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人物的评价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圣人诲人不倦,弟子三千美名扬。

B.诸葛亮诡计多端,仅用草船把箭借。

C.蔺相如大义凛然,顾全大局退一步。

D.冀中人民足智多谋,神出鬼没斗鬼子。

2、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而学(喜好)

B.心既到矣,眼口不到乎?(难道)

C.干将发(磨刀石)

D.三到之中,心到最。(着急)

3、“——”画出句中的错别字,改正后写进括号里。(4分)。

  我小心冀冀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澡丛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勾,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文学常识填空。

①散文的特点是_________,散文家晓雪说:“我喜欢散文,就在于它的__________________,就在于它是一种没有_________的最_________的文体。

②郭沫若,四川乐山人,原名_________,号_________,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在文学方面的著作很多,有诗集《_________》、话剧《_________》等。

5、 阅读本课诗词,回答问题。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逶迤(   )(   )   磅(   )   山(   )  

  (   )

2.律诗中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两联诗句是     (   )

  A.首联和颔联   B.颔联和颈联   C.首联和尾联   D.颈联和尾联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长征·七律》改成白话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主席十分擅长诗词,你还能写出他的另一首诗或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红军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外收集并记录下来,在班会上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主题探究

《月迹》院中寻月

1.叠词的运用,突出了月亮的美,请摘抄文中的叠词。(摘抄五个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合适的叠词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写出了月光的颜色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写出了月下景物的美。

7、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抄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吵______

8、拼一拼,写一写。

tāi shēng   bào  jǐng jí  zhōng jīn  shǔ

( )  ( ) ( ) ( ) 

guī dìng   bǎo  chí jí cù   tú zhǐ

( ) ( ) ( )  ( )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和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1】本文选自(作者)______写的散文______,文章语言______,引人入胜。

【2】“屏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在文中“屏障”是指____________

【3】这段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以精妙之笔勾勒出中指____________的姿态和____________的地位。

10、课内阅读我最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忙碌____  瘦小____  高兴____

2读文段中的画线句子,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第①段中,有一个词可以表现出母亲工作的艰辛,这个词是____”;买书,母亲的态度是____,由此可以看出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位母亲身上,你想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本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

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

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青山说:攀登吧,

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激情!

绿水说:前进吧,

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去吧,天空会撒开片片云锦,

给你们送去明媚的早晨。

去吧,大地会吹来阵阵微风,

给你们留下愉快的黄昏。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

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结合诗句的上下诗行,下列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是(   )

温馨:温和芬芳,温暖。   B、饱览指的是看到美景就感受很饱了。

C、胸襟:气量,抱负。心胸,心怀。

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诗人_________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_________,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_________。

A、王蒙;景色多;景色美 B、孙友田;奇趣妙景;绚丽多姿;

C、王蒙;奇趣妙景;绚丽多姿;

3.诗的第二至五小节向我们描绘了大自然的种种美好和奇趣,让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的少年儿童的心情是______的,因此,我们应该以______的语调来朗读体会。

A、愉快;欢快 B、愉快;平淡 C、兴奋;平静

4.这首诗歌在写法上运用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读起来会觉得回环往复、朗朗上口的韵味,同时让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让我们看到了在实际生活中看不到的情景,感受非常有趣和生动。

A、反复  押韵  拟人   B、反复 比喻 拟人   C、比喻  押韵  拟人

5.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多选)

A、诗的第一小节用“绿色”、“清凉”等词营造了一个清新、美丽的氛围,并召唤少年朋友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B、诗的第二小节所描绘的大自然的种种美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第三小节将诗情推向高潮,尤其是“青山说”、“绿水说”这两句激情澎湃,富有号召性,激励少年朋友勇于攀登、探索自然。

C、诗的第五节以两句“去吧”再一次引发读者对大自然的美好、可爱的向往,营造出更为深远的意境。

D、诗的结尾是对开关的一个应答,将诗歌的内在旋律由舒缓推向激昂,再回归为舒缓,给人一种完整紧凑、文气贯通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12、课内巩固

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是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刚出壳的蝉儿除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外,全身都是灰白色的,折叠的翅膀也只有一点点。但是,很快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又小又嫩的翅膀逐渐大了起来,很快盖住身子,像两把扇子长长地拖在身后。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每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变成了棕黑色。翅膀上出现了排列整齐、图案精巧的斑纹。蝉触角也显现出一道道灰白色的光环。

1“~~”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_比作________。( )

A. 眼睛、花椒籽   B. 眼睛、花椒   C. 花椒籽眼睛

2读了短文,你知道了蝉脱壳过程的部位顺序依次是( )。

A. 、脚、尾   B. 、头尾、脚   C. 、头 、脚、尾

3金蝉脱壳在原文中的意思:指______。现比喻: ____________。  (   )

A. 蝉脱去外壳的过程;脱去伪装却让人不能察觉

B. 蝉脱去外壳的过程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4这部分的第二自然段里,重点描述了刚出壳的蝉儿身体的奇迹般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A. 翅膀;身体    B. 颜色;大小   C. 翅膀;颜色

5金蝉脱壳后最令人惊奇的是蝉儿身体颜色的神奇变幻主要是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部位的颜色变化。( )

