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课外阅读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难忘的一课》中,最令作者田野难忘的是那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B.燧明国里有许多像猫头鹰一样的鸟,它们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闪现,这就是人类“钻木取火”的源头。
C.苏联作家比安基的《燕子窝》一文中写到“雌燕子把窝垒到顶了,雄燕子的右半边窝却始终没有堆完”,原来不是所有的燕子都是勤劳的,雄燕子就比较懒。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纳(nèi)凉 柔(róu)和 模(mú)糊
B.庭(tíng)院 仿佛(fó) 怀(hái)抱
C.船舱(cāng) 坠(zhuì)落 微(wēi)笑
3、“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句中的省略号表示( )
A.火为人类带来的好处有很多
B.声音的延长
C.所说的话引人深思
D.说话断断续续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剥(bō)削 窥伺(sì)
B.擦拭(shì) 渗(sèn)透
C.绮(qí)丽 欺侮(wǔ)
D.栖(xī)息 屏(bǐng)息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听了校长的讲话,同学们很受鼓舞。
B.我们要不断提高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
C.《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家法布尔写的。
D.我听到老师的指令马上立刻开始表演。
6、下列对带点词理解有误的一组是( )
A.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通晓,明白。)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地方)
C.家贫不常得油。 (贫穷)
D.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顽皮,淘气。)
7、认真听老师读两遍短文,完成各小题。
【1】小院的( )面是花圃。
A.东
B.南
C.西
D.北
【2】院子的东面种着( )
A.白杨
B.葡萄
C.黄瓜
D.月季
【3】秋天,小院里不时散发出醉人香味的是( )
A.玫瑰
B.月季
C.桔子
D.葡萄
【4】这段话是按( )顺序写的。
A.时间
B.方位
C.事情发展
D.先总后分
8、《田园诗情》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9、读古诗,完成练习。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 。
,碧海青天夜夜心。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_。
【3】本诗引用的典故是( )。
A.牛郎织女 B.后羿射日 C.嫦娥奔月
【4】从“应悔”一词,可以看出此时诗人的心情是( )的。
A.高兴 B.孤独寂寞 C.愤怒
10、非连续文本阅读
材料一:五彩的蝴蝶锦色粲然,如重月纹凤蝶,褐脉金斑蝶等,尤其是荧光翼凤蝶,其后翅在阳光下时而金黄,时而翠绿,有时还由紫变蓝。那是因为蝴蝶翅膀上有很多小坑,当阳光照射在蝴蝶翅膀上的时候,由于发生光的折射,人眼看到的蝴蝶是绿色的。
材料二:鱼肚子中有一种东西叫鱼鳔,里面装满了空气。鱼想潜到水底时,就将鱼鳔中的空气排出,浮力就立刻变小了,鱼可自由地沉下水面。
【1】【提出问题】请你根据上面两则材料提出一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试发明】你能根据材料中生物的特点发明什么?
(1)根据蝴蝶的翅膀折射光的原理,可以发明______。
(2)根据鱼的沉浮,可以发明______。
11、课内阅读。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平整)。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 平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坦 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用“√”在文中括号内选出合适的词语。
【2】这两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
【3】用原文内容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味着住宅有排水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住宅十分隐蔽,很安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住宅不仅能够居住,还有娱乐的功能。
【4】作者为什么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星
①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度过的。星光灿烂的山村夏夜真迷人,我们常常来到村头河边的草地上数星星。你看哟,满天星星都一眨眼一眨眼地瞅着大伙笑,我们满心欢喜夜夜陪伴自己的星星。
②当然,喜欢星星并不等于理解它,从星星得到启迪,还靠母亲说过的一席话。
③一个夏夜,我和小伙伴又在河沿上数星星玩。那时,正是麦苗拔节的时候,由于天旱,晒了一天的麦苗耷拉着脑袋。当时刚解放,我们各家都分得了土地,我们是多么盼望自家的庄稼长得壮啊!于是,我这个“孩子头”就请伙伴们在河提上扒了一个口子,把河水引进了我家麦田。
④可是,就在我埋头垒引水道的时候,随着“腾腾腾”的脚步声,我屁股上重重地挨了一巴掌。我回头一看,是母亲。我有点委屈地说:“妈,我是在给咱家的麦苗灌水哩!”母亲生气地说:“快把口子给我堵上!”望着我家田里的麦苗吸着水,好像在伸腰,我央求说:“妈,再灌一会儿吧!”“不行!”母亲说,“咱家的地在上游,河里的水不足,得让下游的人先浇!”大人的话就是命令,我们只好一声不响地把口子堵上,母亲这才笑眯眯地走了。
⑤一会儿,母亲提来一壶甜菜熬成的糖水,赏给我们每人一碗。山村的孩子,喝上一碗甜水就是最高的奖赏了。在我们喝甜水的时候,母亲轻言慢语地说:“遇事儿,不能先想着自己,你们这群孩子整夜整夜仰着脖子数星星,就不看人家星星——你照着我,我照着他,大家都亮晶晶,多美啊!人哪;也该这样。要是心眼里没有别人,难免会变成长尾巴的星星从天上掉下来!呶,你们看,那甜水里可藏着星星哩!”于是,我们好奇地看看碗里的水。真的!每人碗里的水面上都闪烁着几颗星星。
