、千钧一发,万水千山、百无一用……让人惊叹于汉语言文字的丰富。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妙趣横生:____________ 不胜枚举: _____________
【2】文中为我们列举了汉字与数字的_______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分别用小标题概括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在文中画出全文的中心句。这个句子在全文中起到了 的作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结构非常清晰。
B.文章通过苏东坡进京赶考和用俗语调侃佛像的事例,让我们体会到一到十这几个数字非常有趣。
C.苏东坡通过数字对联告诉人们寒窗苦读的辛苦不易,表达了自己想高中的美好愿望。
D.通过含有数字的词语调侃佛像,写出了佛像呆滞无用的特点。
【5】春节到了,请你写一副含有数字的对联,表达新春祝福。
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训练营
雅鲁藏(zàng cáng)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bá bō)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它的下游围绕(rào rǎo)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在青藏高原上切(qiè qiē)割出一条长504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mì bì)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它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zhēng zēng)高下。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填空:雅鲁藏布大峡谷长( )千米,平均深度( )米,最深处达( )米,是不容置疑的( )。
【3】这段文字中采用了(____)和(____)的方法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4】把下面的句子换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乐园。
书
书,一度是我的堡垒,也是我的王国。
那是初病的几年,我面对日趋恶化的疾病、不可知的命运,真有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之感。
于是,我用书为自己建筑了一个很好的堡垒,躲在里面,可以忘掉病痛,忘掉一切不幸。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母亲为我出门借书,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家,都要敲门问询一番。自己村子的借完了,就到别的村子去借,她常要走很远的路。而母亲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借来的书,往往在我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之下,三两天就“清洁溜溜”了。母亲只好一趟趟走得更远。
慢慢地,书为我开拓了一个新的人生领域,我又找到了自己,肯定了生命的意义。原来,生活的天地虽小,方格子的世界却广大无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由着我去创造,去发挥。由于写作,我的右臂一年四季肿胀不堪,硬得跟石头一般。父母亲友常劝我多休息,我却已沉迷其间,无法自拔了。对我,这真是一种极大的心灵享受。
就这样,我从爱书人又迈上了写书人的艰苦路程。①______(A.由于 B.虽然 C.尽管)学识不足,经历太少,我需要看更多的书,汲取更多的知识。家中除订了许多份报纸之外,也不断地买新书。每日看书写书,写书看书,我生活在书的王国,②______(A.信心倍增 B.其乐无穷 C.宠辱皆忘)。
我发现,一个人只要肯做,即使在三尺宽六尺长的病床上,也能为自己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1】联系上下文,从括号里选择恰当词语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2】文中“清洁溜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3】“对我,这真是一种极大的心灵享受”,“这”指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中作者详细地写了母亲到处借书,其用意是( )
A.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来反衬父亲的冷漠。
B.以母亲到处为“我”借书来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情。
C.以母亲到处借书都供不上“我”看,衬托“我”如饥似渴地读书的情景。
【5】短文的结尾段含义深刻,请你从这段文字中提炼出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慈母情深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 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你找谁?”一个老头对我大声嚷。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老头朝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湊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这几段话选自作家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是( )描写,突出了母亲挣钱十分不容易。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环境描写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母亲外貌的句子,并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对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画横线)的理解,判断对错打√,×。
(1)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的母亲”, 这一段话中三次提到“我的母亲”,写出了“我”心里的感受,母亲辛苦工作累得疲惫不堪的情景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_____)
(2)这句话说明母亲看到儿子后很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挣钱很丢人,所以她很吃惊地望着母亲。(_____)
(3)从“我”看见母亲的脊背弯曲着到母亲背直起来、转身、吃惊地望着我,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母亲工作是多么辛苦、劳累。(_____)
(4)“我的母亲的眼睛”一词置后,表明作者的惊叹、突出母亲的疲惫,作者不敢相信母亲工作环境如此恶劣,突出慈母情深。(_____)
【5】此时,你想用什么古诗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了。城门边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 们纷纷前来观看。有人大声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照皇上御旨,于6月 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 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 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 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
