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们班里,班长是老黄牛,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B.今天是什么好日子?你这个铁公鸡怎么会抢着付钱呢?
C.在班级群里,总有些只潜水不说话的人。
D.有些人喜欢夸夸其谈,其实肚子里是空空如也。
2、下列故事中,不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一项是( )
A.夸父逐日
B.后羿射日
C.破釜沉舟
D.哪吒闹海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后,垃圾的利用率明显提高了。
B.约定的时间过去半个小时了,小明还没到,王强断定他可能不来了。
C.《爬山虎的脚》的作者是叶圣陶写的。
D.昨天下午,我们在中央广场玩了一整天。
4、下列对句子主要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闪闪的星星在蓝蓝的天空中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A.星星在天空中。
B.星星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C.闪闪的星星眨眼睛。
D.星星眨着眼睛。
5、我会用“√”标出加横线字的正确读音。
霎时(shà sà)
颤动(zhàn chàn)
涨潮(zhǎng zhàng)
余波(bō bē)
恢复(fú fù)
屹立(yì qì)
6、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这个谜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比“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光阴”指时间,“金”指黄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说时间宝贵,不能浪费虚度。
B.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比喻时间过得飞快。
C. 爸爸的话已经具体到一个生命的经历,这让“我”感到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抽象的关于时光宝贵的说法更可怕。
D. “我”真正理解了爸爸的话,感受到时间流逝的可怕。
7、《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看见小豆豆,一直对她说的一句话是( )
A.老师理解你。
B.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C.请为这件事道歉。
D.你真正的性格并不坏。
8、看拼音写词语。
(1)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yǎn hù( )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yòu ér( )。
(2)我的bó zi( )不太舒服,有些jiāng yìng( ),恐怕是落枕了。
(3)西门豹去管理邺县,看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老大爷告诉他都是河神娶xí fu( )给闹的。之后,西门豹以新娘不漂亮为理由,惩治了恶首,让老百姓明白自己shòu piàn( )了。最后,西门豹兴修水利,让庄稼得到guàn gài( ),年年都有好收成。
9、阅读,完成练习。
小鸟
朱自清
清早颤巍巍的太阳光里,两个小鸟结着伴,不住地上下飞跳。
他俩不知商量些什么,只是叽叽呱呱地乱叫。
细碎的叫声,夹着些微笑;
笑里充满了自由,他们却丝毫不觉。
他们仿佛在说:“我们活着便该跳该叫。
生命给的欢乐,谁也不会从我们手里夺掉。”
【1】你从“细碎的叫声,夹着些微笑;笑里充满了自由,他们却丝毫不觉。”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通过对小鸟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忆儿时
林海音
我的生活兴趣很广泛,也很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记得小时候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然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饭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先是卖晚香玉的来了。用晚香玉串成美丽的大花篮,一根长竹竿上挂着五六只,妇女们喜欢买来挂在卧室里,晚上满室生香。再过一会儿,“换电灯泡儿的”又过来了。他背着一个匣子,里面是新新旧旧的电灯泡。拿家里断了丝的旧灯泡,贴几个钱,跟他换新的。我一直不明白,他拿了旧灯泡去做什么用。然后,我最盼望的“唱话匣子的”来了!他背着“话匣子”(后来改叫留声机,现在要叫电唱机了),提着大喇叭。我看见了,就飞跑进家,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母亲搅不过我,总会依了我。只要母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喊:“唱话匣子的!别走!别走!”
其实那个“唱话匣子的”,看见我跑进家去,当然就会在门口等着,不得到结果,他是不会走掉的。讲价钱的时候,门口围上一群邻居小朋友,他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讲好价钱进来,围着的人,就会挨挨蹭蹭地跟进来,北平的土话叫做“听蹭儿”,就是不花钱听戏的意思。
“唱话匣子的”,把那大喇叭装在话匣子上,然后摆上百代公司的唱片,把弦摇紧,唱片转动了,先是那句开场白:“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老板唱《宇宙锋》。”金刚钻的针头在该退休的唱片上,磨擦出吱吱扭扭的声音,刺刺啦啦地唱起来了,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还要加价呢!因为是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张《洋人大笑》的唱片,还没开转呢,大家就笑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时,大伙儿笑得更凶了,乱哄哄的,唱片里,唱片外,笑成一片了。
母亲时代的儿童教育和我们现在不同,比如,妈妈那时候交给张妈一块钱,叫她带我们小孩儿到“城南游艺园”去,就可以消磨一整天和一整晚。没有人说这是不合理的,因为那时候的母亲,不太注重“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的说法。
游艺园里面什么娱乐都有,你可以听文明戏《锯碗丁》《春阿氏》,你可以听京戏《梅玉配》《狸猫换太子》,也可以去看穿着燕尾服的魔术师“变戏法儿”,看扎着长辫子的大姑娘唱大鼓,看露天电影场正演着的《空谷兰》《火烧红莲寺》。大戏场里是男女分座的,有时观众忽然叫“好”,原来“扔手巾把儿的”,正把一束热腾腾的湿毛巾扔到楼上去,扔得美,接得准,难怪要叫“好”了。
大戏总是最后散场,已经夜半,雇洋车回家,刚上车就倒在大人的膝头上睡着了。可是那时候大人真怪,总是推摇着你,不许你睡觉,而且说:“别睡!快到家了!”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不许困得要命的小孩儿睡觉?”母亲说:“一来怕着凉,二来怕睡得魂儿回不了家啊!”
