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的句子中,对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但使龙城飞将在(只要。)
B.不教胡马度燕山(令,使。)
C.尝与诸小儿游(品尝。)
D.取之,信然(的确如此。)
2、习主席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而这条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是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的。
下面能形容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意义的成语是( )。
A. 互通有无 B. 挥臂一呼 C. 水土不服 D. 令出如山
3、下面是语文活动小组发现的错别字,错别字改正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秦民安(泰)
B.与国无僵(疆)
C.兵慌马乱(荒)
D.乌云秘布(蜜)
4、看拼音写词语。
fàng shào________ fēn fù________ zhà yóu________
ài mù________ lǎn duò________ xié tiáo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不教胡马度阴山。
2.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
3.冀中的地道战是我国_________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冀”是_____省的简称。地道的作用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_。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想出了许多妙法,粉碎了敌人的破坏。如:_________可以防备敌人的“火攻”,_____________可以粉碎敌人的“毒气攻”,________________可以对付敌人的“水攻”。
6、根据句意填空。
(1)由俭入奢易,________________。——司马光
(2)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_____。《渔歌子》
(3)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4)诗为心声:张继在避乱之旅中触景生情:________________,江枫渔火对愁眠;陆游在弥留之际沉痛留言: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___。
7、诵读经典,填空补充。
(1)________________,戒奢以俭。——魏征。
(2)《蝉》一诗中,表明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3)七夕今宵看碧霄,_______。这首诗中蕴含着一个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名字叫《_____》。你还听过哪些民间故事?请列举:______。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_______。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这句话出自《_____》。
8、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是对松鼠____的描写,抓住 “_____、_____、_____”三个字来表现松鼠遇到危险时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突出松鼠_____的特点。
9、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田螺姑娘
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孤儿,是好心的邻居们收养了他,才使他长大成人。①因此,后来无论谁家遇到了困难,他都会热心地帮助。
②他每天早出晚归地辛苦耕种,但是忙了地里的活儿,顾不上屋里的活儿,经常吃凉饭、剩菜。有一天,小伙子干完活儿回家,看见路边有一只大的田螺,出于好奇,他就将这只田螺带回家,把它养在水缸里。
第二天,小伙子照旧到地里去干活儿,可是当他回到家,准备做饭时却发现,热腾腾的饭菜已经在桌上摆好了。小伙子以为这是好心的邻居们帮他做的。接连几天,小伙子干完活儿回到家,都能吃到香喷喷的饭菜。于是,小伙子向邻居们道谢,可是邻居们都说不是他们做的。小伙子很纳闷儿,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
这天早晨,小伙子又扛起锄头下地干活儿了,他没有等到傍晚,就早早地回来躲在篱笆外面看屋里的动静。只见一位美丽的姑娘从水缸里出来,忙着生火、做饭,不一会儿,屋里就飘出了饭菜的香味。
小伙子飞快地推门进屋,直奔水缸,看见那只大田螺只剩下一个空壳静静地躺在水缸里。小伙子走向正在做饭的姑娘,问道:( )姑娘( )你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要帮助我呢( )姑娘见小伙子突然闯进来,不知如何是好,她想回到水缸里,又被小伙子挡住了去路,只得说出实情。
原来,姑娘是天上银河里的白水素女,因为玉皇大帝知道小伙子从小没有父母,很同情他,还因为小伙子乐于帮助别人,就派她扮作田螺来帮助小伙子。
可是今天小伙子突然闯进来,田螺姑娘就不能在人间呆下去了。小伙子再三挽留也没用。田螺姑娘临走时把田螺壳留给小伙子,并告诉小伙子用它盛粮食,粮食就会越来越多。
后来
【1】给画“ ”的句子加上标点。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水落石出______ 纳闷______
