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以致用,根据语境填写恰当的内容。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中寓静地描写了令人向往的月下景色。
(2)爱国是每个人对祖国母亲最真的情感,表现形式各不同:李纲的爱国是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不可以尺寸与人”; 鲁迅先生的爱国是发扬民族精神“__________,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3)地球只有一个,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倡导人们保护环境:______________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2)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钟子期死,伯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深蓝的天空中挂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西瓜。
3、读拼音。写词语。
(1)小妹妹把衣服弄破了不敢向奶奶jiào rǎng _____。她把右臂shōu suō _____着藏在背后,奶奶拉她过来,用针线在衣服的xiù tǒng _____上绣了一朵花蕾,羹丽极了!小妹妹bèng bèng tiào tiào _____又出去玩了。
(2)hé ǎi _____可亲的奶奶总是把1án zi ____之类的东西kāng kǎi _____地借给别人使用,我笑她爱心fàn 1àn _____。她却笑着说:“我这叫zī yuán _____共享!“我也要向她学习,长大后为他人、为国家多作gòng xiàn ____。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模糊---( ) 沙哑---( ) 牢记---( )
正常---( ) 干燥---( ) 坚硬---( )
5、填空。
(1)( )把某一出戏排为一次戏曲演出中的倒数第( )个节目,现也指一场演出排在最后的较精彩的节目。
(2)( )在戏曲中扮演随从或兵卒或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3)( )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白色脸谱扮演反面角色,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严厉或令人过厌的角色(跟“( )”相对)。
(4)( )粉、墨: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引申为化妆。化妆上台演戏。也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5)( )科班:旧时招收儿童,培养成为戏曲演员的教学组织,现也泛指规的教育或训练。专业对口,在所从事的工作方向,有所学习、有所研究的人。
6、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展开的。
【3】读画波浪线的诗句,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B.这句话写的是红军翻越五岭、乌蒙等大山的情景。
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是诗人伟大的胸怀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
【4】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第一幅是过五岭,请照样子写出另外四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_______________,
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______,
大渡桥横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哪句诗是对全诗内容的总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句中用“细浪”来比喻________;用“泥丸”来比喻________。这两个比喻句歌颂了红军战士________的英雄气概。
【4】诗句中“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暖”字表达了红军________,“寒”字表现了红军________________ 。
【5】诗句中告诉我们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前的最后一个难关是:________;“________”一词表达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的喜悦之情。
8、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从该诗色彩角度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张学良与张大千的“书画奇缘”
青年时的张学良与张大千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张学良是叱咤风云、统率三军的少帅,张大千则是享誉海内外的国画大师。有趣的是,这两位身世经历、禀赋才能截然不同的文武奇才,也有一段颇为有趣的书画奇缘。
20世纪20年代后期,张大千的国画在北平(即今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已颇有声名。当时他的画并不出类拔萃,但他仿石涛(清初著名画家)的画作已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境,令当时上海、北平等地的许多自称“目中有神”的著名鉴赏家相继上当。
当时张学良耗巨资从各处搜罗了不少石涛的作品,其中有很多便是张大千的仿作。后来,社会上盛传大半石涛“真迹”乃是出自一个青年画家之手,张学良也为自己大上其当而感到震惊。但他并未大怒,反而极想结识一下这位比自己大两岁、能把假画模仿得天衣无缝的“假石涛”。
20世纪30年代初期,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调北平任国民军海陆空副司令。翌年,张大千北游故都,客居长安客栈。张学良听说后,便柬邀张大千吃一顿便饭。友人告诉张大千,恐怕是“鸿门宴”,担心张学良要算假石涛画的那笔账。张大千考虑后还是赴宴了。临行前嘱告家人,如果逾时不归,就托人打听关照了。
与张大千同时赴宴的还有北平书画界的名流。张学良对张大千颇有礼贤下士的谦恭之风,张大千这才消除了顾虑。酒席之间,张学良谈笑风生,不问“石涛”,才令张大千放下了心里的“石头”。但张学良也点了张大千一下,他曾拍着张大千的肩头对其他客人以介绍的语气说:“这位便是仿石涛的专家、鼎鼎大名的张大千,我的收藏中就有好多是他的杰作。”这就是张大千与张学良第一次带有戏剧性的相识情景。从此,他们交上了朋友。
后来,张大千曾以石涛笔法画了一幅《黄山九龙潭》赠给张学良,画中题了一首借景寓意、颂扬张学良雄才大略的诗。诗中写道:“天绅亭望天垂绅,智如亭见智慧水。风卷泉水九叠飞,如龙各自从潭起。”
【1】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叱咤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学良为什么想结识一下“假石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大千为什么对张学良的邀请有顾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哪里可以看出张学良对张大千的敬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张学良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写出几句关于友谊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走进经典:沐春风,朱熹踏青泗水,感受“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万物生机;爱夏雨,苏轼畅游西湖,领略“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的奇丽景色;添新愁,孟浩然夜宿江边,引发“_____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的孤寂心绪;惜别情,老舍草原所见,描绘“在天底下,____________________,而并不茫茫”的迷人风情;遇知音,伯牙子期演绎“志在太山,__________若太山”“志在流水,__________若流水”的情意相投。
【1】把诗文补充完整。
