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初三(上)竞赛试卷语文考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安徒生是丹麦童话作家,有《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等作品。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等。杨绛是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

B.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作的一本散文集,其中《无常》一文对“正人君子”给予了辛辣的嘲讽;《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叙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C.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俄国作家契诃夫也擅长写短篇小说。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胖子和瘦子》都是他的代表作。

D. “知识就是力量”是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的至理名言,他的《培根随笔》说理透彻,有许多隽永的警句。而《傅雷家书》是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B.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

C.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D.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3、下列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课文《社戏》《孔乙己》《故乡》均选自这个集子。

B.“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以记叙、描写为主,分为游记、碑记、杂记,其中游记最多。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

C.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奋斗挣扎的故事,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国编次,共33篇。我们学过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分别出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齐策一》。

4、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譬如     轩敞     府草为萤     怀古伤今

B.鲁钝     脂粉     行之有效     自暴自弃

C.玄虚     带挈     众判亲离     辨伪去妄

D.星宿     流俗     不由分说     持之以衡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注释]①久次:入学的先后顺序。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进 退 容 止 非 礼 不 行 学 士 皆 师 尊 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尝百里外   (2)门人弟子其室   (3)其欣悦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是人多书假余

A.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弗敢专也,必分人(《曹刿论战》)

C.徒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D.固怪之矣(《陈涉世家》)

【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二十岁之后更加仰慕圣贤之道,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有时遇到前辈的责骂或提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

B.董仲舒研究学问非常痴迷,三年都无心观赏花园里的风景,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讲读文章,任何人都见不到他。

C.序,文体名,有书序和赠序之分。甲文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旨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D.从乙文来看,董仲舒年轻时就潜心研究《春秋》。后人将《春秋》与《诗经》《尚书》《礼记》《大学》合称“五经”。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__________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 __________的品质。

(2)“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灯谜,与灯节有关。元宵节张灯的风俗形成于隋代,在盛唐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南宋,在元宵节之夜,把写有谜语的纸条悬挂在花灯上,供游人猜测,可以说是灯谜的开端,亦即“灯谜”这一名称的来由。

灯谜的结构通常分三个部分:谜面、谜目和谜底。谜面的词语和文句精练简洁,概括性强。“谜目”即指明所猜的范围,常用“打一字”或“打一物”。谜底范围广泛,各类名称、词汇诗文、科学艺术等皆可。

灯谜是文义谜,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含义或字句、字形的结构方面,一般用于书面猜射。谜语有着严格的制作要求,谜面不能出现闲字,更不能出现重文。如以“悬崖收缰”为谜面,猜一国家名,谜底是“危地马拉”。为什么不用“悬崖勒马”呢?因为谜底已有一个“马”字,谜面再出现“马”,便违背了制作灯谜的规则。

灯谜的制作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一是笔画法,根据汉字的笔画或偏旁作巧妙的提示。如“心有余而力不足”,猜一“忍”字。“心”字多一点自是“心有余”,“力”字不出头自是“力不足”,提示恰到好处,底面浑然天成。

二是象形法,根据汉字的形态作奇思妙想,出奇制胜。这类灯谜制作得好,往往谐趣横生。如同猜一个“心”字,古代有“一钩残月伴三星”,现代有“浪遏飞舟”,称得上是异曲同工。

三是会意法,根据汉字的表面意义作另类的引申或联想。此法又可分为正扣、反扣、分扣等多种。正扣如“丸药”猜一句唐诗,谜底是“粒粒皆辛苦”;“此曲只应天上有”猜一成语,谜底是“不同凡响”,这是反扣;“鲁迅全集”猜一曲艺形式,谜底是“山东快书”,“鲁”扣“山东”,“迅”扣“快”,“全集”扣“书”,这是分扣。

灯谜的文学特征比较强,规则也比较严格,因而猜射需要一定的学识水平,难度比较大。古时猜灯谜又称“射虎”,是形容猜谜难,难如射虎。

【文段二】

民间谜语俗称谜语,谜语属于事物谜,或称口头谜。谜语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用歌谣的形式制谜。谜语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大多数是事物名称、自然现象。谜语的谜面制作简单,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如以“知了”作为谜底,谜语的谜面是“有翅没有毛,飞着没多高;一到大热天,躲在树上叫”。

1写出文段一前三段的说明层次。(每空不超过15个字)

先说明:_________________

再说明:_________________

最后说明: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面两则灯谜的制作方法并说明理由。

第一则:谜面是“晓得”,谜目是“打一动物”,谜底是“知了”。

第二则:谜面是“需要一半,留下一半”,谜目是“猜一字”,谜底是一个“雷”字。

3结合两个文段简要说说灯谜和谜语(民间谜语)有什么区别。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②山随平野尽,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③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采菊东篱下,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⑤大漠孤烟直,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②《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2请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结合链接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连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减排”的宣传标语。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

【材料一】

在数字阅读越来越流行的今天,很多人担心纸质书终会被电子书取代,现实情况怎样呢?下面两组数据出自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通过对这两组数据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

