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词语中读音、字形和意思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眼(liǎn)             心旷神怡               众星月(围绕)

B.然(qiǎo)                金璧辉煌               无价宝(的)

C.偏(pì)                 不可估量                  一知半(解开)

D.妒(jí)                津津有味                  应接不(空闲)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向上抬,向上托   B、提出   C、推荐,推选 D、

(1)莫高窟是世闻名的艺术宝库。______

(2)上课时,同学们积极手回答问题。______

(3)大家选他做代表。______  

(4)请出一件事实,让大家听得明白。_____

:A、穷尽 B、气息终止 C、达到极点  D、没有出路

(1)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壁上。_______

(2)莫高窟游精妙伦的彩塑。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位置最恰当的是(   

几天后,树叶一片片分开了,近看像绽开的花朵。

①三月里,柳树抽出了新枝,长出了嫩叶儿。②刚冒出的嫩叶儿,一片片抱在一起,像是一个个绿色的花骨朵儿。③要是你在远处看,柳树就好像是一团淡绿色的雾。④几个星期后,柳树的枝叶就变成了深绿色的。

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______”字,形象地写出了______。从这句话中提炼出一句精练的话:______

5、巧辩“言语”。

________________语:简短的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语:随意乱说话。

6、回忆本册学习内容,根据要求填空。

(1)莫等闲,______,空悲切。(岳飞)

一粥一饭,______;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

(2)__________,西湖歌舞几时休?《题临安邸》

明月松间照,________。《山居秋暝》

(3)__________,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

向来枉费推移力,________。《观书有感》

__________,非是藉秋风。《蝉》

(4)或许有人会感到______,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白鹭》

7、补充句子或按要求填写。

1.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2.     ,万事功到自然成。

3.悠悠天宇旷,  

4.我本来看好我们国家的男子篮球队的,可自从开赛以来,球队一直是 (填写歇后语),令我失望透了。

5.写一副对联:  

 

8、辨析形近字并组词。

( )          ( )          ( )

( )          ( )          ( )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加油站

许世友禁不住哭出声来:娘,做儿的不孝,让您在家受苦。我读过私塾,懂得孝敬父母,但是……”许世友难过得低下了头。孩子,娘不怪你,娘虽然不识字,可娘懂得,大丈夫尽忠不能尽孝,娘愿意让你去尽忠。尽孝只为我一个人,尽忠是为咱普天下的穷人哪!等打跑了敌人,还怕没有好日子过?

 

1. 给下面的多竒字组词。.

禁  jīn(   ) 难nán( )

jìn () nàn ( )

2. 娘,做儿的不孝,让您在家受苦。我读过私塾,懂得孝敬父母,但是……”这一句话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3. 等打跑了敌人,还怕没有好日子过吗?

改为陈述句:

4. 从文中母亲说的话中,你觉得许世友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0、课内阅读。

太阳(节选)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1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文章以传说引入,好处是(  

A.激发读者的兴趣。 B.说明太阳离地球不是很远。 C.丰富读者的知识。

11、阅读百宝箱。

《少年王冕》(片段)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 标出。

ɡōnɡ  ɡònɡ ɡōnɡ ɡònɡ   ɡōnɡ  ɡònɡ)他读书

热( mēn  mèn 得慌( mēn  mèn   mēn  mèn )闷不乐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耽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贴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为什么让王冕放弃读书,去给人家放牛?请用   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4王冕是不喜爱学习,嫌学堂闷得慌才去放牛的吗?他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觉得王冕哪些地方值得你敬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惩治孙猴

孙猴被众天兵押去斩妖台,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莫想伤及其身。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以雷削钉打,不能损伤一毫。众神启奏玉帝:“万岁,这泼猴不知从何处学得这护身之法,臣等用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一毫不能伤损,却如之何?”玉帝闻言道:“这厮这等,这等……如何处治?”太上老君即奏道:“那猴偷吃了蟠桃,偷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锻成一块,所以浑做金刚之躯,急不能伤。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锻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玉帝闻言,即教六丁六甲将他解下,付与老君。

老君回宫,将孙猴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锻炼。整整七七四十九日。

1孙猴被惩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神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办法,都不能损伤孙猴,只得把他送入________中锻炼。一共炼了________天。

3孙猴急不能伤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游记》中的人物性格鲜明,你喜欢哪一个人物?请写出喜欢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开心阅读。

读书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的诗人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他对自己说:“我非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我非读索福客俪的作品不可,我非读伊里奥特博士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使我能够成为有教育的人。”我敢说那个人永远不能成为有教育的人。他有一天晚上会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毕好像由一个噩梦中醒转来,除了可以说他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黄氏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讲到谈吐的风味,那完全要看一个人读书的方法如何。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袁中郎曰:“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

