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阳冈打虎——武松——武艺高强

B.葬花——林黛玉——多愁善感

C.大闹天宫——孙悟空——神通广大

D.空城计——曹操——料事如神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许诺  面面相觑 攻无不刻 美中不足 B.滋味 呼啸而过  狂风怒号  心安理得

C.嘲笑  地履其黄 不可估量 兴亡盛哀 D.珍贵 决口不提  索然无味 别出心裁

3、我知道意义最为相近的一组词语是(  )(2分)

A.柔软  温柔

B.珍贵  珍重

C.保持  维持

D.警觉  警告

E.清秀  清楚

F.锐利  敏捷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填序号)

①负________   ②同心____

③无价____)(____ ④完璧____)(____

1.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____

2.蔺相如与廉颇____保卫赵国。

5、细心地比一比,再组词。

( )       ( )       ( )       ( )

( )       ( )       ( )       ( )

6、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从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__________ __________有味 _____不聊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多端 __________

我们现在虽然生活在__________的太平盛世,人们__________,但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7、老师组织了“班级成语大会”,我们一起来闯关吧!

(1)第一关:根据俗语写出相对应的成语。

前怕狼后怕虎—(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2)第二关:根据例子特点,写成语。

例:

举世闻名               足智多谋                         ______________

臭名远扬               ______________               得意忘形

(3)第三关:根据语境填成语。

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这样的成语来形容战争年代人们凄惨苦难的生活;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这样的成语来形容现在和平美好的生活。

8、读拼音,写词语。

(1)草地上有许多hú dié( )在飞,许多mà zha( )在跳,真热闹啊!

(2)周瑜dù jì( )诸葛亮比他有才能,总是想办法害诸葛亮。

(3)每天早上我都跑步duàn liàn( )身体。

(4)在国外待了那么多年,我依然非常juàn liàn( )祖国。

(5)爷爷看着自己的小孙子,露出了cí xiáng( )的笑容。

(6)生活是一位ruì zhì ( )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rùn wù wú shēnɡ( )地为我们zhǐ diǎn mí jīn( ),给我们人生的qǐ dí( )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芳草地。

忆读书(节选)

①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上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1】从画“ ”的句子中的“唯一的消遣”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内容写出对下面书籍的评价。

   《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                 《封神榜》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__                 《荡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主要告诉我们看书时要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否赞成作者下面这种读书方法,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说理由。

我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________(赞成   不赞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书如吃饭 (节选)(10分)

雷抒雁

可对我,读书确如吃饭。吃饭,一日三餐,不能简略;读书,是和吃饭一样,不可忘记、不可马虎、不可一日荒过。

我的居室,书之外,少有长物。桌上、几上、厨上、厕上、床上,随处都有书。入睡之前,睡醒之后,都是读书的好时间。有时,偶尔失眠,便又开灯看书,直至倦极入睡。如厕,则有一些简短已成独立单元的书,摆在那里,一次读完一个单元。

读书可以增智、明理、添趣。常常为一件事、一通理,眼睛一亮,茅塞顿开,心里豁然开朗,独自傻了一般,抚掌不已。过去总听人说,读书有不用之用,看似闲书,却养神养气,延年增寿,如今信然。

我说读书如吃饭,其实是一要养成读书习惯;二要有阅读的饥渴感。当代人,较为注重功用,急功而近利;据说,现在又是快餐时代,一切都讲究实际。用读图、看电视、上网代替阅读。一本书,十多万字,数十万字,字字过目,行行过脑,太累!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没有阅读迫切感的人,实在难以坐下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世界的客观存在。但书籍可以让我们与古人交谈,可以让我们与后人共语。当一部好的图书在你面前打开时,就是为你连接起通往世界的桥梁,为你打开通向古今的时间隧道。或者说,就像郁闷的日子,在你眼前打开一扇窗户,摆上一盆怒放的花朵。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高雅!但我易一字:不可居无书。真正不厌弃你的朋友,是图书;真正使你变得高雅和有用的朋友是优秀的图书。

(1)给加点的字音并解释。(2分)

顿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抚掌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短文的第2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读书如吃饭”的真正目的是要告诉人们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书籍有什么作用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说“读书如吃饭”,你认为读书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课外阅读。

所谓谜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下过定义:谜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出谜者总是故布疑阵,猜谜者则寻找蛛丝马迹,双方称得上是智力的博弈。灯谜虽说是小制,其中却蕴藏着大智慧。

