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历史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马关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 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百年中国》的解说词中说:“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上述说法是因为1921年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C.清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D.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3、近年来,南海.东海危机不断,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海上挑战,我国加紧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我国的近代化海军最早建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战争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

4、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为了解决火器落后的问题,李鸿章等人(  

A.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 兴办新式学堂   C.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 设立海军衙门

5、某中学举行“重走长征路”活动课竞赛。张强同学准备在演讲活动中再现下列历史场景。其中取材不当的是

A.四渡赤水河 B.飞夺泸定桥 C.翻越大雪山 D.千里跃进大别山

6、观察下图,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英国与清朝贸易关系出现的变化是

A.白银大量流入印度

B.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C.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英国向印度大量走私鸦片

7、“二次革命”的发动的直接原因是因为( )

A. 宋教仁被刺 B.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C. 袁世凯复辟 D. 张勋拥溥仪复辟

8、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     

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D.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9、促进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事件是

A. 俄国十月革命

B.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

C. 五四运动

D.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0、解放战争期间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一直忧心战火会毁了北平文物和古城墙,但北平城最终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这主要是由于

A.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 B.解放军能速战速决

C.北平人民群众的全力保护 D.北平城墙固若金汤

11、“有北京大学等十三校,学生三千余名,手持白旗,陆续到天安门前齐聚,议定列队游行。先至东交民巷西口,经使馆巡捕拦阻,遂至交通总长曹汝霖住宅,持砖乱掷,执木殴人,兵警拦阻,均置不理……经当场拿获滋事学生多名送交法庭讯办……”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西安事变

12、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下列对土地改革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封建土地制度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实施的依据

C.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D.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3、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有说服力的是

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历史专著中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14、清末民初,政治变动带动了社会风尚的变化。中华民国成立后,革除旧习俗成为时代性的社会潮流。这一时期,你能看到的景象是

A. 称呼上司为“老爷”

B. 所有男子都留着长辫

C. 旗袍和中山装等服装受人青睐

D. 女子普遍裹小脚

15、中国共产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展土地革命,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共产党人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赣南根据地

B.闽西根据地

C.陕甘根据地

D.井冈山根据地

16、1953年,上海国棉一厂发出了“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的号召,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据此推测,该运动(     

A.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化

B.适应了工业化发展需要

C.导致“大跃进”运动产生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17、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的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②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18、“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出现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

A.北伐战争

B.解放战争

C.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运动

19、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有: ( )

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   ②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③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④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0、最能说明甲午战后外国势力深入内地的是(  )

A. 割占辽东半岛   B. 增开重庆等地为通商口岸

C. 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建厂   D.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事件是______。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________

2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由此可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性事件是1956年底_______的基本完成。

23、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_________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到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_____的转变。

24、高潮:1923年2月,________工人大罢工,号召工人“为________而战,为________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25、在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过程中,中国曾爆发________________两次规模宏大的农民大起义,虽然最后在中外反革命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但沉重的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26、一座老城,一段往事。

(1)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在那里诞生了。那里是________

(2)中国红色革命圣地,曾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那里是________

(3)中国军民曾在那里打败日军发动的第三次会战,取得了自珍珠港事件以来,美英盟军在亚洲战场的唯一胜利。那里是________

(4)抗战陪都;战后,国共双方曾在那里和谈,共商国家大计。那里是________

 

27、秦朝修筑了西起__________,东到_________的城防,蜿蜒万余里,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28、1860年10月,____对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

29、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______革命政党;______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30、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认真阅读下面两幅照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我国政府分别从哪两个国家手中收回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

(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说说这一构想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4)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建国72周年庆典反映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可是,随着列强的入侵,近代中国也曾陷入过落后、屈辱的境地。铭记历史,才能知耻而后勇。

(1)请依据表格中提示,完成填空

战争名称

侵华国家

主要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

 ①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变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

 ② 

进一步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③ 

日本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俄、英、美、日、

德、法、意、奥

 ④ 

中国完全陷入

 ⑤ 的深渊

(2)从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学习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33、根据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并归纳其原因。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来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的名称。据材料一分析中国遭受战争的原因。概括在战争中遭受的耻辱性失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写出材料二中“庚子之役”所指的战争名称。指出其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

——李学智、迟维强《义和团运动:颟顸愚昧清政府之镜》

(3)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写出近代屈辱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