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举:A. 发起,发动 B. 全 C. 提出 D. 向上托或伸
(1)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 )
(2)1941年秋,日寇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攻。
( )
(3)老师举的这个例子生动、有趣。 ( )
(4)他是个上课爱举手的小学生。 ( )
2、下列不属于中国民间故事的一项是( )
A.《孟姜女哭长城》
B.《梁山伯与祝英台》
C.《水浒传》
3、[查字典]按音序排列下面的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绰 ②擅 ③馈 ④岂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③①④②
4、隔着门缝吹喇叭——________。请你再写一条有趣的谐音歇后语:________。
5、古诗知识填空。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千古名句。
②《题西林壁》是宋代大诗人________ 的一首哲理诗,“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借景说理,启迪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书写练习,默写古诗。
示儿
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登鹳雀楼
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①(____)光溢(____) ②呐喊(____)(____) ③云(____)日(____)
④囫(____)(____)枣 ⑤(____)(____)心裁 ⑥心(____)理(____)
⑦大(____)(____)手 ⑧牵(____)挂(____) ⑨如(____)如(____)
⑩呕(____)沥(____) ⑪(____)(____)不忘 ⑫(____)(____)联翩
1.写出与词语①意思相近的两个词语:____、___。
2.写出与词语⑪结构一样的两个词语:____、___。
3.词语⑫中“联翩”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8、补全下列成语。
若(_____)若现 山(_____)地裂 (_____)不及防 惊心动(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亲
①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②她是我的后母,我从来不喊她妈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③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不疼就好,没事就好!”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④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闺女嫁到了内蒙古。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闺女大了,早寻个人家好啊,好!”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是真的,我又叫一声“妈妈”,她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⑤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然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她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就是亲娘又怎么样?!
⑥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让“我”难忘的场景。
【2】文中母亲让“我”难忘的场景中,你最感动的细节是:_____________,你从这细节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好的结尾,能给文章增彩,请体会下面文章结尾的特点,将对应的选项填在括号中。
A.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B.饱含深情,意味深长 C.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1)《珍珠鸟》结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2)《慈母情深》结尾: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
(3)《母亲》结尾: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
【4】“母亲是世上永远写不完的书。”结合生活体验,回忆你的妈妈最打动你的一个场景,再用几句话描述那些温暖的细节。
场景概括:__________
细节描写: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做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如右图所示)
材料二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快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材料三 2016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相关的哪些内容?写出两条即可。
_______
【2】请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
材料二:________
材料三:________
【3】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还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请你从二十四节气中任选一个节气写一条俗语、农谚或古诗名句,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节气 | 俗语、农谚或古诗名句 |
________ | ________ |
11、课内阅读
慈母情深(节选)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龟裂_____ 缝纫机_____ 挣钱_____
【2】“母亲掏衣兜,掏出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句话是对母亲的________描写;“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是对母亲的_______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
【3】用“______”画出文中的一句排比句。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母亲为养家_______;“我”对母亲的___________。
【4】“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群文阅读
福建德化九仙山位于温暖的南方,山东济南位于寒冷的北方。在作家的笔下,两地的雪有什么不同呢?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
(一)《济南的冬天》(节选)
老舍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二)《雪》(节选)
德化九仙山,一直耳闻的是它的云海,还有南方难得一见的雾凇。总是计划,却总是错过。总觉得,老天爷一直在和我开玩笑,却不想,原来老天爷是想让我在最好的时间遇见它——好一座银装素裹的仙山。
①雪封的山,原像一个耐人思猜的谜语,被一层白色的神秘包裹着,它无言语,它无声息,它不显露一点儿底蕴,只静静地坐在那里,毫不理会我这个不知趣的访客。②但朝阳是有耐性的,它似乎比我更有耐性,它慢慢地在那里守候着,以它的温热,来向雪封的山丘做“煽动性”的说服。③不知什么时候,那神秘的山峦“内心”开始起了变化,它发出一阵轻微的碎语,我赶紧低下头,啊,多动人的画面啊,这山丘的无缝银衣,像是一个圣者的长袍,被无数虔诚者的手撕碎了(他们是每人要珍存起一块碎片来做纪念吧)。④同时,那发亮的银绸上面,更像蜿蜒着许多透明、活泼的小蛇,它们在欠伸着轻盈腰身,嬉笑着,婉娈地向着山坡而去,不多时,山巅褪去洁白的外衣,而山脚下是谁在唱歌呢?当然,是那一道由雪水汇成的清亮小溪。我忍不住捧了一掬,那淡蓝的如同自盐湖汲来的雪水,那微凉,一直沁透了我心脾,多可爱的雪啊,谁还记得它翩然而来时,那片轻巧的翅膀呢?