我国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

阅读方式

2019年

2020年

纸质书阅读

36.7%

43.4%

手机阅读

43.5%

33.4%

电子阅读器阅读

7.8%

8.6%

网络在线阅读

10.6%

7.9%

其它方式

1.4%

6.7%

【材料二】

神经科学家约翰·奥基夫发现,人类大脑借助空间形成认知地图,进而产生记忆。比如我们搬新家时,会先观察周围环境的空间构成,此时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编码形成一幅幅认知地图,新家的位置通过空间定位被记住。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记忆一本书的内容也需要依赖定位的方式。两组受试者分别通过电子设备和纸质书阅读一个篇幅约三十页的故事,相比较而言,那些拿着纸质书阅读的受试者,不仅能够更准确地排列整个故事中主要情节的先后顺序,而且能够更准确地回忆起具体细节出现在三十页书的哪一部分。这是因为读纸质书时,双手感知到的物理变化是与故事进程相伴发生的,这些变化经由皮肤和肌肉的感知,连同双眼可见的信息,构成了阅读者定位书中内容所处位置的线索。而在阅读电子书时,却不存在除视觉之外的其他感觉线索来辅助我们记忆故事内容,读者大脑中难以构建认知地图,无法形成空间记忆,它所承载的内容自然不易被提取。

记忆心理学有一个原则:线索越多、越丰富,记忆越容易被提取。因为大脑中表征空间认知地图的海马体,同时也表征着多种感觉经验。海马体与大脑皮层构成一个交互网络,前者作为一个指针,终生参与长时情景记忆的提取。纸质书从封面装帧到内文排版乃至纸张油墨的选用都各不相同,这些视觉元素也构成了重要的记忆线索,随时准备着被我们调用。然而我们阅读电子书时,其所有书的字体、字号乃至排版格式都是系统统一设定的,我们很难利用差异化来进行记忆。

【材料三】

很多人对纸质书的迷恋,源自书的气味。新书的气味主要源自印刷用的纸张、油墨和装订用的胶黏剂,不同的书选用不同的材料导致其气味各不相同。旧书的气味主要源自纸张中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所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正是我们常说的“书香”来源。

我们何以精细地分辨出不同书的气味?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研究发现,整个嗅觉受体基因家族包含约一千种基因,这使得人类可以分辨多达一万亿种不同的气味。而且在各种感觉信息里,只有嗅觉信息不需要经过丘脑的中继,而是经嗅球直接传入嗅觉皮层以及杏仁核、海马体。杏仁核主司情绪记忆,海马体主司前文提到的空间记忆,两者还存在交互作用,而嗅觉与它俩有着得天独厚的亲密关系。所以,跟视觉或听觉记忆相比,嗅觉记忆不仅难以遗忘,而且不容易受到干扰,可见嗅觉记忆对于读书更为重要。比如你读一本紧张刺激的侦探小说,这本小说带有的书香气与你阅读时的情绪发生联结。某日碰巧你又翻出这本书,闻到书香,你会条件反射般激起自己当年阅读时的紧张情绪,进而帮助你回忆它的情节。

【材料四】

阅读并非写在基因里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后天习得的。人类在阅读时,一边用眼睛“看”,一边也在默默地“读”,即默读。大脑中并行着语音加工和语义加工两条通路,视觉与听觉对文字的加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默读速度与神经元放电频率保持一致,文字信息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加工,读得太快或者太慢,都会打乱神经元的节奏。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很多人习惯于在地铁上花一分钟扫读完一篇几千字的长文,几万字的电子书也足以在一个车程里刷完。这样的快速阅读,只是“用眼睛过了一遍”,语音加工跟不上,难以对文本进行深度加工。讽刺的是,人们会因为快速阅读而产生自己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的错觉。有心理学家让一群大学生分别阅读短篇幅的电子文本和纸质文本,多数受试者认为自己在阅读电子版时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因为读得更快),研究结果则事与愿违。更严重的是,这样的阅读方式正在损害青少年的阅读理解能力,由于留给相对慢速的深度阅读的时间和注意力越来越少,使得青少年在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甚至共情能力方面,都受到了负面影响。

我们无意去阻挡大势所趋的电子书,只是到目前为止,电子书较之于纸质书还存在诸多不足,它的设计理念未能跳出模仿纸质书的窠臼,其呈现效果也未能顺应我们固有的阅读习惯。

班级以“电子书能否取代纸质书”为辩题组织辩论赛,以上是你搜集的材料。

(1)请根据材料一的图表数据,分析纸质书发展态势,将横线上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2)妈妈最近下载了一个听书软件,一边干家务一边听书,充实又惬意。昨天,你听到她感叹:“这年纪不饶人呀,前面听了后面忘,记忆力是越来越差了!”正在梳理辩论材料的你,该怎样宽慰妈妈呢?请结合材料四的内容,把宽慰的话写在下面。

(3)同学们推荐你为正方一辩,请结合以上材料,准备一段简短的辩论词。

【写作提示】①正方观点:电子书不能取代纸质书;②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③120字左右。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提琴

(美)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人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1小说最后揭示提琴是赝品,下列最有可能起暗示作用的一项是

A.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

B.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

C.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D.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2结合小说语境,完成下面的对话。

 

3如果将小说中的“我”改成“玛丽”,你认为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4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说说“提琴”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些话都是我国传统家风的写照。姚明说他的家风是“诚实”,莫言说他的家风是“重视学习,与人为善”,傅雷教育孩子要“德艺俱备,人格卓越”……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风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长期形成的道德准则、处事规范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勤劳、诚实、孝悌、和睦、向善、进取等是中华民族家风的基本价值取向。你是否关注到了你家的家风?你是否感受到家风对你成长的影响?围绕你的学习或生活,一定发生过一些事,而这些事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着你家的家风。

要求:(1)以《家风》为题写一篇文章。

(2)立意明确,文体特征鲜明,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不得透漏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