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名言中哪一句表达的主题与其他三句不同( )
A.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葛洪
B.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
C.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D.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
2、下列词语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提供tí gòng 燕园yān yuán 三更半夜sān gēng bàn yè
B.血泊xiě pō 豁喇喇huò lā lā 一声不吭yī shēng bù kēng
C.威吓wēi hè 参谋cān móu 一针见血yī zhēn jiàn xiě
D.熟练shú liàn 调度diào dù 情不自禁qíng bú zì jìn
3、下列句子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B.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C.欣赏伊甸园美景,一定要穿过紫色的薰衣草花海,鲜艳的玫瑰园,金黄的雏菊园,才能沉醉其中。
D.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4、看拼音,写词语
zhān lián zào yīn fèi shuǐ ǒu duàn sī lián
(____) (____) (____) (_________)
5、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10分)
( )天( )地 低( )折( ) 能书( )画
( )望( )助 颇( )( )名 风( )雪压
(1)请你再写出四个含有“天”“地”的四字词语。
(2)画“ ”的词语中含有一对近义词,它们是 和 。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有近义词的词语: 、 。
(3)上面词语中结构相同的有:
(4)任选词语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会填
《鸬鹚》按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为我们展现了三幅画卷:恬静优美的______________图,活泼欢腾的_________图,最具国画色彩的_____________图。让我们从渔人和鸬鹚的默契中体会到这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歌。
7、打响抗日第一枪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地方,以后把这个事件称为___________事件.
8、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具体——( ) 焦躁——( ) 欢喜——( ) 顽劣——( )
朦胧——( ) 忠实——( ) 从容——( ) 浓郁——( )
9、阅读训练营
雅鲁藏(zàng cáng)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bá bō)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它的下游围绕(rào rǎo)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在青藏高原上切(qiè qiē)割出一条长504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mì bì)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它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zhēng zēng)高下。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填空:雅鲁藏布大峡谷长( )千米,平均深度( )米,最深处达( )米,是不容置疑的( )。
【3】这段文字中采用了(____)和(____)的方法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4】把下面的句子换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跳水(节选)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了,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正在这时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中的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加点的“四十秒钟”和“时间太长”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不要伤了好人的心
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鲁尼兹小心翼翼地驾车外出办事。车开出不远,他看到有一个蹒跚的身影在晃动。鲁尼兹想都没想,就把车子缓缓地停在那个身影旁边。“请问,需要我的帮助吗?”他探出头问道。上车的是一位老者,说自己上午出来办事,没想到回来时,公交车因下雪停运了,他只好徒步回家。
与人方便对鲁尼兹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可他没想到这次善举却非比寻常。车在一个长长的斜坡上滑行,迎面有一辆轿车摇摇晃晃地驶来。为避让它鲁尼兹踩了刹车,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整个车身不听使唤,向路边一棵大树撞去……
等鲁尼兹醒来,他已躺在医院里,断了两根肋骨,而搭车老人做了开颅手术,还在昏迷中。老人的家人来了,虽感谢他对老人的帮助,可律师也如期而至。按照法律,鲁尼兹要承担老人百分之七十的医疗费。
老人在昏睡了20多天后奇迹般地苏醒了。谁也没想到,老人清醒后的第一句话竟是:“要感恩,不要赔偿,善意都是美好的,不要伤了好人的心。”老人的肺腑之言引起了共鸣,感动了小城,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打出“让善意不在尴尬”、“拯救爱心”的条幅,为仁慈的老人募捐。刹那间,爱心像飘飞的雪花纷至沓来,收到的善款之多,超出想象。更令人钦佩的是,老人把这些善款全部捐出来,成立了“爱心救助基金”,用以帮助那些因爱而遭受尴尬的好心人。
多少年过去了,老人离开了人世,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基金却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小城举行的“最受爱戴的人物”评选活动中,人们纷纷写上老人的名字——卢森斯。人们这样评价老人:爱原本就是喜悦的关怀和无求的付出,当爱心遭遇法律的碰撞,善意被扭曲时,是老人还原了善意的本来模样,让人们可以毫无戒备地去爱,和谐有情的社会更让人愉悦和欢欣。
⑴联系短文解释词语。(2分)
小心翼翼:
纷至沓来:
⑵联系短文解读句子。(7分)
①与人方便对鲁尼兹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可他没想到这次善举却非比寻常。
从结构上看,这是__________句,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从内容上看,“善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非比寻常”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要感恩,不要赔偿,善意都是美好的,不要伤了好人的心。
要“赔偿”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老人“要感恩,不要赔偿”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我读懂了,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老人。
⑶说说短文的主要内容。(2分)
⑷你认为短文中的谁可以称得上“好人”,为什么?(2分)
⑸读了短文之后,谈谈你得到的启迪吧。(2分)
12、课外类文阅读。
中国迎着风浪前行(文题选用时有改动)
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同胞牺牲。生命在危机中,祖国在危机中。