6月3日那天,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耍着 狮子舞着龙;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串串鞭炮,辟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 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虎门滩涌去。
虎门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十五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 通大海;后面有一条水沟,可以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等 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袋袋海盐倒入池内,又把每包烟土 切成四块,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 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 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在雷鸣般的欢呼 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他们恭恭敬敬地走 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以示敬畏。林则徐对他们说:“现在你 们都看到了,天朝禁烟极严。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贵国商人,从此要专做 正当生意,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垂手敬听,连声 称是。经过二十三天,近两万箱鸦片被全部销毁了。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 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原形容水势广阔浩大。后多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水都流不出去。形容极度拥挤或包围得严严实实。 (_____________)
(3)使人神魂震惊。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至极。 (__________________)
(4)自己垂下双手,恭恭敬敬地听讲。 (_______________)
【2】第五自然段中具体写了销烟的过程和方法,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老百姓为什么会如此开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虎门销烟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人们常常咏赞烂漫的樱花,雍容的牡丹,圣洁的白莲,我却要赞美貌不惊人的花生花。我觉得花生花虽平凡,却蕴藏着另一种美。花生花没有婀娜的姿态,看上去的确比不上樱花、牡丹、白莲。不过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不是因为美丽才显得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显得美丽。”我也并非初次看到花生花就觉得它是美的,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
三年前,我和妈妈路过一块花生地,看见那星星点点的小黄花,我便想伸手去采一朵玩玩。□不要采□□妈妈制止我□□花生的花□不像桃花□梨花□花生的花□没有一朵是空花□开一朵花□地下就长一颗花生□你采掉一朵□就要少长一颗花生□□“是真的吗?”“妈妈还会骗你?孩子,桃花、梨花容易谢,即便结出果子,也高高地挂在枝头。可是花生花却很谦虚,它把果实埋在地下,不想让人知道花生结果子是自己的功劳。”
妈妈的话使我感到惊奇,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多么可爱的小黄花!千千万万朵小黄花默默地开、悄悄地谢,最后钻入土里长出千千万万颗花生。
从此,我对花生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每当看到它,我就联想到那些朴实无华、不慕名利、默默无闻地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
【1】给短文第2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2】文中说花生花“蕴藏着另一种美”,这“另一种美”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不是因为美丽才显得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显得美丽”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荷包蛋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
“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给咬了一半。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
儿子显出一脸的无奈。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边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了自己碗里面也藏着卧的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1】按要求填空。
“卧”读作______________,它的部首是_____________,第三画是__________,我知道含有“卧”字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写了三次吃荷包蛋面条,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描写展开,结构相同,分别都是:做面→( )→( )→总结。
【3】请在文中用“ ”勾画出最能提示主旨的句子。
【4】父亲借用“孔融让梨”的典故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三次总结性的语音之间有着递进关系,文中能显示这种关系的词语依次是告该、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____的之情。
17、阅读理解。
没有一场考试能决定你的未来
①我不记得我的高中生活是怎么结束的了,最后一堂课老师是怎么收尾的,我们有没有哭;我甚至不记得我在哪个考点考的试,前后左右坐的陌生同学长什么样子,有没有发生任何好玩或惊险的事情……
②最后一科铃响,全体起立,把卷子交给老师,那一刻的心情多么珍贵啊!我在想什么?我竟然都不记得了。但有两个画面忽然跳了出来。
③第一个画面,是最后一科考完之后,我随着人潮在走廊经过一间又一间教室,看到许多监考老师在封卷。忽然在一扇门前听到了哭声。一个女生跪下去,死死抱着监考老师的大腿,不断重复:“你让我填上吧,求求你了,否则我的人生就全完了。”
④我只经过这扇门,短短几秒钟,可这句话我一直都记得。年轻的时候我也一样,在每一个错失的机会和每一次遗憾的失败面前痛哭流涕,轻易地认定:我要完了。但我不想嘲笑曾经的自己和那位陌生姑娘。我说过的,以过来人的眼光看,高考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小土丘。但当时这个土丘离你足够近,也足以遮蔽你的全部视线。
⑤谁能苛责我们呢?18岁,我们还不懂人生,自然以为它特别容易就会完蛋。凭什么人生要靠一场偶然性如此之大的考试来决定命运?凭什么?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直到今天……
⑥被抱住大腿的中年女老师并没有骂那个女孩,也没有流露出不耐烦,只是安静地站着,抱着封好的卷子,平静地一遍遍重复:“人生不会完的。”我猜,那位和我同龄的陌生姑娘如果还记得这句话,她一定会赞同。我们已经绕过了那个小土丘,后来又翻过了一些更高的山。成功了,便获得更多的选择权、更大的赢面;失败了,就收获一段经历,生长出更多的悲悯,去滋养生命的丰实,然后继续努力,把收缩的赢面再扩大,最后赢取属于自己的人生。