【3】读文中画曲线的句子①,我们知道这个小伙子很_______;读文中画曲线的句子②,我们了解到这个小伙子很________。
【4】这个民间故事里很神奇的情节有( )。(多项选择)
A.田螺能够变成人。
B.用田螺壳来装粮食,粮食就会越来越多。
C.田螺姑娘会从水缸里出来,会生火、做饭。
D.小伙子每天辛苦耕种。
【5】读了这个民间故事,你是否觉得意犹未尽呢?请你来续写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短文是一个民间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
10、阅读短文,作答。
牵手
①女儿很小的时候,带她出门,总是伸一根食指让她紧紧牵住。那时的女儿多小啊,脑袋刚刚齐到我的大腿,走路深一脚浅一脚趔趔超趄,小小的胖手攥住我的食指,不要命地抓着,那真是甩也甩不脱,割也割不掉。不知道那只小手哪来那么大的劲,我的一根食指对她来说还是庞然大物呢。
②稍大的时候领她上街,牵手已经不够了,牵手之后还要用她的胳膊勾住我的小臂,结结实实的,一步不落,仿佛生怕稍不留意我就会从她的身旁逃之夭夭。我觉得小臂被她勾拉得像要脱臼;甩动不灵也妨碍走路。我会冷不防地用劲,从她胳膊里怀抱里抽出自己的手。她“嗷”地一声扑上来,仍然是不屈不挠地抓住,而且比刚才更加用劲。后来我就怕带她上街,或者喝令她去牵爸爸的手。她牵爸爸的手也是一样全心全意,她爸爸让她牵着也会一脸陶醉和幸福。
③女儿现在已经十三四岁了。十三四岁的女儿人高马大,我们俩并排走路,我不穿高跟鞋比她矮一个头尖。人高马大的女儿出门依旧牵着我的手,但不是攥住我一根食指了,是把我的食指中指无名小指捏成一排,而后囊括进她的掌心。我说不行,你太大了,你看街上有没有这么大的女孩子还牵妈妈手的?她“嗯”一声说,我想牵。我试图甩脱她,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但她固执地不让我的手滑开。她的手劲多大啊!我的指骨在她掌心里酥麻酥麻,只要她再加一把劲我就会叫唤出声。可我内心也喜欢这种指骨酥麻的感觉。
④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会分开。我嘴里说着:不要,不要。我心里默念着:牵吧,牵吧。我的孩子!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女儿把她的手交到我手里,她就把她的一切都交给我了:在她满十八岁之前,她无忧无虑,因为忧虑有妈妈担着,荆棘由妈妈去砍,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谁让我是妈妈呢?她的手不交给妈妈还能够交给谁呢?妈妈生来就是要牵着孩子走路的。
⑤可是妈妈老了之后,你还能这样紧紧牵住妈妈的手吗,我的孩子?跟现在你把一切交给妈妈一样,那时候妈妈也该把一切都交给你了。从前你交给妈妈的是花朵儿一样的身体,诗一般梦一样的年华;以后妈妈却要回赠你一段枯萎皱缩的躯干,一个琐碎不堪的灵魂。到那时候,你会牵我的这只手吗,我的孩子,我的女儿?
【1】联系上文理解④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
【2】用短语或者关键词概括写出文中的三处场景。选一处场景描写,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场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
__________号场景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
【3】读⑤自然段,两个问句意思相似,想想作者这样表达的效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4】用思维导图梳理全篇文章内容。
(1)用词语、短语概括自然段内容,填到思维导图上。
(2)文章④自然段坚定地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⑤自然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果作者是你的妈妈,你会怎么回答她,为什么?并从文中找理由。
(3)根据思维导图的梳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11、阅读。
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
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尾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拖着浪花越来越远……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冰冷的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全身的力气挥动着瘦小的双臂,努力把头伸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
船越来越远,船身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弃吧,他对自己说。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便下令返航。这时,有人规劝:“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鱼吃了……”
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又有人说:“为一个黑奴孩子,值得吗?”船长大喝一声:“住嘴!”
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
当孩子苏醒过来之后,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孩子回答:“我知道你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的?”
