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四个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是( )。
A.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B.没有人不说松鼠是一种漂亮、可爱的小动物。
C.鲸的外形像鱼,不能不说它欺骗了不少人,其实它是哺乳动物。
D.对李潇的为人,没有一个同学不了解的。
2、看见小明帮助盲人爷爷过马路,我们会想到的句子是( )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B.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C.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D.多行不义,必自毙。
3、火眼金睛,选出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3分)
A、岂料(qǐ ) 诱饵( ěr ) 粘贴(zhān ) 束缚( fú)
B、自吹自擂( lèi ) 暗忖(cǔn) 捣毁(dǎo) 痊愈(quán)
C、屁股(pì) 拽住(zhuài) 绑架(bǎng) 气息奄奄(yǎn)
4、按要求写词语。
(1)看着这些长势良好的树木,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
(2)补充八字成语。
十年树木,__________________
一叶障目,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提示写词语。
①与“专心致志”意思相近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辛勤地忙碌着,写三个赞美老师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用画“ ”的词语造句。
手( )脚( ) 风平( )( ) 半( )半( )
神( )妙( ) 养( )( )优 肃然( )(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头艺术,一般有固定的____和_____的段落,这是为了在讲述中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听众的_______。
《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完整):相依为命→相识结合→(_________)→老牛永别→(_______)→(_______)→携子追赶→(________)→(_________)。七夕是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______________。相传在这一晚,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_____________节。我还知道______朝的诗人_______写过这样的诗句:________,牵牛织女渡河桥。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
(2)我还知道的民间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____________,那铁色的长喙,那____________,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_______,减之一分则嫌______,素之一忽则嫌______,黛之一忽则嫌黑。
(2)《落花生》一文围绕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_________、_______四件事。
(3)《将相和》一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概括出了这个,就能加快阅读的速度。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一日难再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括号里注明运用的修辞方法。
1.高梁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________)
2.寒风吹到脸上,就像刀割一样疼。(________)
3.当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我们要说:“谢谢!”当妨碍了别人的时候,我们要说:“对不起!”当别人向自己道歉的时候,我们应该回答:“没关系。”(________)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_____)
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________)
9、阅读
荷叶青青
夏天,玄武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荷叶忽然叫我生出了许多感想。祖母淡淡的笑容渐渐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老家的院子不大,却年年要种一缸荷花。祖母特别(爱好 喜爱)荷花,对荷花下的功夫更让人吃惊。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隔年的种藕早已选好,祖母自己一支支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到了小荷叶快要冒尖的时候,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靠近,说是人呼出的热气,会让叶子枯萎。小荷叶终于长出来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不屑一顾。祖母看着荷叶,却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夏天到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长杆儿荷叶亭亭地舒展开来。这时天大热了,大门成天开着,就有人探头欣赏我家独特的风景。祖母常常在门口乘凉,看到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沏上茶水,请人边喝边欣赏。
一天,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祖母又发出邀请,可女人摇摇手,说出一(番 翻)话来。祖母这才注意到孩子生了一头疮,她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带 代)那个小女孩忍受痛苦。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一声剪下最大的一支荷叶。原来女人就是来讨荷叶的,中医给小孩开的药里,要用新鲜的荷叶。
荷叶是夏日里清凉的东西。祖母以往每年也都要分送几支给左邻右舍泡茶喝。这一年,老邻居们是喝不上荷叶茶了。每隔几日,就要给那个孩子剪一支荷叶,荷花缸里的荷叶也就越来越少。不过,小孩子的疮倒是确实一天天好起来。
家里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今年别想看荷花了。祖母却念念有词:“真是一物降(xiáng jiàng)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如今看到这一池荷叶,就像看到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送给许多人吧。
【1】在括号内选择合适的拼音或字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不屑一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念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
【4】文中具体叙述了祖母种好荷花的过程,请你按原文回答,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祖母家的荷叶有什么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荷叶派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祖母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觉得祖母的言行前后矛盾么?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奇妙的书
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时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售。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选文提到了多种书籍,文中最能体它们共同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
【2】“缩微图书”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第④⑤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
任选一种方法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这句话中的“大约”能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运用合适的说明方法介绍你的语文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题文)一掬慈容何处寻
1919年10月4日,毛泽东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韶山家里派人到长沙找毛泽东,给毛泽东送来一封紧急家书。毛泽东看了几行后,眼里立即涌出了泪花。家乡来送信的人,是毛泽东的一位堂兄。他告诉毛泽东,婶婶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气没进气了,所以,叔叔要我来长沙,要你和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你母亲了。
毛泽东一听,如五雷轰顶。两个月前,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
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100来里的崎岖山路,毛泽东他们走了一天一夜。即便如此,当毛泽东赶回韶山时,由于送信的堂哥走了一天多的路,前后就过去了三天,这时母亲已过世两天了,按照韶山的习惯,母亲早就入棺。
毛泽东紧跑急赶地走了一天一夜的路,但还是没有看上母亲的最后一面。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
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
母亲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在毛泽东眼前出现。这时的他完全沉浸在对母亲那伟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心肠的追思之中。稍顷,他用笔在一张白纸上,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第二天早晨,来祭奠的人们,看到了毛泽东那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
两副挽联,一幅贴在大门口: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另一副则挂在母亲的灵前: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第二天,母亲出殡。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四言长诗《祭母文》。
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全篇记述了母亲的养育深恩和盛德高风,字里行间凝结着母慈子孝的真诚情义,也深深地追忆了母亲平生对他的养育之恩,由衷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更表现出了毛泽东面对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的死亡的悲痛心情。
【1】(小题1)写出四个和“轰轰烈烈”格式相同的词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
【2】(小题2)为什么母亲已经过世两天了,毛泽东才感到家里?