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他的生活就在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B.读书的乐趣与读书为了“改进心智”的目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是矛盾的。

C.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所以读报纸不是读书。

D.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向学生推荐,父母也不绝对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

E.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会留下美好的滋味。

(2)关于读书的目的,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

B.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

C.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知识,他便会在行为举止中把这种知识表现出来。

D.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

(3)关于读书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说,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A立即俯下身子,以无比沉着镇静在等待着朝A猛扑过来的那头可怕的大鲨鱼:待它扑上来时,A敏捷地一闪,骏过了鲨鱼的攻击,与此同时,A已将匕首刺中鲨鱼的腹部。但这只不过是人鲨大战的开端,恶战还在后头。

可以说,那只巨鲨简直像在怒吼鲜血!从他那被刺中的地方喷涌而出,染红了周围的海水,海水都变得浑浊不清了。我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

1本文选自______(国家)___(作者)的《_____》(书名)。

2其中A________

3后来________(人名)救了A

4这件事发生在___________(海域)。

15、孩子的梦

这条河绕着这座城市缓缓流过。(河水很脏,水面漂着泡沫、果壳、废纸、塑料袋。)沿河是公园,种了花,栽了树,但没有蝴蝶的影子,也没有鸟儿的歌声。只有许多人来玩,然后随便丢下一些垃圾,部分被清洁工人扫走,部分就掉进了河里。

现在有个孩子挽着裤管蹲在岸边发绿的浅水里,孩子认真地说他在捉鱼。河里没有鱼,河里早就没有鱼了。但孩子不信,他从电视上、从童话书中、从妈妈的故事里知道河里是有鱼的,而且还有青蛙,还有螃蟹呢。孩子专心地捉鱼。

爸爸气冲冲地走过来,把孩子从水里拽了上来:这水多脏,有许多细菌!你想肚子疼吗?你想打针吃药吗?但孩子不依,他坚持要捉鱼。爸爸在孩子的小屁股上拍了一下,孩子的一声哭起来。妈妈赶紧过来,抱起孩子,乖,走吧,我们去商店买鱼,买漂亮的金鱼呢。孩子依然抽抽噎噎,皱着眉头。他不要金鱼,他要在河里捉鱼,还有青蛙,还有螃蟹。可是河里没有鱼啊,河里早就没有鱼了!孩子不哭了,黑黑的大眼睛望着河面,他对妈妈的话感到怀疑:电视上的河里有那么多鱼,童话书的河里有那么多鱼,妈妈讲的故事里也有那么多鱼,为什么现在这条河里就没有鱼呢?妈妈轻轻地摇摇头,爸爸忧郁地望着远方,没有人回答孩子的问题。那明天呢,妈妈?明天河里就长出鱼了,是吗?明天我来捉鱼!”“明天河里当然就长出鱼来啦,乖孩子。妈妈叹了一口气。

天色渐渐暗下来,孩子走了,公园里的人大半也走了,剩下废纸、果壳、塑料袋刺眼地丢在河边。

河里明天会长出鱼吗?孩子说明天要来捉鱼的。河水缓缓地流着,河面漂着那些垃圾和泡沫……

1.“明天河里就长出鱼了,是吗?对句中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画“——”的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与选文第一段括号中的内容照应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并指出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孩子的梦是什么呢?为了帮孩子圆梦,你打算怎样帮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云台天瀑

①云台山,以山称奇,以水叫绝,因峰冠雄,由峡显幽。春季冰雪消融山花烂漫夏日树木葱茏飞瀑流泉秋到层林尽染红叶似火冬来银装素裹冰清玉洁

②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焦作云台山,领略了那壮丽秀美、独占一方、云雾缭绕的奇景。

③顺着人工建造的、陡陡的石阶,我们一步步地向上爬,走了三公里多,云台天瀑终于呈现在我们眼前。放眼望去,巍峨的群山中间有一条白色锦缎挂在远处,底下还漂浮着一层白雾。我的耳边传来了阵阵的水声,如海啸,如雷鸣,像千军万马滚滚而来。不用说,那如雷的响声是云台天瀑发出的。

④我们走得更快了,那如雷的水声越来越大,终于,我们来到了天瀑下。举目观望,雪白色的瀑布,好像千万缕柔软的银纱,飘动在山崖上。从飞瀑中喷溅出来的小水珠细如尘烟,弥漫于空气之中,成了蒙蒙水雾,给山间林木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那水注入池中,激起的水雾,又像婚纱那样朦朦胧胧,宛如海市蜃楼一般,真是一幅奇妙而神奇的自然景观。瀑布脚下是一潭绿幽幽的池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荡漾,仿佛无数碎银在水面上回荡。池里的水草,被水拥着,摇着,悠闲地扭动着那纤细的腰肢。

