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充满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把耕犁由直辕改成了曲辕,以便于精耕细作(如下图)。这种农具发明于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唐朝
2、“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是对这几个朝代文学成就的一个概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唐朝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B. 宋代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C. 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高峰
D. 《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
3、“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司马光笔下的这一动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动乱是( )
A.大泽乡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黄巾起义
4、夏、商、西周三个朝代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导致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 )
A.外族入侵
B.统治残暴
C.自然灾害
D.内部纷争
5、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和④处应该填的内容分别是
A.夏和西周
B.商朝和东周
C.夏和东周
D.商和西周
6、下列不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 )
A.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B.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流传
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7、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道:“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这说明当时( )
A.朝廷鼓励发展商业
B.士族腐朽没落
C.拜金和享乐之风盛行
D.世人崇尚文学
8、西周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B.西周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9、“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和县猿人
10、这些信息反应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11、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A.商鞅变法
B.长平之战
C.楚庄王称霸
D.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12、三字经“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指的人物是( )
A.耶律阿保机
B.铁木真
C.完颜阿骨打
D.元昊
13、李白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灭掉六国的“秦主”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县制 B.开疆拓土 C.焚书坑儒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4、“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治世局面,它的形成与下列哪位皇帝有着直接关系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15、1757年,清朝只开放哪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
A.广州
B.泉州
C.上海
D.宁波
16、用“昙花”来形容隋王朝,一下子就抓住隋朝的基本特征。这个存在30多年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隋朝的基本特征是( )
A.百家争鸣
B.节俭盛行
C.兼容并包
D.短暂而繁荣
17、“暴君亡国,明君兴政”。下列人物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属于“兴政”的“明君”是( )
A. 夏桀 B. 商汤 C. 商纣 D. 秦二世
18、私有财产、阶级和国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人类历史的发展 B. 生产力的发展 C. 阶级斗争的结果 D. 社会规律的结果
19、西汉政府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标志是设置了( )
A.郡守
B.刺史
C.西域都护
D.北庭都护府
20、有位同学声称家里收藏有以下文物,请你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帮他鉴别一下,哪一件肯定是假的?
A.战国时齐国的刀形币
B.秦朝的五铢钱
C.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
D.商朝的铜尊
21、中国近代化探索分为三个阶段,利用所学知识把三个阶段中的四次变革的名称填写在对应的符号内。
第一阶段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就是_______运动,这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第二阶段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就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_______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_______;第三阶段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就是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_______运动。
22、《资治通鉴》的体裁是_____。
23、治世的表现(治国效果):政治___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人民生活_____________。国力有很大增强,国库钱粮充盈。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______________”。
24、“起朔漠,并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逐天下,合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哪个王朝的兴起()
25、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昆曲的传世之作一例——________
(2)明朝时出现的著名商帮两例——________
(3)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________
26、长江流域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____________,原始居民的代表____________;黄河流域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____________,原始居民的代表____________;
27、明清两朝皇权高度膨胀。明朝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____”,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清雍正时期,设立____,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8、明代医学家_________著有《本草纲目》;昆曲成为一种全国性剧种,代表作有__________创作的《牡丹亭》。
29、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实物。探讨商代盘庚迁殷时,我们可以研究当时的龟甲和兽骨,因为上面有商代的文字_____。
30、根据提示,填写正确内容。
(1)“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这段话评论的制度是 。
(2)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 。
(3)岳飞的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匈奴”指的是 。
(4)淮水,大散关为界;中原王朝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出自的合约是______________。
31、连线题,把下列名人名言或者著作与作者相连接。
32、列举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举出四例)
33、“泱泱华夏,巍巍中华”。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这种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双向融合,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摘编自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材料二 为了推动南中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的发展,诸葛亮把汉族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南中地区,例如牛耕、水稻种植和制茶。这使得南中向内地“看齐”,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摘编自刘咏涛《诸葛亮西南边疆治理及影响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材料三 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 汉姓 | 鲜卑姓 | 汉姓 |
拓跋 | 元 | 步六孤 | 陆 |
拔拔 | 长孙 | 贺兰 | 贺 |
达奚 | 奚 | 独孤 | 刘 |
——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诸葛亮所属政权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指出,诸葛亮推动南中地区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