【3】(小题3)找出体现标题“一掬慈容何处寻”的一幅挽联。
【4】(小题4)从这个两幅挽联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毛泽东的什么情怀?
【5】(小题5)找出描写毛泽东面对逝世的母亲悲痛万分的两处描写。
【6】(小题6)针对这个故事,谈谈自己的看法。
12、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慈母情深
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呆呆地将那些母亲扫视一遍,却没有发现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一个老头儿朝最里边的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乙文:母爱难忘
那一个冬天的下午,虽然没有飘雪,但却冷得入骨。看到这重重叠叠的山峦,我会不由想起母亲千万次的叮嘱:“努力读书,走出大山”。
到了村口,突然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背着背篓的老妇人,正在吃力地迈着沉重的步子,艰难的前行。我快步跟了上去,当老人缓缓回过头来,原来是我的母亲。我抢过背篓背在背上,觉得它好沉好重。母亲走在我前面,这时我才注意到母亲变了许多,头发更黄更白了。特别明显的是她的背驼了许多,我不知这是怪无情的岁月还是怪她那永远卸不下的背篓。
到了家里,母亲就忙着生火做饭,她一定知道我饿了,还把准备拿去卖来买盐巴的几个鸡蛋也煎来给我吃。吃饭时,母亲告诉我,父亲出门打工去了,这么冷的天还在为人家开石头打沙,准备找点钱,等翻年了买头牛来春耕。我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这香喷喷的油煎鸡蛋我怎么也咽不下去。母亲突然默默不语,我早已双眼模糊。
睡前母亲问我:“你明天一大早就要赶路回学校吧?睡早点哦!家里只有这两元钱了,你拿去坐拖拉机回学校吧!我把那只老母鸡用口袋装好了,你拿去城里卖了做生活费吧!”我接过母亲那把皱巴巴的零钱,有些哽咽的说:“妈!那只老母鸡还是不卖吧!那是咱家里唯一的一只鸡啊!留在家里生蛋吧!我回去艰苦点,只要有米就行了,菜可以不吃的啊!”,“这怎么行?我们再苦再累也不能让你受苦啊!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走出大山。我和你爹都希望你以后有出息,你一定不要辜负我们的期望哦!”我没有再说什么。
回到我的房间,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光,将那把角票又数了一遍,两元!一分不少!从这些钱里,清晰地闻到母亲劳作的汗味,我心里一阵酸楚,那夜,我怎么也无法入睡。
第二天天还未亮,母亲就起来为我做好了饭菜。吃过饭后,在母亲千叮万嘱中,我提着那只老母鸡,背起行囊踏上了出村的山路。来到村口,当我回头看时,母亲还呆呆地站在门口望着我,母亲那佝偻的身影,在蒙胧的晨雾中,是那么的瘦小和脆弱。我已深深地意识到,母亲老了!我真担心突然一场风雨会把母亲吹倒。当我再次回头上路时,突然发现我的背包好沉,好沉!