⑤云台天瀑并不宽,细细的,却给人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仰望瀑布,但见它上吻蓝天,下蹈石坪,宛若银河飞落,犹如玉柱擎天。我靠着栏杆,驻足观赏。一会儿,脸上就被瀑布溅出的水花喷得湿润润的。

⑥听导游说,这个瀑布落差314米,号称华夏第一高瀑。它从上方飞流直下,并在人耳边留下那种如梦幻般的声音。旁边那奇形怪状的石头、翠绿色的植物,与这激起层层白浪的瀑布融为一体,造就了一方人间仙境。

⑦我站在瀑布脚下,久久不愿离开。我被云台天瀑那与众不同的景观深深地陶醉了。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成语。

A、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_______________

B、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①自然段中的方框里加上合适的标点。

3   画出第③自然段中描写瀑布声音的句子。

4摘抄第④自然段中描写瀑布、水珠、水雾形态美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⑤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本题共13分。

低头与昂首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一支高昂的曲子,它的开端常常是低调的。这在音乐节上叫做“软起首”,一开始就把调门定得老高,后面的旋律就无法进行,再美的歌也唱不出来。要想把一颗钉子钉进木板,先要把它的头削尖。低头,既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即使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低头是我们做人的“软起首”,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一颗钉子,后面越来越小,也同样钉不牢木板。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人生的悖论呢?

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用“——”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逆来顺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悖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段中加点词语“低头”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第段中加点词语“低头”的含义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分)

4短文列举富兰克林的事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列举年轻人应聘的事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但生活中也有人赞赏忍气吞声、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认为正是当初他的肯“低头”,才让他日后有机会成为三军统帅。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信息传递的变化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晚上,在边关的城墙上,几个手持刀枪弓箭的士兵正在巡逻。

突然一个士兵指着前方的山头惊叫一声:“烽火!”大家定睛一看,前方山上果然燃起一堆堆熊熊大火。“火速报警!”士兵们急促地赶到高高的烽火台上,点燃了一大堆柴草。片刻间,只见身后一座座烽火台上一堆又一堆的火光冲天而起,在向远处的将军报告敌兵入侵的情况。

很多很多年过去了,一条大道旁的驿站前,一匹奔跑得筋疲力尽的马浑身汗湿,一个差役气喘吁吁地从马背上滚落在地,手里举着一封文书递给另一位骑马待发的差役:“河南闹了旱灾、蝗灾,800里加急向京城报告!”那人接过文书,一扬鞭子,快马已消失在一片黄尘里。

到了19世纪,在英国有了专门传递信件的邮政部门。要把家里的事告诉远方的亲朋好友,你只要写封信,贴上“黑便士”——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邮票,邮差就可以把信送到指定的地点。不过那时的交通很不方便,寄信花费的时间太长。等到1835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点线交错搭配的电码,不论是公务还是私事,人们可以发电报,即使相隔遥远,消息也能很快就传到。但是,收发报机不是家家都能有的,而且掌握这门技术也很不容易。要发电报,你得去电信局。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话从有线的发展到无线的。即使到了遥远的异国他乡,也能够利用手机和家里通话报平安,通讯变得十分方便。

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上网学到很多知识,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加工、利用各种信息,可以收发E-mail(电子邮件),一瞬间就可以把各种信息传递到世界各地。

从古到今,信息传递都很重要,传递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不断地发明创造,推进了信息传递的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将词语补充完整。

(  )(  )  (  )(  ) 气喘(  )(  )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急促—(   )  方便—(   )   伟大—(   )

3信息传递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的演变,分别是通过     、驿站、            、计算机来向人们传递信息的。

4如果你要告诉远方的亲戚朋友一些事,你会采取哪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呢?

 

 

 

 

19、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1】语段以(    )为例,按(    )、(    )、(    )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地道的结构。

【2】说出下面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填在括号内:

1)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 _______

2)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_______

【3】这段文字先讲什么?后讲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里介绍的“洞”的特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段中画“ ”的句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照样子,写出语句的主要意思。

例: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

5G网络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其数据传输速度可达每秒10GB,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10倍以上。举例来说,一部1G的电影可在4秒之内下载完成。

______________

21、句子创作沙龙(按要求完成句子)。

1.我刻苦读书。(改为双重否定句)

2.我怎能不感动呢?(改为陈述句)

3.我津津有味地读着书店里的书。(缩句)

 

22、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使其意思不变。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多可爱的小姑娘啊!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小练笔

   有人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通讯技术那么先进,哪里还用学习写信这种落后的方法,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用50-100字之间简短的一段话谈谈你对此现象的看法和理由。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