但是,我们已经走出恐惧,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希望。救人高于一切,救灾高于一切,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最强音。必须以举国之力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于是,十万救灾大军雷霆出击;于是,国家领导人冒着余震不断的风险,相继奔赴救灾第一线;于是,公共娱乐暂停,奥运火炬暂停,一切为救灾让路,一切为救人让路。
这其实是对生命的礼遇。这种对生命的礼遇,在国家哀悼日达到了最高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时向逝者的亡灵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时向生命的尊严低头。那一声声警报,是呜咽,是抽泣,但更是呼唤,呼唤我们重新体认人的尊严,呼唤我们重新体认生命的价值。
固然,从技术着眼,此次救灾亦非尽善尽美,但即便不乏瑕疵,亦无损此次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地位。它是以人为本这一现代执政理念发展的顶点,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一个崭新起点。
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是多好的转型契机。中国现代化这锅百年老汤,是到煮开的时候了。一个民族的百年悲情,是到升华的时候了。人们原本以为,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正在抵达历史三峡的出口;谁知,大自然提前给中国出一一道难题,正如境外媒体评论的,中国人以高分通过了考试。汶川大地震与北京奥运会,一悲一喜,悲喜交集,中国能不能闯过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能不能凤凰涅槃,否极泰来,关键就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在这点上,此次抗震救灾无疑是成功的操练,应该可以坚定我们的信心和决心。
【1】汶川发生地震的时间是__________,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举行的时间是__________。
【2】在汶川地震中我们为什么走出了恐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抗震救灾中我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抗震救灾中你是怎么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次抗震救灾中你的感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经历了“汶川”这样的大灾难,为什么奥运会还能成功召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语段阅读检测。
牧场之国(节选)
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选段先介绍了牛的_________;然后与牛群吃草时的样子,突出了其_____________;而在介绍牛犊和老牛时,则分别写出了它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选段在描写牛群、牛犊和老牛时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其特点,突出荷兰是一个_____________之国。
【3】“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出现在本段末尾,起_____________的作用;第二次出现在第3自然段开头,起_____________的作用;第三次出现在第4自然段末尾,起_____________的作用;最后一次出现在文章末尾,起_____________的作用。
14、课外阅读
邓小平的童年
1910年,6岁的邓小平进入私塾读书。蒙童时期的功课主要是读《三字经》《千字文》等。那时,老师讲课只是照本宣科,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可是,聪明伶俐的邓小平却爱动脑筋,敢于不懂就问,一直到弄明白为止,所以他背课文总是理解着背,不仅背得快,而且记得牢。
在私塾先生的精心培养下,邓小平学会了用毛笔写字。他对写字特别感兴趣。每天放学后,他从不在路上贪玩,回到家里,读书后便开始反复练习写字。经过私塾写字课的严格训练,邓小平的书法有了良好的基础。
酷爱读书、习字的邓小平并不是个小“书呆子”,他非常活泼顽皮。每天放学回到家中,他总是把姐姐和妹妹叫到一起,让她们坐好,自己一只手叉在腰部学老师的样子,一只手拿着书,一边摇晃着脑袋,一边背诵着刚学会的诗文,逗得家里人哈哈大笑。家里人都戏称他为“小先生”。
不仅如此,年少的邓小平还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
在邓小平家附近,有两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免得招来祸灾。可邓小平却坚决不信这个邪,他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神吗?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去爬。”果然,有一天,邓小平在小伙伴惊恐的眼神中爬了上去,并高兴地对站在下面目瞪口呆的小伙伴们说:“真好玩!真好玩!”后来小伙伴们看邓小平也没招来什么病灾,也纷纷大着胆子,爬上去玩耍。
这不信神、不信鬼、破除迷信的行为,也算是邓小平童年时代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吧。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对应的成语。
(1)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____)
(2)死板地照现成文章或稿子宣读,指不能灵活运用。(____)
【2】第三自然段描写他学老师的样子“一只手 ,一只手 ,一边 ,一边 。”描写了邓小平模仿老师时的动作和神态,把幼年邓小平的 表现得淋漓尽致。
【3】本文主要记述了 、 、 、 四件事,体现了邓小平的美好品质。
【4】用“ ”画出全文的过渡句。
【5】“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神吗?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去爬。”这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慈母情深》节选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1】文中画横线句子是对母亲的______描写,从带点词语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
【2】从文中画曲线句子可以体会到_________
请用上“立刻”这个词语仿写一个相同类型的句子:___________
【3】选文第二自然段对母亲车间的一个女人的描写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
【4】“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作者当时会怎么想?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请写下来。你一定也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请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课内文段《牛郎织女》,完成下列各题。
①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 一来是牛跟他亲密 二来呢 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 怎么对得起这头牛呢 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蛇都赶跑了。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己也舒服。
②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牛好像全了解,虽然没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自然,有时候他还觉得美中不足,要是牛能说话,把了解的和想说的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那该多好呢。
【1】给第1自然段补充恰当的标点符号。