“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黑人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相信你会给予拯救更是一种幸福。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烟波浩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犹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要读出的语气。
(1)船长大喝一声:“住嘴!”(______)
(2)“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______)
【3】试着写出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局。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5自然段中写其他人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5】“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船长这一席话的意思不表示( )
A.是孩子对船长的信任让船长感到耻辱的。
B.实际上并不是船长救的这个孩子。
C.如果当时船长毫不犹豫地去拯救小男孩,他就不会感到耻辱。
【6】文中最具有震撼力的一个动词是“跪”,其中包括黑人孩子的跪和老船长的跪,请分析它们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品味短文。
字如其人
我的字写得不是很好,每当看到字写得好的人,我都会肃然起敬,特别是看到一些书法家的手笔,我的心中就不禁赞叹起来。可是羡慕归羡慕,我的字并不因此写得好起来。爸爸妈妈常常为我的字担忧,我也常常下定决心要努力练好字,但都半途而废。再回想起自己的字,哎……
字写得不好,有很多原因,比如,没好好练字,还有不注意写的笔画顺序、姿势等等。可造成这样的局面,最重要的因素是我有写好字的梦想,却没有始终坚持练字的恒心。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大概读二年级,有一次妈妈把我带到书法班去学习书法。因为我写的字很大,所以练字本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我的大字。虽然我自己认为写得还可以,但是却没得到书法老师的好评。一时间觉得非常失望的我便下定决心要练好字,非得让书法老师夸一夸不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每天老师都夸,回到了家,家人也夸,每天沉浸在欢乐中。但我在书法班毕业之后就没再练字,自以为字写得很好的我再也不想去练字了,慢慢我的字也越写越大,越写越变得不太好了,甚至退步到了以前的水平。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字写得好,人就漂亮吗?我原来对这句话不甚理解。但在长大的过程中,确实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每当别人说起我的字,我都会暗暗低下头,反思着以前的过错。渐渐的我知道了这句话的一点含义。写字好虽然不代表人的外表长得漂亮不漂亮,但可以证明你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地去练了。写字不好,证明你没有认真去苦练,证明你做人不努力。一个人他可以抬起头来做人,而一个人不管他长得多么好看,如果字写得一团糟,那每当人们谈到“字”时,他总是会很自卑,很没有信心。在爸爸的字里,其实我也常常看到了他工作自信的理由。
看来,多说不如行动,去书店再买本字帖,练字吧!
(1)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肃然起敬:_____
半途而废:_____
(2)“哎……”这里的省略号,结合语境你读出了什么?
_____
(3)文中对练字没有细致描写,结合你的实际,具体写一写怎么把字写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辨字组词。
姿 _____
浸 _____
帖 _____
咨 _____
侵 _____
贴 _____
(5)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浸:①泡在液体里 ②液体渗入或渗出③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a.每天沉浸在欢乐中。 _____
糟:①做酒剩下的渣子②腐烂,腐朽③用酒或槽腌制食物④指事情或情况坏了
b.如果字写得一团糟,那每当人们谈到“字”时,他总是会很自卑,很没有信心。 _____
(6)结合短文,你如何理解“字如其人”的?
_____
(7)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你对汉字了解多少?分享二点。著名的书法家你知道谁?