我所记忆的童年生活,都是热闹而幸福的,是真正的快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快乐。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怂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折不扣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伟大 (______) 冷清 (_____) 悲伤 (_____) 渐渐 (_____)
【3】概括文中所写的“我”的儿时乐事。(每件事不超过五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②③两段中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句子,“金刚钻的针头在该退休的唱片上,磨擦出吱吱扭扭的声音,刺刺啦啦地唱起来了,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儿时听说过猫教老虎学本领的故事。猫把本事教给了虎,而虎却要把猫吃掉,猫只好逃到树上。因为猫没有把爬树这一招教给老虎,所以老虎就不会爬树,无法吃掉猫。从这一点说,猫的本领要比老虎大呢!
猫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看清东西,再(机灵狡猾)的老鼠也躲不过猫的眼睛,它的耳朵很灵活,能够随意转向声音的来处,只要有声音,哪怕是极细小的声音,它也能及时辨出,猫的脚趾上有锋利的爪,这就是猫能在平地上疾走如飞,还能沿壁上房,爬树跳墙,追捕老鼠的重要原因。猫的脚上有一块软而厚的肉垫儿,因而走路时没有声响,可以悄悄地、出其不意地速住老鼠。猫的胡须很粗,感觉灵敏,能测量出各种洞口的大小。
由于猫善于捕捉老鼠,所以大家都很喜欢猫。猫捕捉老鼠时,是不大叫的,捕鼠时,猫先伏在地上,盯住老鼠伺隙进击,等老鼠靠近的时候就猛扑上去,咬死老鼠,并把它作为一顿美餐。有时,它正吃得得意,什么声音打扰了它,猫就会把猎物叼到一个(僻静安静)的地方再吃。当老鼠逃进洞时,猫会很有耐心地伏在远处,注视着洞口。狡猾的老鼠经过试探之后,就大胆地再次出润,猫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逮住老鼠。猫的这种大鼠的本领是令人(惊奇 惊叹)的。
【1】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2】猫有一双________的眼睛,有一对________的耳朵,有________的爪子,还有________的胡须。
【3】仔细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依次描写出猫捕鼠的动作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是指________,我能用这个成语写话:________
【5】读了此文,你觉得猫捕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短文拟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
12、课外拓展阅读
寻找理想
寻找理想的杰克和吉米是两只小田鼠,它们各自都有着自己伟大的理想和抱负。“我要走遍全世界,去欣赏最美丽的风景,过一种惬意的生活。”杰克说。“我只想拥有一个很大的农场,在那儿种满庄稼。”吉米说道。可是它们不知道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理想?于是找到了传说中的智慧老人。智慧老人分别给了它们一粒种子,并说:“你们谁能找到保存这粒种子的最好方法,谁就能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
几年以后,杰克的种子还在錦盒里,吉米则把种子种到了地里,每天浇水、施肥,这样,每年都可以得到很多同样的种子。
智慧老人高兴地对吉米说:“好孩子,你已经找到了实现理想的途径!”又对杰克说 :“孩子,理想就像这粒种子,你整天守着它,而不去行动,总有一天它会变坏的。”
【1】吉米和杰克的理想各是什么?在文中用“ ”画出来。
【2】你是怎样理解“孩子,理想就像这粒种子,你整天守着它,而不去行动,总有一天它会变坏的”这句话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想一想怎样才能实现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繁星》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1】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任举出一例,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
【2】《现代汉语词典》对繁星的解释是多而密的星星,可文中说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可见,密密麻麻一词就显得多余,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诗文朗诵会上,有人对本文最后一句朗诵的重音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看该重读,有人认为跑该重读,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考下列关于本文的背景材料,指出作者写繁星的意图。
背景材料: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为向西方找真理,考察欧洲的社会运动,他乘邮船离沪赴法。2月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但他的一生中,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后来,梅兰芳不堪其忧,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但是,( )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 )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一次,日本侵略者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但是,不去演出总得要想出个办法啊。
梅兰芳找到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日本人。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针就会连日高烧。
日本人不相信梅兰芳病了,专门派一个军医来检查。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了摸梅兰芳的额头,滚烫滚烫的,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日本侵略者的妄想最终没有实现,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
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梅兰芳当即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前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很多人没有座位就站着看。
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
【1】给加点字注音。
蓄______须 签______订 纠缠______ 斩钉截______铁
【2】在“(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下面的材料是不是《梅兰芳蓄须》中的主要内容?是的画“√”,错的画“×”。
A.梅兰芳为了不给敌人演戏,蓄起了胡须。_______
B.在上海,日本侵略军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梅兰芳仍坚决不演。_______
C.梅兰芳为了安全,逃到了香港,还是不演戏。_______
D.梅兰芳忍痛卖掉了北京的房子,也不演戏。_______
E.敌人的军医给梅兰芳治病。 _______
F.梅兰芳为了不给敌人演戏,情愿打针发高烧。_______
【4】“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这句话表现了梅兰芳先生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家为什么愿意站着看,仅仅是因为梅先生演得好吗?用原文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中的哪句话解释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请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口语交际。
受《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的影响,我晚上做了个梦。梦中,我穿越时空,看到了昔日的梅兰芳,与他进行了一番对话。
“我”:面对日本士兵的刺刀,您不害怕吗?
梅兰芳:______
“我”:______
梅兰芳:______
16、修改病句。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诗人苏轼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尽快地改正、及时发现作业中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这段话有三处错误,请用恰当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通过这次《建党100周年,做新时代少年》主题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我们一定要发扬并学习革命先辈的优秀品质。
18、《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文。
题目:那件事,我总也忘不了
要求:1。仔细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字数在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