A. 全身;翅膀;触角   B. 背;翅膀;触角   C. 肚子翅膀;触角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空城计

①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③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④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⑤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笑容可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骇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课文的情节可分为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①起因(第①段):司马懿兵临西城

②发展(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高潮(第③~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结局(第⑤~⑥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课文第①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明为什么不弃城逃走?为什么敢使用“空城计”?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①不弃城逃走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敢使用空城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多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分析第段中的“抚掌而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按课文内容,然后背诵。

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而(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短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打树花

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的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的一道奇俗——打树花。对于此奇俗,我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    ),(    ),(    ),(    )。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外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

正像其他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唯有中国有,中国唯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1看到这篇短文的题目,我产生的问题有:________带着这些问题阅读短文,可以加快阅读速度。

2选文约800字,我的阅读时间约为________分钟。

3一边读一边想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还能促进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请你带着下面的问题再读相关的段落,完成练习。 

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将下列内容填在文中的括号里,正确的是( 

①弯腰一舀    ②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

③走到火红的铁水前    ④跟着甩腰抡臂

A.③④①② B.③①④② C.③④②① D.①②③④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重点描写了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表演打树花的情形,他表演的特色在于: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5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表示。 

①打树花表演时,只有表演者互相较劲儿,打树花才更加好看。____

②抒发了作者对打树花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及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____

16、阅读文章,按要求作答。

长大,意味着……

“一天又又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小的时候,我常哼着这首歌,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有一天,我考进了梦寐以求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后,带着份期盼,我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地,“长大”也在繁重的学业中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之间有一段很长的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天天了。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父母又会怎样责备我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敬地。老太太不但没有丝毫责怪我的意思,还很信任我。她告诉我她的生活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并且决定帮地做一些我能做到的事。

我并不是敷衍她,因为这是我心里决定了的事。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我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数落。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恶劣,而且桌上还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边吃边小心地看着父亲。父亲很和气,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暴风骤雨”,但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并嘱咐我不能只是表面应付,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现在,我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1】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是( )

我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否定。

D.表示强调。

【2】“长大”在短文中的意思是( )

A.考上中学。

B.脸上长青春痘。

C.送老太太回家。

D.承担责任。

【3】“我等待着父亲的‘暴风骤雨’”中“暴风骤雨”的意思是 ( )

A.风狂雨又大。

B.父亲会狠命地打“我”。

C.父亲会好好地表扬“我”。

D.父亲会不停地数落“我”。

【4】“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父母又会怎样责备我呢……”文中这句话属于( )

A.心理描写

B.语言描写

C.外貌描写

D.动作描写

【5】“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这句话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

A.对比反衬作用。

B.说明天气不好。

C.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

D.环境描写衬托事件。

【6】“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联系上下文理解,“我”感到“惭愧”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思考后面的问题,将答案写在相应位置。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①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②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以中国临近的西北太平洋为例,每年有30多个台风,它们在向西部靠近或登录后,给中国、日本等沿海地区带来的降雨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

③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附近地区烈日常照,气候炎热。如果没有台风隔三差五地来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④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大气中含有78%的游离氧,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但经过闪电时的高温加工,空气分子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使得大气中的这些不活泼的氯与其他物质化合,经雨水降至地面,最后变成了作物能够直接吸收氯肥。

⑥假如没有雷电、人类就将失去绝好的矿物“探测仪"。雷电有一种特性,喜欢打击容易导电的物体。而含有金属矿藏或石油的地方,导电性能比一般岩层好。据此,科学家们指出:经常遭到雷击的地方,通常暗示这一地区的地下蕴藏着金属矿藏或石油资源。20世纪以来,苏联科学家就曾多次成功地利用雷电找到新的矿源。

【1】下列表述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台风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淡水资源。

B.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

C.空气中的外高氮可以被地面的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D.雷电有一种特性,喜欢打击容易导电的物体。

【2】第②自然段中所“______”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A.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B.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C.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D.列数字 打比方 下定义

【3】下列语句填入第⑤自然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闪电能给空气分子加热,我们不能失去它。

B.假如没有闪电,植物将失去一位高明的“营养师”。

C.假如没有闪电,大气中的这些不活泼的氯就不能成为植物的营养肥料。

D.大气中的这些不活泼的氯要成为植物的营养肥料,必须有闪电。

【4】请认真阅读短文,概括出文中闪电和雷电给人们带来的益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然段中的“以上”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我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吗?它了十七年,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十七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它本来的生命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1】文章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用“______ ”标出来,并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尝试分析第3自然段中加点字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

【1】小宝贝 。突出了法布尔  

【2】没用的玩意儿引号的作用的是   ,或表示  

【3】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是因为象征了

 

【4】文中划线词语表现了法布尔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形容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完成句子。

(1)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明对老师说:“是我不对,请老师批评我。”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银白色的飞机在蔚蓝的天空中平稳的飞行。(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听了这段报告,使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句子训练场(按要求完成句子)。

(1)在一个刮着风又纷纷扬扬下着大雪的日子里,已经显得苍老的父亲睡觉的时候,在自己的被窝里发现了热水壶。(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壶伴着父子走过冬天。(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放错了热水壶。

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万芳园。(25分)

题目:秋天的  

提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丹桂飘香的季节,是金色的季节。请你以秋天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努力突出所写景物的特点。不少于400个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