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没有错别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 )
A.精巧 身段 示意 不计其数 里所当然
B.镇定 治疗 警觉 诗情画义 一知半解
C.书刊 走廊 荒唐 应接不暇 心旷神怡
D.好歹 殿堂 仇谢 相依为命 亭台楼阁
2、选出字的错误读音。
哺________(A.bǔ B.pǔ)乳 处________(A.chǔ B.chù)理
奇迹________(A.jī B.jì) 分裂________(A.liě B.liè)
3、去伪存真(用“﹨”画去括号中用得不当的字)
(1)他这么说,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密)。
(2)我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决 绝)我。
(3)这声音比蝉(名 鸣)要柔和些。
(4)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 在)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4、将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栩栩( )( ) ( )( )神怡 ( )( )落魄
兵( )马( ) 美中( )( ) ( )( )置信
(1)这场表演非常震撼,但也有些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
(2)清晨,我漫步于山间的小路上,绿意盎然,空气清新,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一比组词。
浙 蜿 蜒 臀
渐 碗 蜓 臂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题临安邸》中,诗人一语双关,讽刺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亥杂诗》中,表达诗人渴求天降人才、振兴国家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在《少年中国说(节选)》中感叹道:“美哉,我___________,与天不老!壮哉,我___________,与国无疆!”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
7、组词。
谎(______) 拘(______) 罕(______) 酿(______)
慌(______) 狗(______) 旱(______) 狼(______)
8、读拼音,写汉字。
池táng ( ) 天é( ) 胳bei ( )
rě( )怒 大ɡài ( ) qī( )骗
zhuó( )木鸟 chù( )角 ɡuì( )倒
9、阅读。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现实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下列对“阅历”的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B.经验和教训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
C.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它只是阅历的基础
D.对经历进行理性思考才能形成阅历
【2】作者围绕“阅历与读书”这个话题,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方面来阐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3】读第③段,说说作者认为应如何丰富阅历。
如何丰富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文中画“ ”的部分是什么意思?请你从文中找到相关理由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邓小平“吓倒”撒切尔
那是为了香港问题(举行 举办)的中英谈判。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判刚开始时盛气凌人,表示可以把香港的主权还给中国,但管理权还是英国的,她的意思,“如果离开英国的管理,香港就乱了”。
小平同志不慌不忙,但口气异常坚决,从开始就表达了“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的态度。就在撒切尔还在不停地说,甚至以“考虑非和平的方式保留香港”相(威胁 威逼)的时候,小平同志突然又讲了一句话,让撒切尔脸色都变了——
“中国人穷是穷了一点,但打仗是不怕死的!”
当时在场的不少人都听到了,撒切尔夫人愣了很长一段时间。退场的时候,神情还有点恍惚。所以才有了后来在人民大会堂台阶上跌了一跤的故事。
【1】用“√”标出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盛气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慌不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着撒切尔夫人的盛气凌人,邓小平同志是怎么回答的?请用“﹏﹏﹏﹏”划出。
【4】读完本文,你支持小平同志的做法吗,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两句邓小平同志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岀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士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看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一地球进入了严寒期。动物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护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2018年第3期,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知识储备,请你谈谈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加油站
春蚕
蝴蝶,素有“飞动的花”的称号,可见它的美丽;金鱼,素有“水中之花”的美名,也可见它的漂亮。可是我既不爱那美丽的蝴蝶,也不爱那漂亮的金鱼,却爱朴实无华的春蚕。
春蚕,既没有华丽的衣衫,也没有动人的名字,但它的精神却是高尚的。它要求的,仅仅是几片桑叶,却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吐出宝贵的丝,一直吐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家邻居养了些蚕。有一次,我目睹了蚕儿吐丝结茧的情景。它们蜕了四次皮之后,便开始了那不平凡的工作——吐丝。春蚕用吐出的又细又软的丝,把自己裹了一层又一层,结成椭圆形的茧后,它仍在里面吐呀,吐呀……直到最后。啊!春蚕,你就是这样结束了你短短的一生!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啊!
想到蚕儿不知疲倦地吐丝的景象,我不禁叹道:“春蚕,你为了造福人类,宁愿牺牲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啊!”爸爸深情地说: “是啊,人也应该这样,应该做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蚕儿死了,但春蚕吐丝的景象仍浮现在我的眼前。啊,春蚕,你永远活在我心里!
1. 解释词语。
朴实无华: 。
默默无闻: 。
2. “我”为什么“既不爱美丽的蝴蝶,也不爱那漂亮的金鱼,却爱朴实无华的春蚕”?
3.短文是怎样写蚕“朴实无华”的?
4. “我”既然爱蚕的“朴实无华”,为什么又说蚕吐丝是“不平凡”的工作?
