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用液态氮作医疗冷冻剂
B.用金刚石切割大理石
C.用酒精作汽车燃料
D.用二氧化碳气体做干冰储存食品
2、下列有关中和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中和反应一定无明显现象,都需加酸碱指示剂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一定是碱
D.中和反应的四种物质属不同类别
3、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试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200mL,氧气传感器测得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烟雾,放出热量
B.未待装置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C.实验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D.实验中白磷耗尽了装置中的氧气
4、碘化钾(KI)是一种常用的补碘剂,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而呈现黄色。实验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探究影响 KI变质的因素。
实验 1 | 实验2 | 实验3 | 实验4 |
|
|
| |
固体变潮、表面变微黄 | 固体无明显现象 | 固体变潮、无其他明显现象 | 固体变潮、表面变黄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3 说明 KI变质与氧气无关
B.对比实验2 和4 可知,KI变质与水有关
C.CO2在 KI变质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是提供酸性环境,加快 KI 变质
D.实验首先排除了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影响,是因为通常情况下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
5、“宏观﹣微观﹣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甲、乙是两个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各项分析正确的是
A.两个过程发生的均是化学变化
B.图示的所有物质均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C.两个变化前后原子、分子数目均发生了改变
D.两个变化后的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分子
6、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关于该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A.甲的化学式为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5:16
7、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下列春节庆祝活动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扫房除尘
B.剪刻窗花
C.书写春联
D.烧火祭灶
8、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容器内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剧烈的燃烧一定会引发爆炸
B.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氧气不足
C.实验中化学能最终都转化为了软橡胶片的动能
D.能引发爆炸的还有煤粉、棉尘、氢气、甲烷、二氧化碳等
9、“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换季之时,肺炎感冒多发,阿奇霉素(化学式为)是一种常用药,下列关于阿奇霉素说法正确的是
A.阿奇霉素分子中含有分子
B.阿奇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48g
C.阿奇霉素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D.阿奇霉素由38个碳原子、72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12个氧原子构成
10、2023 年 2 月 3 日晚,一列运载有毒化学品氯乙烯的列车在美国俄亥俄州东部脱轨,引发大火。当地应急部门6日对车载有毒气体进行"受控释放"操作,导致方圆数公里内居民因面临致命气体威胁而紧急疏散。氯乙烯(化学式为 C2H3Cl)是高分子化工的重要原料,下列关于氯乙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氯乙烯具有可燃性
B.氯乙烯属于化合物
C.氯乙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1个氯乙烯分子由2个碳原子、3个氢原子、1个氯原子构成
11、下列现象和事实:①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保存;②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适中,更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③用硫酸铜、石灰水配制农药波尔多液,不宜用铁制容器盛装;④铜粉中含少量锌粉,可以用足量盐酸除去。可用金属活动性做出合理解释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火箭发射时推进剂发生的反应之一为N2H4+2H2O24H2O+X,其中X的化学式是
A.NO
B.NO2
C.N2
D.HNO3
13、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人员密集、高速行驶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危害。以下物品,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①蔗糖②酒精③烟花鞭炮④汽油、煤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下列物质按照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汞、氯酸钾、石油
B.干冰、氧化铜、矿泉水
C.铁、五氧化二磷、冰水混合物
D.、天然气、煤
1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搅拌液体
B.滴加液体
C.加热液体
D.读取液体体积
16、下列有关元素、离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都是带电的微粒,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
B.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属于同种元素
C.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17、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将铜和黄铜相互刻画,黄铜表面有刻痕
B.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有银白色固体析出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D.分别向碘和高锰酸钾固体中加入汽油,仅碘溶解
18、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工艺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醋
B.棉纱织布
C.百炼成钢
D.烧制瓷器
19、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里
B.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将污染较大的企业搬迁到郊区
D.推广使用一次性餐具
20、2023年9月23日晚,杭州亚运会的“数字火炬手”与最后一棒火炬手齐心协力点燃了象征亚洲大团结的亚运主火炬。这座主火炬塔历史性地采用了废碳再生的“绿色甲醇”作为燃料。下列关于甲醇(CH3OH)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醇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甲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的
C.甲醇分子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是1:4:1
D.甲醇是一种氧化物
2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高温条件下木炭还原氧化铜:黑色固体逐渐变成光亮的铜
B.电解水实验两个电极表面产生气泡,一段时间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比约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热,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燃烧,发出红色火焰,放出大量热
22、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除去CaCO3中的少量CaO | 高温煅烧 |
B | 鉴别氢氧化钠与硝酸铵固体 | 取等量样品,加入等量水,测量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
C | 检验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SO4 | 取少量样品,加入BaCl2溶液,观察现象 |
D | 除去CO2中的少量HCl气体 |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 |
A.A
B.B
C.C
D.D
23、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药品气味
B.熄灭酒精灯
C.塞紧橡胶塞
D.加热固体
24、下列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
A.氧化汞
B.水
C.金刚石
D.空气
25、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装置。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②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
C.③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D.④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26、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
B.