灯谜因其趣味性强,深受人们欢迎。《清嘉录》中曾描绘过猜谜盛况:“城中有谜之处,远近辐辏,连肩挨背,夜夜汗漫。”北宋王安石便是一位灯谜高手,据说字谜“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便是他的大作。冰心老人直到晚年还津津有味地说起儿时猜过的一则字谜,谜底是繁体字“随”。上有一半,下有一半,中空一半,出去一半,还有一半。她说“随”字很难写,猜了这个字谜,立刻就记住了。1940年,广西桂林开了一家川菜馆,开张那天,店家悬挂一字谜,谜面是个“文”字,猜《红楼梦》中一人名,猜中者奖川菜一桌,谜底原来是“晴雯”,晴天无雨,雯字去雨即成“文”字。此谜的作者就是端木蕻良先生。

灯谜的结构通常分三个部分:谜面、谜目,即猜什么,和谜底。灯谜是文义谜,和一般民间谜语不同,有着严格的制作要求,谜面不能出现闲字,更不能出现重文。比如,春雨绵绵妻独宿?猜一字,谜面首先提示一个春字,雨绵绵,自然无日,妻独宿,自然无夫,去掉日,夫,春字剩下了一。谜面的每一个字都在谜底得到了落实,称得上丝丝入扣,难怪被视为灯谜的经典作品又如以,悬崖收缰为谜面猜一国家名,谜底是:危地马拉。为什么不用悬崖勒马呢,因为谜底已有一个马字,谜面再出现马,便违背了灯谜的规则。

正如诗要讲究诗味一样,谜也要讲究谜味,猜谜的快乐有时并不在一猜就中,而是在反复寻思之后而不可得,一旦揭晓之后豁然开朗。

【1】解释下面词语

(1)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短文起一个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介绍了灯谜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你对画线句子中“谜味”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猜灯谜(字谜)。

A.十五天__________________ B.综合门市__________________

12、 读一读,填一填,并解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唏:__________   焜:__________   川:__________   徒:__________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鹦鹉头上有一撮毛,像一顶绿色的帽子,更像那美丽的凤头;脖子是黄澄澄的芒果色,好像一位时尚的大小姐系着一块黄色的纱巾;蓝色的翅膀,就像两小块蓝锦缎似的;胸部像白里透红的大桃子;锐利的爪子显得它不再是高雅的小姐,忽然间变成一名真正的男子汉;扁平的尾巴,好像一把大大的扇子正在不停地上下扇动着。这只鹦鹉全身色彩斑斓,百看不厌!我想可以和凤凰相提并论了。

【1】短文描写了鹦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是按从__________、先__________的顺序来介绍鹦鹉的。

【3】文中画“ ”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外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①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红军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了。

②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③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他把饲养员喊了来,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

④“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六头。”老饲养员回答道。

⑤“好,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

⑥“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⑦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出的大黑骡子,脸色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⑧老饲养员流着眼泪对彭德怀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⑨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⑩六头牲口集中到了一起。老饲养员拍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又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彭德怀背过脸去。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手提机枪的方副官长把六头牲口向远处牵了牵,枪口对准了它们,大家都闭上了眼睛。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1】下面表述文章开头背景介绍作用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使文章内容更生动形象

B.反衬红军战士的顽强

C.突出过草地的艰难困苦

D.为杀大黑骡子做铺垫

【2】联系上下文,第③段中“燃眉之急”具体是指(   

A.杀大黑骡子

B.大黑骡子吃不上料

C.战士们急需吃肉

D.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

【3】文中对彭德怀的描写,不包括(   )描写

A.动作

B.神态

C.语言

D.心理

【4】有人认为彭德怀并不爱他的大黑骡子,你同意吗?请结合短文说说你的理由,至少提及文本中两个相关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

【5】“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彭德怀怎样的内心活动?请试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夏夜

夏夜很静谧,只有月光经过树梢到大地的脚步声。轻轻地,像一个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羞涩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她的心跳和呼吸。

槐树、院落、柴垛、田野构成的村庄,此刻如同一个蹲在墙角的老人,沉默着。或许是在回忆人生路上曾经的风风雨雨,像一条无形的路似的,最终会把他带到什么地方。

隐隐地,从谁家的院子里传来了狗吠,“汪汪”两声,仿佛一个粗鲁的莽汉突然插进来一句话,让你感到意外和惊奇,但又能让你真切地感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声音存在。

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父亲就是在这个时候才能显出他内心深处慈祥的一面,宽大手掌在我的头上摸来摸去,给我讲着小故事。而母亲,她就坐在黄昏时早就铺开在院子里的一块凉席上,借着月色,一针一线地纳着布鞋。偶尔她也会哼唱起儿歌。我从来不知道,母亲的声音竟然是如此的美!多年之后,母亲唱起儿歌,仍在冥冥中感动着我,温暖着我,也让我在这样一个声音鱼龙混杂的年代里,能够分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

长大一些,我就不是如此地听话了。总是在暮色四合月光如水的时候出门,因为有很多伙伴在外面等着我。我们一起跑到村边的柴垛里边,玩起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游戏,比如跑电、斗鸡、捉迷藏……

