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初一(下)竞赛试卷语文考卷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上下五千年》可是家喻户晓,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变化的见证。

B.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与时俱进

C.要时时提醒自己的不足之处,忘乎所以是不对的。

D.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斗牛,举青龙刀望忠便砍。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山高难攀,海阔难越,但只要锲而不舍,定会登上理想之巅,到达梦想之岸。

B.元宵节整个城区的夜晚,灯火阑珊,各种造型别致的彩灯争奇斗艳。

C.雨后的清晨云雾缭绕,仿佛给梯田披上了一件薄衣,扑朔迷离,美不胜收。

D.实验课中,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用显微镜对微不足道的草履虫进行仔细观察。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生百年,困厄总是不期而至。哭天抢地者有之,痛定思痛者有之,义愤填膺者有之。

B.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不仅令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还惹得一向严肃的大人们忍俊不禁

C.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字,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长大了自然会注意。

D.共享单车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但是很多未成年人骑着共享单车窜来窜去,造成安全隐患,也令人忧心忡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暑假进修,使我们的业务水平大大提高。

B. 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高中充满信心。

C. 漂泊在外的游子无时无刻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

D. 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书不但可以增长知识,而且能提升自我。

5、下面句子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在高,有仙/则名。 B.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C.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一文中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写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工作的艰辛,突出了邓稼先为科学献身的奉献精神。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追忆了叶圣陶先生的日常生活小事,表现了他待人厚、律己严的优秀品格。

C.《说和做》从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表现闻一多的崇高精神。作为革命家方面,作者列举了他写作的《唐诗杂论》《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加以表现。

D.《紫藤萝瀑布》是作者宗璞在其小弟身患绝症、悲痛万分之际睹物释怀,有感而发,从花儿由盛转衰的过程中,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7、下列有关语文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以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以说理,可以把论点阐释得更严密,更透彻。

B.“上边下边有几堆火还没有熄”与“他我说了他昨晚做的美梦”,两句中“和”的词性不一样,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C.《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D.《卖油翁》中的陈康肃就是陈尧咨,康肃是谥号,由此可见,本文写于陈尧咨的晚年。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③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①耽:极爱好。②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哂:讥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案牍之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 (4)欢守志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乙)文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B.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C.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D.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4(甲)文刘禹锡和(乙)文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_______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⑥《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新年怀旧

丰子恺

①童年新年的欢乐,始于新年的前夕。

②大年夜的夜饭,我故意不吃饱,留些肚皮,用以享受夜间游乐中的小食,从黄昏至黎明,街上携着灯笼收账的人络续不绝。收账的人,最初来在黄昏时,第二次来在半夜,第三次来在后半夜。收不上时放弃不收,说道“带点老亲”,很客气地相别。平日天一黑就关门,这一天通夜开放,灯火满街。我常常跟了我们店里的收账员,向各店收账。访问各店,在我是一种趣味。他们有的请年菩萨,有的准备过新年,还有的在掷骰子,认识我的,还拿本店的食物送给我吃。

③我吃饱了东西回到家里,里面别是一番热闹:灶间里拥着大批人看放谷花。放的人一手把糯米谷撒进镬子里去,一手拿着一把稻草不绝地在镬子底下撩动。那些糯米谷得了热气,起初“啪,啪”地爆响,后来米脱出了谷皮,渐渐膨胀起来,终于放得像朵朵梅花一样。这些梅花在环视者的欢呼声中出了镬子,就被拿到厅上的桌子上去挑选。八仙桌中央堆了一大堆谷花,张开笑口的男女老幼,你一堆,我一堆,大家竟把砻糠剔去,拣出纯白的谷花来,放在一只竹篮里,预备新年里泡糖茶请客人吃。我也参加在这人丛中,但我的任务不是拣而是吃。那白而肥的谷花又香又燥,比炒米更松,比蛋片更脆,是一年中难得尝到的异味。