【2】新年到来之际,学校准备举办诗词书法作品展。看到下面“黄河”的图片,你想到了哪首诗?请将这首诗写成一幅硬笔书法作品,标明古诗作者。
|
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南京实施了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生灵横遭杀戮,扬子江水血浪翻滚。六朝古都成了人间地狱,昔日繁华化为交烬。这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材料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祭文(节选)
屋坍梁折,百镇荡平,千乡闻哭,遍地哀鸣。
刀亡枪杀,不论军民,奸淫掳掠,丧尽良心。
朗朗书声,为之顿绝,哀哀母号,泪有血痕。
夫妻骤离,邻家同死,妇孺无别,老幼无分。
剜目斩首,剖腹流肠,举火而焚,掘土以坑。
【材料三】右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的和平大钟。钟架的设计一气呵成,名为“倒下的300000人”。钟架上的三根黑色三棱柱代表数字“3”,五个褐红色的圆圈意为5个“0”,中间悬挂大钟的梁设计成一个倒下的“人”字形,寓意南京大屠杀“倒下的 300000 人敲响的和平大钟”。
【1】对上面三则材料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真实地记录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悲惨的历史事件。
B.材料二从侵华日军的残暴行为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两个角度描写了南京遭受浩劫的情景。
C.材料三介绍了“和平大钟”的建造背景及具体建造时间。
D.这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
【2】某班级要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如果你是纪念馆的解说员,你应该重点关注上面哪两则材料?( )
A.材料一
B.材料二
C.材料三
【3】仔细观察材料三中的图片,下列说法与之关联不大的一项是( )
A.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B.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C.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D.知耻而后勇。
【4】用自己的话写一写你读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时想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匆匆<节选>
( )去了,有( )的时候;( )枯了,有( )的时候;( )谢了,有( )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按原文在选文中的括号里填入正确的内容。
【2】对文中画“﹏﹏﹏”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多的是,像汪洋大海
B.在时间的大海里,属于“我”的时间太少了,表现了作者的哀伤
C.过去的日子显得那么渺小,无声无息,消逝得那么快,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3】“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我”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抓住生活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细节,写出了时间在生活的不经意间匆匆流逝。
【5】第三自然段中加点的“叹息”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叹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钱学森》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两个饥饿的人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就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身上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1】联系上下文理解“恩赐”的意思。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遥远的________ 遥远的________
无尽的________ 无尽的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前后两对饥饿的人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前后两对饥饿的人的不同中,你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改为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带病坚持工作,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我们不会忘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车在奔驰。(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刻苦学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上课不能没有学习用具。
上课怎能没有学习用具呢?
(1)小学生不应该乱花钱买零食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作文一定是赵强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根据要求改句子。
(1)《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改写成陈述句)
(2)“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句)
(3)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修改病句)
(4)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修改病句)
(5)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改为被动句)
18、按要求写句子。
(1)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节人》一文中,同学们、老师们玩竹节人时入迷的样子你还记得吗?请你仿照课文中的描写,写一写同学看书入迷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彩的童年 冬日的早晨 饱经风霜的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面几个字中选择一个字,仿照例句写一写。
忙 悔 盼
(例)甜:我的作文在校刊上刊登了,老师表扬了我,我的心里甜丝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在事实面前,他承认了错误。(改为双重否定句)
2.在“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大会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踊跃发言。(改病句)
3.当时的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礼服,亲自主持了这个特别的葬礼。(缩句)
4.海底的鱼发出各种声音。(改成拟人句)
20、绿色的椰子树摇曳着绿臂,向滩边的仙人掌述说着什么。(仿照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几个小孩都很想成为一位智者的学生,智者给他们一人一个烛台,叫他们要保持光亮,结果一天两天过去了,智者都没来,大部分小孩已不再擦试那烛台。有一天智者突然到来,大家的烛台都蒙上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个被大家叫做“笨小孩”的小孩,虽然智者没来,他也每天擦试,结果这个笨小孩成了智者的学生。——原来想实现理想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就可以了。
根据你对故事寓意的理解,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要求:真实有意义,富有真情实感;文字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