_____
13、阅读。
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了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①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晴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②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③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侵略者掠走。④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_____。介绍了莫高窟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①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说明方法;②是______句,作用是_________。③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莫高窟壁画的__________。④表达了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_________之情。
【3】这篇短文想要表达的主旨是( )
A.对莫高窟中大量文物的丢失感到惋惜。
B.对外国侵略者的不满。
C.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希望人们到莫高窟去旅游,感受艺术之美。
14、课内阅读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1)用“~~”画出一个排比句。
(2)把画“——”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列举了哪些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一罐水
100多年前,法国军队侵占了西班牙,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一个干旱地区,西班牙人在井里下了毒,不让法国侵略军喝水。有一小队法国侵略军在上尉维龙带领下,到处找水喝。他们走了很多路,发现小山坡上有一座房子。
他们冲上山坡,骂骂咧咧地推门进屋,屋里有位西班牙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冷冷地盯着他们。士兵们问她要水喝。她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维龙上尉命令:“搜!”士兵们在屋里翻开了。突然,里屋发出一阵欢呼声:“搜到啦!”声音刚过,只见两个士兵合捧着一只大罐子,从里屋走出来。
士兵们一拥而上,争夺水罐。维龙命令他们放下。他走过去,看了看满罐的清水,觉得喉咙口像火烧似的,恨不得捧起来就喝。可是维龙没有喝。他先倒了一小杯,递给那位西班牙妇女说:“请你先喝!”这位妇女接过水杯,看了看怀里的孩子,然后把杯里的水全部喝光了。维龙又倒了半杯水递给小女孩:“你也喝一点。”孩子母亲缓缓地接过杯子,亲了一下女儿,用西班牙语低声说:“孩子,为了妈妈,你喝吧!”女儿也像母亲那样,双手捧起杯子,喝干了半杯水。
维龙见母女俩都喝了水,放心了。他倒了满满一杯,一仰脖子,一饮而尽。然后他又让每个士兵都喝了几大口清凉的水。一罐都喝完了,法国侵略兵坐下歇息,不料一个接一个倒在地上死了。西班牙妇女和她怀里的孩子也死了。原来,这位西班牙妇女早在水罐里放了毒药。母女俩为了祖国,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炎热——(__________) 干旱——(__________) 缓缓——(__________)
【2】威龙没有马上喝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对小女孩说,为了妈妈,你喝吧!”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妈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位妇女和小女孩为什么把水喝了?表现了她们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种子的力量
夏衍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所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
【甲】这又是一个故事。
【乙】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来,都没有这种力气。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它以温度与湿度,使它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丙】那么,你看见过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的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往地面上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的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丁】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作“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这种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嗤笑。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纷纭:_____
(2)嗤笑:_____
【2】“这也许特殊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这句话应该放在文中的( )处。
A.甲
B.乙
C.丙
D.丁
【3】短文为了说明观点,引用了两个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_____
第二个故事:_____
【4】种子的力有什么特点?请抓住文中加点的“钻”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
【5】大自然带给我们美好,带给我们启示,带给我们力量。读了《种子的力》这篇文章,你觉得成长中的我们,面对生活,应该具有怎样的力量?
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很久以前、在学生时代念过的诗,似乎自然而然地就被勾了出来。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1】短文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怎么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
【3】“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16年推出的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请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以下问题。
①你觉得中央电视台推出这档节目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
②请写出两句带“花”的诗句。
______________
③请写一句赞美老师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①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②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③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1】读“_____”句,说说这句话在课文中属于_______句,前半句写出太阳______的特点,承接上文;后半句告诉我们__________,引出下文。
【2】读画“ ”的部分完成练习。
第①句从正面写,有了太阳就有了______;第②句从反面写,没有太阳就没____;第③句总结____________。层次清晰,令人信服。
19、国民阅读大调查
材料一:
第十五次全国成年人阅读率统计图。
材料二:
第十五次全国未成人综合阅读率统计图。
材料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
【1】根据材料一可知,2017年成年人阅读率最高的是( )
A.图书 B.报纸 C.期刊 D.数字化阅读
【2】根据材料三可知,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最多的人群是( )
A.10~29周岁 B.30~39周岁 C.40~49周岁 D.50~59周岁
【3】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成年人2017年综合阅读率比2016年下降明显
B.未成年人综合阅读率连续两年明显高于成年人
C.2017年,未成年人不同人群的阅读率均比2016年略有提高
D.10~29周岁人群的数字化阅读率比其他人群的总和还高
【4】根据材料三可知,70周岁以上的人群,他们的数字化阅读率几乎为零,你认为主要有哪些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我承认父亲是对的。(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老师说:“我要感谢王冬冬同学,并欢迎大家帮我改正错误。”(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 这清白的梅花,不能玷污。(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朵朵冷艳,屡屡幽芳的梅花总使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地愈精神,愈秀气。(照样子,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万芳园。(25分)
要求:仔细观察右图,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