【2】第2自然段中,“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牛郎可能会跟老牛说些什么呢?请你发挥想象,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情境 | 牛郎对老牛说 | 老牛的表现 |
牛郎看见嫂子买了鱼回来,做了香喷喷的清蒸鱼。 | 牛啊牛,我今天看见嫂子做了鱼,我只能吃他们剩下的鱼骨头啊! | 老牛摇摇头,哞哞地低声呼唤,似乎在安慰牛郎。 |
牛郎听见 __________ | 牛啊牛,__________ | 老牛 ___________ |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很久以前、在学生时代念过的诗,似乎自然而然地就被勾了出来。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1】短文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怎么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
【3】“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16年推出的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请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以下问题。
①你觉得中央电视台推出这档节目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
②请写出两句带“花”的诗句。
______________
③请写一句赞美老师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海上生明月
四周都静寂了。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船像一只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时并没有万丈光芒来护持它。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而且并没有夺目的光辉。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它到了半空,就成了一轮皓月。这时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的一粟。不消说,悬挂在天空的月轮月月依然,年年如此。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
与晚风、明月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可是真正能够做到与晚风、明月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为家的人!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
上船以来见过几次海上的明月。最难忘的就是最近的一夜。我们吃过晚餐后在舱面散步,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这红灯并不亮。后来船走了许久,这盏石壁上的灯还是在原处。难道船没有走么?但是我们明明看见船在走。后来这个闷葫芦终于给打破了。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问绕着一根黑带。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空。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凉爽——________ 黯淡——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对月亮的不同称呼,有一轮________,一轮________,一轮________,表现出月亮________的特点。
【3】 “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这句话中,作者的情感是 。“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这句话中,作者的情感是 。
下面四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赞美 幸福 B. 惋惜 幸福 C. 后悔 赞美 D. 幸福 后悔
19、阅读与理解。
索溪峪的“野”
①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
②山是野的。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③水是野的。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一会儿手牵手,并肩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山路哥哥倒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它请树木大叔帮忙,几棵大树往索溪身上一搭,反从它身上跨过去了。山路哥哥还找石头弟弟帮忙,几块巨石一垫,山路便化成一条虚线,一跳一跳地从水中过去了。山路还有更巧妙的办法,它在河床上垫一排大卵石,从水底下一个猛子扎过去。这样的“路”,还可以过汽车——汽车吼叫着,车身摇晃着,卵石挤碰着,水花四溅,我们的心也怦怦直跳……平生没走过这么“野”的路!
④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在我们头上的树枝间跳来跳去,亲热的劲头难以言状。但当我们一行中的一位年轻女同志从树下经过时,一只小猴子竟恶作剧地撒起尿来,吓得这位女同胞惊叫一声,慌忙逃走了。而那个调皮的小家伙,却快活地叫着,跳到另一棵树上去了。
⑤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年过花甲的老人,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儿时的功课。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一队人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平膝的水中蹬过去……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
【1】短文围绕着索溪峪的“野”,写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方面的内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索溪峪的山的______态描写,表现出索溪峪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索溪的______态描写,作者通过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从中让我们体会到索溪__________________。再从短文中找出一处你感觉这种描写精彩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着下面句子的表达方式,也试着把本文描写的情景写一写。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走进野的索溪峪, |
|
|
【5】张家界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还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请写出三个本学期你们班级同学向大家介绍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
( )( )( )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微风吹拂着柔柳。(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报》和《中国少年报》是我最喜欢的两种报刊。(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3)(鹅)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用加点字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扩写句子。
( )小姑娘( )跑过来。
23、习作。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你是否留意过四季的变化呢?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你认为这个季节中什么景物最美?请你选择最喜欢的季节写一篇作文,要体现出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