再后来,我们对于夏夜的星空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和敬畏,星空给我的,不只是辽阔、干净,更多的则是一种心灵的开阔。康德说:“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最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我相信这句话,因为每当我一个人注视着星空的时候,我心中总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1】请从文章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喧闹——( )             斯文——( )             严厉——( )

【2】作者围绕“夏夜”写了哪些内容?请在正确的选项后打“√”。

(1)月光的轻盈、羞涩。(       

(2)村庄的宁静、祥和。(       

(3)父母的普通、善良。(       

(4)游戏的有趣、尽兴。(       

【3】文中画“ ”的句子属于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这样的描写更加突出了_____________

【4】文章第四自然段中“也让我在这样一个声音鱼龙混杂的年代里,能够分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一句中“我”认为的“真正的音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写当“我”注视星空时,“心中总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相信石头也会开花

许多很简单的问题,她都不明白,有的学生背地里叫她傻瓜,让本来就自卑的她听了更难过了。

一次,赵老师在课堂上领着同学们做造句比赛,看谁造的句子精彩。同学们兴趣盎然,一个个不甘落后地晃动着聪明的小脑袋,造出了许多优美的句子,赵老师兴奋地不住点头赞许着

忽然,老师微笑的目光停在了一直沉默的方言的脸上,于是热情地鼓励道:“下面请方言同学给大家用相信造一个句子,好吗?”

方言站起来,吭吭哧哧了好半天,终于小声地说出一个句子:“我相信石头会开花。她的话音还没落地,同学们便立刻笑成一团。这时,赵老师将一根手指竖到嘴边,示意大家安静。然后,他走到方言跟前,亲切地抚摩着她的脑袋,大声宣布:“方言造的句子最好。同学们马上不服气地跟赵老师争论起来,他们七嘴八舌地辩解,不管什么花,都只能开在泥里、水里、树上等等,只有方言那样的傻瓜,才相信石头会开花。

可是,我也相信石头会开花。老师慈爱的目光里透着坚定。

老师,您也相信?”同学们困惑地望着他们一向敬佩的老师。

是的,事实会让你们相信方言说得没错。赵老师走到黑板前,用红色粉笔认真地写下了方言的造句。

一个月后,赵老师把一块满是窟窿眼儿的石头拿进了课堂,同学们全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原来,那石头上面竟真的开着一朵同学们熟悉的小花,鲜艳得跟窗台花盆中的一模一样。

此后,尽管方言的学习成绩依旧不好,但再没有谁说她傻了,她跟同学们愉快地度过天真烂漫的小学时光。后来,方言成了一位很有名气的童话作家,写了许多漂亮的童话故事,感动过千千万万的读者。

是的,相信石头会开花,就是相信奇迹会诞生。慧心的赵老师深深懂得——在幼小的心灵上,贴上一枚枚诸如自信、向上这样的红色标签,照亮的必然是一个个精彩的人生……

1.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不甘落后:

吭吭哧哧: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困惑~(   )   敬佩~(   )

反义词:自卑→(   ) 坚定→(   )

3.读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4.谈谈你对短文中赵老师的印象。

 

17、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父爱无边

  一个南方女孩曾对我讲过这么一件事。

  女孩每天早晨上班时,都要去父亲的住处,并且坐下来陪父亲喝一杯茶。女孩的父亲每天都要做上早点等着女儿,因为他不想让女儿不吃早餐就去上班。

  在一个下雨的早晨,外面刮着冷风,女孩因为前一天晚上闹钟忘了定时而睡过了头,因此来不及看望父亲。于是女孩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并做了解释。

  “你真的不来吗?”话筒里传来了父亲关切的声音,话音里包含着一种明显的失望。女孩便向父亲保证:“爸爸,我明天一定去看您,真的。”

  说完,女孩便骑上车上班了。车刚出家门拐弯处,绕到房后时,女被发现冰冷的雨中站着自己孤零零的父亲,手里提着一个装着早点的方便袋,如一座爱的丰碑耸立在那里。原来女孩的父亲为了让女孩能够吃上早点,他一接完电话便赶了过来。更令人感动的是,女孩的父亲怕女孩还要坐下陪自己喝茶而耽误上班,他便一直默默地守候在女儿的屋后,丝毫没有上楼打搅女儿的意思……

  女孩讲述到这儿,她的眼睛明显地湿润了,并且一闪一闪地晶莹着一种称做爱的亮光。我们常说:“爸爸爱我们,我们也爱爸爸。”其实,爸爸对我们的爱是大海,而我们对爸爸的爱至多也只能算得上是条透明的小溪,与大海的浩瀚相比,根本微不足道。难怪我经常听人们这么说:父爱无边。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声音   (   )父亲 (   )雨中   (   )守候

2.每天早上上班时,女儿都要陪父亲 ,父亲为女儿 。从这看出

 

3.女孩的父亲为何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等女孩?