13、课内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中,有_________的殿堂,也有__________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市的□买卖街□,也有象体着___________的出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_______________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园中( )有民族建筑,( )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_______________,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 )建筑宏伟,( )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在文段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补充完整,并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请在“□”内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3】选文最后一段的构段方式是( )。
A.分总 B.总一分 C.总—分—总
【4】用“__”画出选文中的过渡句,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段话从_________、_________方面写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的辉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拓展阅读。认真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苏七块
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A)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B)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也怪了。苏大夫有个特殊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方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根据提示,概括短文讲述的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
车夫求医无钱——( )——( )
【2】苏大夫“特殊的规矩”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画“ ”的句子(A)是对苏大夫的 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 ;句子(B)是对苏大夫的__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有几处通过描写周围人反应,间接表现人物特点的句子,请你用“ ”画出一处,并写出你的理解。
【5】短文的主人公“苏七块”和课文中“刷子李”一样,都是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中的人物,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概括出两个人物身上的“奇”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刷子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七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胜利(节选)
陈力娇
土拨鼠在站岗,有人要侵略他的家园。他的家在地下3米之处,有两个出口,里面有绵软的草絮供他们休息,但是这一切都无用了,已经有四五家土拨鼠的家被洗劫一空。
土拨鼠又名旱獭,他的皮毛很珍贵,能为人类换大钱,他的油能让马笼头和马缰绳坚固如钢铁。这些土拨鼠自己也知道,因此土拨鼠的妈妈让土拨鼠无论如何要守住自己的家园。
有个人30岁左右,对付土拨鼠,他既有经验又耐得住性子,他先把土拨鼠家的一个洞口堵住,然后守住另一个洞口,又不是只守不攻,他会把一挂人类庆贺节日用的鞭炮,拴在一只事先逮住的小土拨鼠的尾巴上,然后点燃爆竹,放开他。小土拨鼠受了惊吓,就会直奔洞里找妈妈,那么家里不管有多少土拨鼠,都会在呛眼的烟雾下窜出洞口,一个家族就这样毁灭了。
土拨鼠的妈妈身体很虚弱,刚为他生下3个小弟弟,因为奶水不太多,已经有两个小弟弟饿死了。妈妈听土拨鼠把这些说完,撑起身子对他说,“人类在自讨苦吃,没了我们,就无法保持生态的平衡。”
土拨鼠明白了妈妈的话,又去站岗了,但是这一次他有些心事重重,也就是在这一刻,他一下子长大了。
这一天清晨,阳光很柔和,四周青草葳蕤,一片祥和,是个让土拨鼠忘记灾难的美好时刻。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来了几个少年,他们采取灌水的方法,灌水当然不如放爆竹了。土拨鼠躲在岩石后面忍不住笑出了声。
忽然他看到一只瘦弱的小土拨鼠拱出了洞口,这让土拨鼠大吃一惊,他知道如果这只小土拨鼠也被在尾巴上拴上爆竹,那他的整个家族瞬间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土拨鼠按捺不住了,他必须在这一刻力挽狂澜。如果可能他想和人类谈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换得和平也在所不辞。
就在那几个少年往小土拨鼠的尾巴上拴长长一串红色爆竹时,土拨鼠箭一样窜了出去,他直奔那双绑爆竹的手,用他好看的两颗小门牙死死地将它咬住。少年松开了小土拨鼠,小土拨鼠连滚带爬回到洞中。
但是土拨鼠无疑被捉了,尾巴上也被拴上了爆竹。
土拨鼠没有反抗,他很驯服,爆竹像风筝的尾巴一样牢牢地固定在他的尾巴上,这时候土拨鼠抬头看了看天,他很希望这时的天空出现一只风筝,他好和它媲美一下,看谁飞得更高。
爆竹点燃了,一阵震耳的鸣响如同打雷。土拨鼠没有跑,更没有回洞,他镇定了自己,任那爆竹一点点接近自己的身体,然后奋力一跃,跳上了那些惊慌失措的人们高高的肩头……
(摘自《意林》2019年第22期)
【1】加点的“这一刻”在文中指( )。
A.土拨鼠辛辛苦苦地站岗
B.土拨鼠理解了妈妈的话
C.土拨鼠一下子长大了
D.人类开始捕捉土拨鼠时
【2】下列哪项不是人类捕捉土拨鼠的办法?( )
A.堵住洞口
B.燃放鞭炮
C.洞口灌水
D.只守不攻
【3】少年捕捉土拨鼠时,土拨鼠的情绪变化过程是( )
A.放松——激动——大吃一惊——平静——镇定
B.大吃一惊——激动——放松——平静——镇定
C.放松——大吃一惊——激动——平静——镇定
D.放松——大吃一惊——激动——镇定——平静
【4】对“撑起身子”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
A.土拨鼠妈妈身体虚弱
B.土拨鼠妈妈十分顽强
C.土拨鼠站岗十分劳累
D.土拨鼠妈妈担心生态
【5】画横线的句子属于______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 )
A.环境 丰富文章内容
B.动作 突出清晨祥和的气氛
C.环境 反衬危险到来
D.心理 深化文章主题
【6】文章结尾省略号可能省略了什么?请结合文本展开想象,续写两三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站岗的土拨鼠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实践
《祖父的园子》节选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1】作者写小昆虫,不仅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还对蜜蜂的 _______和_______进行了细致入微地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你的眼前明亮绚丽起来。
【2】选段的作者是_________,课文选自她的作品______________。
17、拓展实践
卞和献宝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山上得到一块玉璞,拿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叫玉匠来,玉匠看了说:“这是一块石头呀,哪里是玉石!”