【1】阅读甲文,请你结合文段说说我拿到钱时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乙文,文末写道:“突然发现我的背包好沉,好沉!”,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后,请你作个对比,说说这两篇文章内容和情感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母 鸡
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毛来。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小雏鸡的鸡母亲。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一个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当它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东西,马上便放下,叫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很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叫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心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慈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生命中的一部分
刘心武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如厕。如厕时我总要读一点儿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然在看书。
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但最可惜的是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同在家一样,躺在床上后也要读书。我不能想象,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坦然入眠。那一晚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后,百无聊赖,浑身不自在。忽然,我眼光扫到了桌上的台历,啊,那不也可当作一本书读吗?于是,我兴奋地跳下床,抓过台历。那是一本有关中外历史知识的台历,真棒!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我没有感到空虚和寂寞,因为像往常一样读了书。
在旅行途中,在火车上,在飞机上,我自然更要读书。
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枕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时间,整天不读一页书呢?
自然,读书要力求读好书,读讲真理的书,传知识的书,陶冶性灵的书,赏心悦目的书。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选择经过几代读者考验,即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重点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出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觉得虚有其名,粗读可矣;有一些偶然遭逢的书,不妨翻翻,发现某本书是“瞎糊弄”“骗钱货”,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为可以悟出一些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爱书吧,从你识字开始,书应该是你不可离异的终身伴侣。
【1】作者希望我们不但要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而且要将书当作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画“___”的句子通过( )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
A.动作 B.心理 C.神态 D.外貌
【3】短文第3自然段讲述了“我”出差途中丟失图书,把台历当书读的一段经历。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是( )
A.突出书已经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B.说明即使是台历,也可以成为好的读物
C.表达自己为丢失了一本心爱的书而感到惋惜的感情
D.告诉读者没有书读的时候可以找台历之类的读物来读
【4】短文中画“﹏﹏﹏”的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表示( )
A.特殊称谓 B.讽刺否定 C.特殊含义 D.直接引用
【5】作者认为读书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中,作者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你赞同作者的做法吗?联系你自己的读书经历,说一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简单道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可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就地用干柴点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的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的海洋时,他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的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离开人间。
有另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议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们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海边。从此,两个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悠长的启示。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狼吞虎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味悠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用“ ”画出具体写“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的句子。
【3】你怎样评价文中的老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这个简单的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给人什么样的生命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 , 。有 的菩萨,有 的天王,还有 的力士。
(2)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 的,有 的,有 的,还有
的。
17、阅读短文,然后答题。
原来胡萝卜真的不是萝卜
萝卜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一种食材,不论是颜色鲜艳的红萝卜、清脆可口的白萝卜还是外青内红的“心里美”,它们都是萝卜家族的一员。很多人认为胡萝卜也是萝卜的一种,其实并不然。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胡萝卜是因为从国外传来,味道像萝卜,故命名为胡萝卜。那么胡萝卜和萝卜有哪些区别呢?