C.
D.
27、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选填“大”或“小”)。点燃蜡烛,将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_____。熄灭蜡烛,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蜡烛____。
28、如图是 A、B、C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
(1)P点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2)从A与少量B的混合物中提纯A,可用________法实现。
(3)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满足A > B >C的温度范围是________。
(4)t3℃时,将A、B、C的饱和溶液蒸发相同质量的水,再回到t3℃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
(5)t1℃时,200gA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A__________。
29、同学们自制“盐汽水”,配料如下表。请按要求填空:
配料 | 氯化钠 | 蔗糖 | 无水柠檬酸 | 小苏打 | 水 |
用量 | 0.5g | 10.5g | 2g | 2g | 185mL |
(1)配制步骤
a.计算:自制“盐汽水”中,蔗糖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b.______;该步骤中,下面用不到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还缺少一种仪器______(填名称)。小宝同学在称量食盐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右边,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填序号)。
①增加药品 ②减少砝码 ③向左移动平衡螺母
c.溶解:小贝同学将蔗糖溶解在少量水中时用到仪器③,其作用是______,常用的方法还有______。
(2)误差分析小小同学对自制的“盐汽水”进行检测,发现蔗糖的质量分数偏小,原因可能有______(填字母)。
A.蔗糖中含有水分
B.称量蔗糖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C.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D.烧杯用蒸馏水润洗
30、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不同物质,其中A为黑色固体。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2)若C为难溶性钙盐,写一个由E→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3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条重要规律,请利用该规律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只考虑氧气参加反应),若固体质量变化用图1表示,则m2与m1之差表示_____的质量.
(2)实验过程中,镁条点燃后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得知石棉网上留下固体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其原因可能是_____.
32、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一种生成物为次氯酸(HClO)则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3、(4分)有S2--和S两种粒子,回答:S2--中的“2”表示_____ ________;
S2--和S的质子数______ ___(填相同或不同);已知S2--有16个质子,则其核外共有______个电子;如果硫单质中有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28的硫分子,则该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34、请写出按要求填写物质的化学符号、元素的名称或符号:
(1)锰酸钾 ___________;
(2)Ca ___________;
(3)氮气 ___________;
(4)镁 ___________。
35、在课堂中通过实验探究了碳酸钠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 实验一 | 实验二 | 实验三 | 实验四
|
实验操作 | ||||
实验现象 | 液体呈现红色 | 产生气泡 | _______ | ___________ |
实验结论 | ________ | _______ | 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 | 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 |
36、根据初中化学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判断稀盐酸与下表中的四种化合物溶液之间能否发生反应.请仿照示例,在表格内②③④处填写(“能”或“不能”),并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具体条件在对应的表格中填写判断依据.
|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钠溶液 | 碳酸钾溶液 | 硝酸银溶液 |
稀盐酸 | 示例:①能反应 | ②_____反应 | ③_____反应 | ④_____反应 |
判断依据 | 示例:有水生成 | _____ | _____ | _____ |
37、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常按以下操作顺序进行,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100 g 10%的氯化钠溶液时,需要氯化钠________g,水________mL。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___。
A 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 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 添加砝码 D 调节平衡螺母
(3)称量时如果用质量为23.1 g的烧杯盛放固体,在托盘天平上已放30 g砝码,则天平上的游码位置应是下图中的________ (填字母)。
(4)下列仪器中,量取水时需要用到d和____(填序号),溶解时需要用到e和____(填序号)。
a.烧杯b.10 mL量筒 c.100 mL量筒 d.滴管 e.玻璃棒 f.药匙 g.蒸发皿
(5)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
A 大于10% B 小于10% C 等于10% D 无法确定
38、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装置B、C均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与装置B相比,装置C的优点是___。
(4)一种洗气装置如图G所示,为了检验一氧化碳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气体应从_(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
(5)实验室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或加热固体碳酸氢铵都能产生氨气(易溶于水),其化学方程式分别是:①;②
。某同学采用反应①的方法制取氨气,应该选用的制取装置是_____,他不选择反应②制取氨气的理由是__。
39、在学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后,老师给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布置任务: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或总结 | |
结论 | 总结 | |||
实验一 |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有少量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反应慢。 |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
实验二 | 向盛5ml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没有明显现象 | ____________________。 | |
实验三 | ___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 |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
(1)请你帮小组内的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老师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要求同学们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证明了“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第一方面的实验步骤为:①准确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②完成实验三;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三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干燥;④准确称量干燥后的固体。
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伸入带火星木条,木条复燃。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40、盐水选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巧妙的挑选种子的方法。农业生产上常用质量分数为l5%~20%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1)要配置150 kg16%的氯化钠溶液,计算应称取氯化钠的质量。
(2)选种进行一段时间后,农技员估计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都有所减少,他取出50g氯化钠溶液,加入过量AgNO3溶液,得到沉淀14.35g,计算此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若此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只剩下100 kg,要使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都恢复到(1)中的状态,计算需要加入的氯化钠和水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