⑦哦,还记得我刚才说的是两个画面吧。第二个画面是光芒。我高考的时候下了整整两天的雨,结束的时候天还是阴的,等我坐上车,车开起来,忽然看到前方的云散了。还没落下去的太阳,就这样绽放出一线光芒。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第②段中“两个画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加点词语,说说下面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1)一个女生跪下去,死死抱着监考老师的大腿,不断重复:“你让我填上吧,求求你了,否则我的人生就全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被抱住大腿的中年女老师并没有骂那个女孩,也没有流露出不耐烦,只是安静地站着,抱着封好的卷子,平静地一遍遍重复:“人生不会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浪线的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以过来人的眼光看,高考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小土丘。但当时这个土丘离你足够近,也足以遮蔽你的全部视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冬不拉
相传很久以前,哈萨克族人在一片大森林边上过着游牧生活。森林里有一只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国王几次派出猎人去伏击这只瞎熊,却都没有成功,许多猎人还被这只瞎熊咬死。国王的儿子冬不拉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但国王不答应。
第二天一早,仆人禀告国王,说王子不见了。国王知道儿子已经去找那只瞎熊了,十分担心,连忙派人去瞎熊出没的地方寻找王子。
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终于发现了瞎熊的足迹。
王子在隐蔽处拉满了弓,射出一支利箭,正中瞎熊的脖颈。瞎熊大吼一声,扔下石头,朝着箭飞来的方向扑来。王子见状,急忙拔出匕首。瞎熊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
后来人们在密林深处的一条小道上发现了王子和瞎熊扭在一起的尸体。大家把瞎熊剁成肉酱,将王子安葬在向阳的山坡上。
可是,怎么把这个坏消息告诉盼望王子平安归来的国王呢?一个老牧民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他坐在地上,轻轻拨动琴弦,动人的琴声如同在讲述一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琴声一开始雄浑激昂,如同英雄视死如归,要上战场;一会儿低回婉转,像是在述说危机到来,战斗即将爆发;一会儿音韵铿锵,好像宣告战斗已经爆发;一会儿又如泣如诉,好像在诉说一个悲剧的结局和人们对英雄的依恋和怀念……
从此,哈萨克族有了这种弹拨乐器。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就用王子的名字给这种乐器命名,叫“冬不拉”。
【1】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可以看出王子寻找瞎熊的过程________。
【2】把文中描写王子与瞎熊搏斗的句子画上“﹏﹏﹏”,从这些语句可以感受到王子__ _的品质。
【3】文中牧民所弹的琴声有什么意义?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国王讲述王子捕杀瞎熊的经过。
B.告知国王王子已经牺牲了。
C.表达人们对王子的怀念和颂扬。
D.表现这种弹拨乐器琴声的美妙。
【4】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
【5】在复述故事时,可以给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请你想象一下,老牧民去见国王,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①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②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③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④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⑤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⑥在清水田里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⑦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⑧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⑨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⑩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本段短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2】短文“②—⑧”为一段,又可分为两个层次,已经用“/”线分开。
第一层(②-⑤)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⑥-⑧)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⑥-⑧”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三幅图画的名字分别是:第一图:____________;第二幅图:______________;第三幅图: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⑤自然段作者从 、体型结构、 、 这四个方面来描写白鹭的外形,主要运用了一连串的 句式,突出了白鹭体态的 和 的谐调。
【5】简要回答:“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缩写句子。
(1)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美丽的家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舒舒服服地坐在松软的沙发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那本我读过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在道边高声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照样子,用上动态或静态的描写方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
例:夕阳西下,乌鸦归巢。夕阳斜照西山时,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仿写:松山湖畔,游人如织。
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们应该尊敬普通人。(改为“反问句”)
(2)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扩句,至少两处)
(3)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缩句)
(4)瑞恩说:“我将继续努力,我希望非洲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改为“转述句”)
23、习作。
“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每当听到这首歌曲,人们就会陷入深思。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写二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要求: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