④元旦的下午,大街小巷,鼓乐之声遥遥相应。现在回想,这种鼓乐最宜用为太平盛世的点缀,丝竹管弦之音固然幽雅,最富有大众性的乐器,莫如打乐(打击乐器)。俗语云:“锣鼓响,脚底痒。”打击乐器是对大众最有号召力的乐器。除大锣鼓外,还有小锣、班鼓、檀板、大铙钹、小铙钹等,都不能演奏旋律,只是同样的节奏的反复,不过在轻重缓急之中加以变化。像我,十来岁的孩子,略略受人指导也能自由地参加新年的鼓乐演奏。其音节浩荡,是华丽盛大的。在近处听时,心会忙着和它共鸣,无暇顾到他事。从远处听时,似觉远方举行着热闹的盛会,不由心生向往。试想:我们一个数百户的小镇同时响出好几处的浩荡的鼓乐来,云中的仙人听到了,也会羡慕盛世黎民的欢乐呢。

⑤新年的晚上,我们又可从花炮享受眼福。最好看的是放万花筒。大人们一到新年,似乎袋里有的都是闲钱。斥两百文购大万花筒三个,摆在河岸一齐放起来。河水反照着,映成六株开满银花的火树,这般光景真像美丽的梦境。东岸上放万花筒,西岸上的豪侠少年岂肯袖手旁观呢,势必在对岸上也放起一套来,或者高高地放几十个流星到天空中,更引起远处的响应;或者放无数雪炮,隔河作战。闪光满目,欢呼之声盈耳,火药的香气弥漫在夜天的空气中。当这时候,全镇的男女老幼似乎都以游戏为职业,

⑥新年里孩子们每天总要访问爆竹店一次,而我特别热心。我曾把鞭炮拆散来,改制成无数的小万花筒,其法将底下的泥挖出,将头上的引火线拔下来插入泥孔中,倒置在水槽边上燃放起来,宛如新年夜河岸上的光景。虽然简陋,但神游其中,想象得比河岸上的光景更加壮丽。这种游戏只限于新年内,平日是不被许可的。到现在,偶尔闻到火药气时,我还能立刻联想到新年及儿时的欢乐呢。

⑦二十多年来,我或为负笈,或为糊口,频频离开故乡。上述种种,在这二十多年间渐渐消灭。但希望每年有个像“新年”的新年,以调剂一年来工作的辛苦。我想这像“新年”的新年一定存在着,将来总有一天会来到的。

(有删改)

1文中回忆了新年的哪些趣事?

2自选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张开笑口的男女老幼,你一堆,我一堆,大家竞把砻糠剔去,拣出纯白的谷花来,放在一只竹篮里,预备新年里泡糖茶请客人吃。

3下面(链接材料)与本文的语言风格有相近之处,试结合本文举例分析。

(链接材料)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无人捡拾的柴禾(蒋殊)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箩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不再俏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

⑤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⑥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⑦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

⑧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⑨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⑩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柴禾总是与炊烟相关联。柴禾少了,炊烟自然也细了,绵软了。做饭的时间到了,村庄才零零落落、慢慢悠悠地燃起几缕炊烟。老人们常常做一锅饭分几顿吃,因此他们的炊烟,往往是不等燃直,就又落下去。

(11)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选自《光明日报》)

1请根据文中内容概括作者围绕“柴禾”写了哪些场景。

2联系全文,说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说“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请你根据《无人捡拾的柴禾》中的相关内容,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提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链接材料: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并逐渐从人口空心化演化整体空心化,一些农村经济社会陷入整体性衰落与凋敝,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更甚。

(选自《光明日报》)

五、作文(共1题,共 5分)

12、作文

大文豪苏东坡曾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在你的生活中,有过哪些与书有关的事情?可以是对某一本书的独特想法、见解、感悟,可以是与书有关的人和故事,可以是……

请你以《新买的那本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要出现含考生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