4.为什么说爸爸对我们的爱像大海,而我们的爱至多也只算小溪,微不足道?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不识字的教师

①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延续求学的方法。

②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壮硕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③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有一天,我的额头被大车顶杆撞个大包,中午时,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

④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手言和了。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都站在地狱的边缘,快退后一步。”

⑤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分享,才好吃吧。”从此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⑥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软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人们能在夜深人静时,把白天说的话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软而甜蜜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⑦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所以他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他。”

⑧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但我却永远也忘不了这个不识字的老师。

1从文中找出下列两个词语的同义词。

温柔——________   粗壮——________

2文中“把白天说的话再咀嚼一遍”中的“咀嚼”应理解为(   )

A.回味、反思 B.吞咽动作

3通读全文,本文记叙了“不识字的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不识字这几件事。

4通读全文,“我”对路瑟的情感变化,经历了__________、欣赏和________三个阶段。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路瑟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读全文,为什么路瑟“不识字”而“我”却要称他为“老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神奇的“鱼医”

在浩瀚的海洋世界里,鱼类也有自己的医生,这里所说的“鱼医”不是我们人类,而是鱼类。

“鱼医”体态小巧,行动轻盈,它给鱼治病,不是通过用药,而是用它那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肉。实际上,“鱼医”是把病鱼身上的寄生虫和坏死组织当作了美味佳肴。

说来颇为有趣,病鱼与“鱼医”的关系相当融洽,凡是前来接受治疗的病鱼,就诊时,必须头朝下、尾巴朝上,笔直地悬浮在水中。如果是喉咙生病,那么病鱼就得乖乖地张大嘴巴,让“鱼医”钻进嘴里去,吃掉其坏死的组织。也许有人会问,病鱼会不会把“鱼医”吃掉?据海洋学家考察,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即使遇上敌害,病鱼也不会匆匆将“鱼医”吞掉,而是立即将“鱼医”带到安全的地方,然后才将其吐出来。总之,病鱼绝不会让“鱼医”受到伤害。由此可见,“鱼医”在鱼类中是不可或缺的,只要有“鱼医”在,病鱼就能得到及时救治,患病致死的现象就大大减少。

“鱼医”的诊所总是门庭若市,病鱼过多时,甚至会出现排队候诊的现象。一旦遇到这种情况,“鱼医”会勃然大怒,撒手不干,躲到清静的地方去。而此时,病鱼也常常一拥而上地把它拦住,无可奈何,“鱼医”又不得不继续治病工作。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怀疑其真实性。这并不奇怪,海洋学家也颇感疑惑。为了证实病鱼是否真的由“鱼医”治好,他们在“鱼医”经常活动的水域将“鱼医”捉走,结果前往求医的病鱼大大减少。更令人惊讶的是,“鱼医”失踪10天后,该水域的很多鱼都染上了疾病,一些鱼的鳞、鳃和鳍上开始出现脓肿。这是因为鱼类无时无刻不受到微生物、细菌和寄生虫的侵蚀,随时都可能患病。加上鱼类间并不那么文明,争斗的事情常有发生,受伤在所难免。如果没有“鱼医”,伤病就得不到及时救治。

在鱼类中约有50种鱼是“鱼医”,它们夜以继日地从事“救死扶伤”的医疗工作。“医疗站”通常设在珊瑚礁、岩石旁、海草茂盛等水流不急的水域或沉船残骸边。

“鱼医”治病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研究人员曾连续6小时在水中观察“鱼医”治病,经统计,一条“鱼医”6小时内竟医治了300多条病鱼。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救死扶伤: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在鱼类中约有50种鱼是‘鱼医’”中的“约”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

(2)鱼类每时每刻都在受微生物、细菌和寄生虫的侵蚀,随时都可能患病。( )

【3】模拟记者招待会,补全下面的对话。

(1)记者:神奇的“医”,请问你是如何给病鱼治病的?

鱼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者:你们的“医疗站”通常设在哪些地方?

鱼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

再照样子用这种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但在五指中,大拇指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1)这段话运用了先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先总写大拇指___________的特点,再_____________

(2)仿照上面语段的写法,根据提示写一写。

在班干部中,______的工作最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

 

(2)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3)鲸难道不是比象更大的动物吗?

 

(4)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

 

(5)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改为反问句)

 

(2)我们按照告示牌的要求去做。(改为双重否定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按要求写作文。

我们阅读名著时认识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武艺高强的武松、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回想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把这件事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她)的内心世界。

要求:题目自拟;叙述清楚,条理清晰;内容具体、完整;富有真情实感;语句通顺、连贯;标点符号使用恰当;不得抄袭、套作;字迹工整、规范;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等相关信息;字数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