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说,生物有界、门、纲、目、科、属、种之分,萝卜和胡萝卜这两种植物都属于双子叶植物纲,但是萝卜是十字花目十字花科萝卜属,而胡萝卜则是伞形目伞形科胡萝卜属。
从两种植物的外形上来看,也有很多区别。胡萝卜的形状一般是直根圆锥形或者圆柱形,颜色一般为紫红色、橘红色或者黄色。而其他萝卜的外形则由于其种类不同有着很大的区别,萝卜主要有红萝卜、青萝卜、白萝卜和水萝卜等,颜色有红皮白肉、绿皮绿肉、绿皮红肉、白皮白肉等各种。
在营养价值上,两者也有很多不同。胡萝卜的营养十分丰富,经过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除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C、纤维素这些常见营养素外,胡萝卜中胡萝卜素含量非常丰富,其中β-胡萝卜素约80%,α-胡萝卜素约10%,此外,还有10%的其他胡萝卜素。萝卜水分多,能量较低,营养素主要有:维生素C、叶酸、硫胺素、维生素B6、核黄素、烟酸等多种维生素,其中又以维生素C和叶酸的含量最高。此外,还含有钙、磷、钾、钠、铁、锌、硒等多种矿物质元素。
就养生效果上来说,胡萝卜和萝卜也有不同的效果。胡萝卜有“小人参”之称,可见它的养生功效之高。在美国,胡萝卜被誉为“健康使者”;在日本,胡萝卜又被称为“蔬菜之王”。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胡萝卜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清热解毒、壮阳补肾、补肝明目等功效。萝卜的种类很多,每一种萝卜都有不同的优点,白萝卜的功效主要是补气、顺气;红萝卜可以补心、活血养血;青萝卜可以清热舒肝;水萝卜也有十分突出的利尿功能。
所以,从以上各个方面对比情况来看,胡萝卜的确和萝卜有着许多不同,在烹饪的时候也要选对食物进行搭配,才能更好地发挥食物的营养价值。
(作者:唐秋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这篇文章主要将________与________作比较进行介绍。
【2】胡萝卜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胡萝卜?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提到人们对于胡萝卜的赞誉有哪些?请一一写出来。这些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下面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萝卜主要有红萝卜、青萝卜、白萝卜和水萝卜等。(_____)
(2)胡萝卜中胡萝卜素含量非常丰富,其中β-胡萝卜素约80%,α-胡萝卜素约10%。(______)
18、阅读《那一串血的殷红》,完成后面习题。
想起小时候的事情。
那天,我病了,受凉,发高烧,半死样躺在被窝里,胡话不断,尽是被鬼死死捏住的可怕发音。
夜深了,医院又远,救儿要紧。母亲急忙摸黑跑到河边采来柴胡.麦冬.车前子,放进生姜和醋,熬了浓浓草药姜汤,让我喝了,捂了三床棉被,出了几身透汗,只觉得身体里面洪水滔滔,要把多余的东西冲走。
天亮时,我从汗津津的被窝里出来,看窗外天那么蓝,不像以前的天,是新造的天吗?于是欣喜极了,模仿梁上燕子数了一串“1234567”,跑到门外院子晾晒的青草上连打了三个滚,对着换了一身蓝衣衫的老天高喊:我好了,我好了。
母亲用老母鸡刚下的一个鸡蛋,做了一碗蛋汤,加了葱花,好香,我几口就吃了。
撂下碗,就叫了云娃.喜娃,去到河边奔跑.钻柳林.捉迷藏,看对岸柏林寺和尚在河边放生。
忽然,在一丛荆棘下面,我看见一些血迹,点点滴滴,断续洒到河边,在半截浸入河水的一块青石上也有血痕。
而荆棘丛下,被采折的柴胡和被挖掘的麦冬们,似乎向我提醒着什么。
我知道了,这是母亲昨夜为我采救命药的地方。
那双手,在这里,流了多少血,妈可能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流血了,只觉得手上有热流,有点粘乎,猜想可能是血,就到河边用水冲洗了。
她不能用这双染血的手,使受惊的夜晚再受惊。
我想当时的河水里,漂过一缕又一缕的血红,河的温度也微微有些升高了,那血红和微温持续了许久,然后散了。河,很快恢复了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的样子。
母亲也一样,很快恢复了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的样子。
家乡的那条小河,在一条着名的江的上游,那条河,那条江,在流过诗经的时候,就被上古的女儿们和母亲们,用采菊的手.采莲的手.采 的手和洗衣的手,一次次掬起.暖热,肯定也有许多泪水滴入水中。
才知道,也有血滴注入水中。流过万古千秋的江河里,藏了多少血的殷虹。
我无论走过哪条河.哪条江,无论到了哪个河湾,看见了殷红.淡红.或鲜红的花,或枫叶,我总是想起母亲,想起那浸血的手。
这些河边的花木,一直在收藏着什么,代替我们千年万载地忆想着。
【1】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第1段中“小时候的事情”具体指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两个“受惊”的具体含义。
她不能用这双染血的手,使受惊的夜晚再受惊。
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6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那一串血的殷红》做标题,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理解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
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1】画线的诗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因此写得生动、形象。第一行中的“联欢”一词跟第三行中的“________”一词相对应。
【2】诗中的“你们”是指________,“它们”是指________。
【3】读了这节小诗,我们仿佛听到了大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诗句中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它们心中的声音”指的是什么?请默写出相关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百花洲。
(1)请将下面句子变个说法,意思保持不变。
“这只老羚羊,一定有求于我们。”年长的科考队长对大家说。
(2)请将下面的句子改为被字句。
等科考队员把小羚羊放到地上时,随着小羚羊欢快的叫声,一只老羚羊从草坡背后跑了出来。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谁不知道这是风车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的精神之树。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道婆创造出了更先进的纺织工具。(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喂海鸥。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珍珠鸟在鸣叫。
(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冬不拉牺牲了。冬不拉活在哈萨克人心中。(加上关联词合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我看秦王没有诚意,就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快乐作文。
课文《开国大典》中,作者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请你也来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比如,班级联欢会,学校的一次活动,或者是电视里看到的运动会开幕式。写的时候要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题目自拟,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