⑥母亲是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母亲是一位没进过学校门的农村妇女,她在穷山沟里生活了一辈子,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见过火车是啥模样。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懂“天文地理”的母亲,却在星星身上发现了哲理,并用来点亮了我幼小的心灵。
【1】文中第②自然段在全文中起( )作用。
A.总领全文
B.点明中心
C.承上启下
D.总结全文
【2】母亲怎样对待“我”把河水引进自家麦田这件事的,下列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母亲坚决让我们把口子堵上,是怕被别人发现。
B.母亲坚决让我们把口子堵上,让河里的水先浇到别人家的庄稼地里。
C.母亲让我们先放一会儿水,让自家的麦子喝个够,再把口子堵上。
【3】母亲用她的哲理点亮“我”幼小的心灵,这里的“哲理”最恰当的是( )
A.从小就应该像星星那样,让自己光彩照人。
B.要像星星那样,让自己站得高高的。
C.要像星星那样,心里处处为别人着想。
【4】一边读一边作批注是很好的阅读方法。读第⑥自然段,选择一个角度写写你的阅读批注。
我批注的角度是:________________
我的批注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
13、潜心阅读显功底。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唔唔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产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学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彬彬有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__________,第二次住在__________,第三次住在________。
【3】对这篇短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的表述最合适?请在括号里打“√”。
事不过三( ) 知错就改( ) 择邻而居( ) 知子莫如母( )
【4】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人们是不可能频繁搬家的。如果不搬家,我们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改变不利的环境呢?请想出一两条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评价一下文中的孟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母爱无言
听说过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
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到发车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行李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
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将这根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么走回几里地外的家的。
另一个故事则发生在一个犯人同母亲之间的。探监的日子,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经过乘坐驴车、汽车和火车的辗转,探望服刑的儿子,在探监人带来的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亲给儿子掏出用白布包着的葵花籽。葵花籽已经炒熟,老母亲全磕好了。没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
服刑的儿子接过这堆葵花籽肉,手开始抖。母亲亦无言语,撩起衣襟拭眼。她千里迢迢探望儿子,卖掉了鸡蛋和小猪崽,还要节省许多开支才凑足路费。来前,在白天的劳碌后,晚上在煤油灯下嗑葵花籽。嗑好的葵花籽肉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点点增多,自己没有舍得吃一粒。十多斤葵花籽嗑亮了许多夜晚。
服刑的儿了垂着头。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是奉养母亲的时候,他却不能。在所有探监人当中,他母亲衣着是最褴褛的。母亲一口一口嗑的葵花籽,包含千言万语。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他忏悔了。
一次,一位结婚不久的同龄朋友对我抱怨起母亲,说她没文化、思想不开通,说她什么也干不了还爱唠叨。于是,我就把这两个故事讲给他听。听毕,他泪眼朦胧,半晌无语。
【1】根据解释找出文中对应的词语。
(1)衣服破烂不堪。( )
(2)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
【2】本文讲了哪两个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来。
________
【3】儿子珍藏裤腰带实际上珍藏的是_____。
【4】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
【5】那位经常抱怨母亲的人听了这两个故事,为何“泪眼朦胧,半晌无语”?
_______
15、口语交际。
你的童年最爱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下列一段话。
王明是四一班的学习委员,他深受同学们的关爱。今天下午第二节课举行演讲班级比赛,他在热心的掌声中走上了讲台。经过激烈的比赛!王明获得了班级演讲冠军。
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病句,写出正确的句子。
科学家经过多次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____________________
18、修改下列病句。
(1)公园里盛开着红的、白的、黄的等五颜六色的各种红花。
__________________
(2)弟弟那欢快的声音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一定努力去掉学习中不好的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
(4)茂密的竹林清澈见底,景色秀丽宜人。
___________________
19、写作
校园在我们心目中是美丽的,让我们在校园中寻找自己最喜爱的一道风景线,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