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他,砍去了他的左脚。
厉王死后,武王继了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献给武王。
武王仍叫玉匠来,把玉璞辨认了一番。玉匠仍然说:“这是块石头,谁说是玉石?”
武王( )恼怒卞和欺骗他,( )把他的右脚也砍去了。
武王不久也死了,接他王位的是文王。卞和捧着那块玉璞,坐在山脚下哭泣,一连哭了三天三夜,把眼泪都流尽了。
文王听到这事,叫人去问他:“你是罪有应得!砍了脚的人也多得很,你为什么悲伤得哭个不停?”
卞和回答说:“我( )为了砍去的两只脚悲伤,( )因为有人把宝玉当作石头,把忠诚说成欺骗而痛心!”
文王于是叫玉匠剖开这块玉璞,发现这( )是一块罕见的宝玉,( )质地特别好。后来,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珍奇,加之来历不凡,它便成了世间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1】把下列三个关联词分别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不仅……而且…… 不是……而是…… 因为……所以……
【2】用“ ”画出文中描写卞和伤心的原因的句子。
【3】通读全文,你觉得卞和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好斗的蟋蟀
蟋蟀是一种好斗的昆虫。它的身子约20毫米长,是黑褐色的。头上长着一对长长的触角,触角比它的身子还长呢。它有三对翅,前面的一对又细又长,而且还长着许多小刺。公蟋蟀有两根又小又细的尾须,母蟋蟀却有三根尾须,中间那根最长,就像一个横写的“山”字。
斗蟋蟀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两只公蟋蟀一见面就气不打一处来,只见它们身子往后一坐,浑身抖动,向对方示威。然后就迅速扑向对方,咬得不可开交。只看到12条腿在地上蹬来蹬去,这时正是它们斗勇、斗智、斗体力的相持阶段。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只坚持不住,败下阵来,夺路而逃。胜者得意地叫了起来。
【1】短文第1自然段作者抓住了蟋蟀的哪几方面来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蟋蟀有两根又小又细的尾须,母蟋蟀却有三根尾须,中间那根最长,就像一个横写的‛山’字。”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理解。
“花招”
每逢考试,我总会想起四年级发生的一件事。
那是一年前的事了。一次,我数学考试只得了65分,心里十分矛盾,考得这么差,爸爸肯定会伤心的,我还是不把考卷给他看吧。可是。老师偏要我们把试卷给爸爸妈妈看后签名。我为了不让家长签名,就用钢笔草草地在试卷上写了爸爸的名字。
第二天,我提心吊胆地把试卷交上去,没想到老师一眼看出我使的“花招”,严肃地对我说:“回家请你爸爸重签。”我只好拿着试卷回去了。
回到家里,我把试卷交给了爸爸。爸爸看到我签着他的名字后大发雷霆,厉声说:“你知道这么做是什么行为吗?这是欺骗,你欺骗了家长,也欺骗你自己。”我十分害怕。我哭了。爸爸突然说:“把手伸出来。”爸爸举起大手就要打我。可是,那只大手半空中停了片刻,终于慢慢地垂了下来。爸爸的口气缓和了,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是诚实,不能因为有缺点就百般掩饰。”我听了,羞愧地点了点头。
从此以后,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教训,它使我懂得:_____________
【1】请简要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文中的词语梳理出“我”心情的变化。
十分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牢记教训
【3】读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的心理活动。爸爸在想:_____________。
【4】将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3分
(1)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改成陈述句)
(2)太阳光杀死了细菌。(改成被字句)
(3)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修改病句)
21、按要求写句子。
(1)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马上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要过问。(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病人对沃克医生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例句写出了景物的静态之美。请你仿照例句,写写“刚刚结束营业的游乐园”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读一读,想想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照样子写一写。
例: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写一写。
例: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不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
题目:给xx的一封信
提示:
给灾区小朋友、台湾小朋友、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写信。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要具体,有真情实感。注意把信的格式写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