【1】(整体感知)读两篇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篇选文都是描写雪景的。
B.选文(一)主要描写的是雪后的山景和城外的远山雪景。
C.选文(二)主要描写的是德化九仙山刚刚下雪时的情景。
D.前者是小雪,后者是大雪,从“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和“雪封的山”可以看出来。
【2】(写作顺序)选文(一)是按照( ),有层次地来写秀美的山景的。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事情的发展顺序 D.没有特定顺序
【3】(句子赏析)下面对选文中句子的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后矮松的美丽模样,是静态描写。
B.“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被大雪覆盖的山坡的样子,是动态描写。
C.选文(二)中的句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山的动态变化,句④是静态描写。
D.选文(二)中的句②、句③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被太阳照射下的雪山的变化。
【4】(写法探究)选文(一)把雪后的小山比作一件美丽的“带水纹的花衣”,选文(二)把雪山比作“圣者的长袍”,描写景物时它们分别侧重于哪种描写方法呢?你喜欢哪一篇的描写方法?请简要说说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语文与生活。
止咳灵说明书
适用范围:本品适用于感冒、肺热或咽喉炎引起的咳嗽。
用法用量:温开水送服,成人一日三次,每次四片,儿童每次减半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本品不得空腹服用,服用前后一小时内不得食用酸冷食物。
李奶奶的孙子瑞瑞只有3岁,因感冒引起咳嗽,李奶奶准备给孙子喂药。请你根据说明书的内容判断下面李奶奶的做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李奶奶拿出了2片止咳灵,给孙子瑞瑞服用。____
【2】考虑到瑞瑞太小吞不下药片,李奶奶将止咳灵药片弄碎,碾成了药粉。_____
【3】因为担心止咳灵有苦味,李奶奶将药粉混进刚榨好的橙汁里,喂给瑞瑞喝。_____
14、课内阅读。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选文第1段话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浸”字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劲: A.趣味;B.力气;C.精神;D.神情、态度。
(1)他的手劲真大。( )
(2)下棋没劲,不如打游戏。( )
(3)瞧他那股骄傲劲儿。( )
(4)他把所有的劲都用在学习上了。( )
【4】“好香的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简单道理
1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可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2得到鱼的人就地用干柴点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即系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的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的海洋时,他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离开了人间。
3有另外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张泽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议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们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海边。从此,两个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4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悠长的启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恩赐——(_______) 意味悠长——(___________)
【2】结合短文,对词语理解有误的是( )
A. 硕大:高大,肥大。
B.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C. 恩赐:指帝王赏赐臣下。
【3】文中具体写“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的句子是( )
A. 第二自然段第1、2两句。
B. 第二自然段的第3-5句。
C. 第四自然段的第1句。
【4】“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这个简单的道理是( )
A. 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B.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
C. 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5】下面对短文理解正确的是( ) (多选)
A. 文中的长者是一个善良、博学,懂得许多哲学道理的人。
B. 短文叙述了不同的分别得到鱼竿和鱼之后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局。
C. 文中的“两个饥饿的人”懂得互相团结,互相帮助,最后共同努力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16、阅读。
童年读书(节选)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看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有一本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位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记得从一位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于是,躲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等我从草垛后头钻出来时,已是夕阳西下,身上被蚊虫咬出许多疙瘩。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有一次,他把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拱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肿得睁不开了。
⑤不久,我从一位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做饭,一盏小油灯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
⑥总之,在我的童年时代,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把周围十几个村子里的书都读完了。
【1】理解词语。
(1)忐忑不安:__________________
(2)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3)短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
(4)短文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童年时因为迷恋读书而遭遇的一些事情,请依次简洁概括。为读《封神演义》_________;为读《青春之歌》___________;为读《破晓记》__________;为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_____________。
【3】第③自然段中说“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第④自然段中划横线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短文内容,体会结尾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陶校长的演讲(节选)
第四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 )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 )讲究“公德”,( )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
【1】“陶校长”就是人民教育家__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说说“真人”是指什么?_______
【4】由“真人”这个词,我联想到了陶行知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组织了很多个课外兴趣小组,刚上三年级的小明也想参加一个兴趣小组,但是他只有周五下午有时间,根据下面的课外小组活动时间,你认为小明能参加哪上兴趣小组呢?
兴趣小组 | 活动时间 | 参加条件 |
围棋小组 | 周二、五下午 | 限有一定围棋基础者参加,且每周的再次活动都必须参加 |
游泳小组 | 周五下午 | 凡有兴趣者都可参加 |
足球小组 | 周一、三、五下午 | 报名后,无特殊情况,每周的三次活动都须参加 |
科技小组 | 周五下午 | 仅限四年级以上同学参加 |
【1】小明可以参加的是( )
A.围棋小组 B.游泳小组 C.足球小组 D.科技小组
19、(24分)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萎打猪草,娘起早贪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茏花。//
有一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蛛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①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回家路上,看看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还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等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面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②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的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的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不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
③娘从灶间抬起头,笑着,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的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①第5自然段中的“你看——”使用的破折号表示( )(2分)
A、声音延长 B、话题转变 C、解释说明
②第6自然段中的“我慌乱地点点头……”使用的省略号表示( )(2分)
A、说话断断续续 B、语意未尽 C、列举的省略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5分)
(3)文章三次写到了娘的“笑”,但其中的含义各不相同。请联系上下文理解“笑”的含义。
①处:“娘笑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处:“娘笑笑,没吭声”似乎在对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处:“娘笑着向二丫娘夸我”,笑中包含着________________(2分)
(4)为什么说“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呢?(2分)
(5)作者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曾经拟了以下三个题目,根据本文的中心,给这篇文章拟一个题目:______________(3分)
(6)读了这篇文章,你是否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在不易觉察的生活细节之中,你是否发现了珍贵的母爱?说说发生在你身上的母爱故事。(4分)
20、句型转换。)
1、少先队员怎么能怕困难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不能影响老师的工作。(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我对托德说,啊,那好极了,我向他道歉。 (改为直接引语)
2.小溪哗哗地流向远方。(用上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22、按要求写句子。
(1)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改成把字句:
(2)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改成反问句:
(3)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改成陈述句:
23、习作。
请以《在_________中寻找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角度自拟,立意自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