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日落月升之际,通过颠(bō)的道路,我们走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shè)县,在光影间品读徽州建筑艺术的精粹,研读人文墨香的内涵,解读处世哲学的基因。

B.“史上最热五一小长假”并非空(xué)来风。“五一”假期首日火车票开始发售时,很多车次放票不到10分钟就已售磬,用火爆一词形容真是再恰(dāng)不过了。

C.三月的新芽,迎来四月的嫩绿,三月的清香,换来四月的浓郁。柳枝(ē)娜,山峦叠翠,处处芳菲浸染。海棠阵阵的幽香在(yīn)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

D.过去20年,在全球卫生和教育等领域,都活跃着盖茨夫妇俩的身影,两人(qì)今累计捐赠约500亿美元。而现在,两人却不再亲密无(jiān),已经分道扬镳。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伊斯兰国”杀死大批椎民后,政府于周四召幵了新闻发布会,但是政府相关人员对难民死亡数字却闪烁其词

②审讯之初,他依然负隅顽抗,甚至还不可一世地口出狂言,但最终还是在检察官所呈现的如山铁证面前低下了头,当堂认罪。

③某些媒体从业人员缺乏敏锐的新闻触觉,不去挖掘有社会意义的新闻,反倒抓住明星的一点隐私就笔走龙蛇,真是可悲可叹。

④位于新加坡的同盟会南洋支部旧址晚晴园,能得以翻新与重新开放,新加坡当时的新闻及艺术部部长的倡议一字千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⑤在创作之初,他是以写言情小说而被广大读者所熟知的,而当下却成为了科幻小说创作群体中的有名之士,真是云泥异路啊!

⑥有些人认为散文名字中既然有一个“散”字.就可以信笔写来,殊不知,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无一不是惨淡经营的结果。

A. ③④⑤   B. ①②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学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B. 召对,意思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C. 金,即大金,国号,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的王朝。

D. 检校,加官标识,“检校”官职没有事职权,只表示皇帝对其恩宠。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等方面难免会显得千篇一律

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两季诗词大会,大会现场还有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③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某国如今经济状况已每况愈下,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④一旦手机出现问题,存在里面的通讯录很容易就付诸东流,从而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⑤只有与国家和人民休戚与共 、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⑥今天,我们需要一大批为理想抱负拼搏奋斗的新人,或为百姓安危舍身而出,或为改变贫困面貌用尽心机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家书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家书寄寓着历史、亲情、文学、道德、礼仪、艺术等丰富内涵而历久弥新,愈加珍贵。

B. 我们决不能做纸上谈兵的赵括、夸夸其谈的马谡,伟大事业不是喊破嗓子说出来的,没有一锄一犁的耕耘,再美好的愿景,终究也是宅中楼阁

C. 最近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深受观众的好评。有专家指出:背诗词,一定要从童年开始,长此以往,才能达到像节目中选手那样令人惊叹的诗词储备量。

D. 设置“第三卫生闻”,是为了解决女儿协助年迈不便的老父、儿子协助步履蹒跚的母亲、爸爸协助年幼胆小的女儿等难以启齿的如厕问题。

E. 在诗词间徜徉,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星罗棋布的中国人文景观,恰恰是因为有了历史与人文的熏染,才在百阕千词中,焕发出诗性的力量。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早已被历史反复证明的规律。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祁连山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甘肃、青海数百万人口的生产生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祁连山先后经历了森林采伐、矿山探采、水电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几轮大规模开发。在“靠山吃山、有水快流”的观念作用下,长期无度索取导致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严重,生态安全底线岌岌可危,深刻教训必须认真吸取。。

想法决定做法,理念指导行动。严守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刻不容缓。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破坏生态环境案例,一个共性问题是发展理念不对头,忽视乃至无视生态环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这种因小失大、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不仅危害当地可持续发展,更会祸及子孙后代。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只有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子,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迈向永续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解决好的课题。“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在祁连山等欠发达地区,生态问题往往与贫困伴生。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绿色发展是必然抉择、必由之路。各级干部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从过多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向依靠绿色产业、绿色产品发展的步伐,以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旅游文化业拓展延仲为突破口,谋绿色发展、做绿色文章,才能为可持续发展开辟新天地,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的致富靠山。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对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守生生态安金底线,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编自新华社《严守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与自然共生,伤害大自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但这种惩罚不一定立即到来。

B. 破坏生态环境案例的问题是忽视乃至无视生态环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

C. “靠山吃山、有水快流”的观念导致了祁连山生态破坏严重,生态安全底线岌岌可危。

D. 只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就能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获得永续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没有概念性阐释,没有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论述。

B. 本文例证虽不丰富,但道理令人信服,原因之一是例子典型,之二是说理透辟。

C. 全文为了论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中心论点,在论证中采用了引证法。

D. 文章从生态和文明两个维度较为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祁连山生态安全底线要想转危为安,必须持此观念。

B. 如果过多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的模式能够改变,绿水青山才有可能成为群众致富靠山。

C.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是对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

D. 人类发展活动如果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不会遭到大自然的伤害。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那些孩子的老师与他界定的老师在职责上还有差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国忠君是边塞诗歌的主旋律。在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誓死报效国家的一腔赤诚。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2)《琵琶行》中“________”两句,借用设问句式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在谪居地所闻动物呼号声来表情达意。

(3)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颔联“________”,写景优美,富含哲理。

9、按要求填空

(1)脚著谢公屐,________________。(李白《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3)秦观《踏莎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了“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两则典故。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曾说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其实,在学习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荀子在《劝学》中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相似的道理。

(2)《论语十则》中提到一个成为老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而《师说》中表明从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放开小船自由飘荡后“_______________”,此情此景,让他欢乐至极,不禁“_______________”,想要登仙而去。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绘潭边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情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表现了剑阁的易守难攻。

1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精神上的富足可以战胜物质上的贫乏。

(2)李白这《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行人在过清泥岭时手摸星辰,呼吸紧张的动人情节。

(3)《诗经 卫风 氓》通过“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先民们在选择婚期时的特殊做法。这一风俗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今人。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夏日

宋 宋伯仁

数点沙鸥掠野塘,雨声初歇水微茫。

桥边十里荷花荡,输与渔人卧晚凉。

池荷

宋 黄庚

红藕花多映碧栏,秋风才起易凋残。

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下列对前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夏日》写夏日之景。夏雨初歇,水雾弥漫,数点沙鸥,十里荷花,景色美丽,傍晚时暑气消失,渔人在休息乘凉。

B. 《池荷》前两句写红荷朵朵盛开,颜色鲜艳,秋风乍起,花易凋残,“花多”与“凋残”形成对比,也引出后两句感叹。

C. 这两首诗都写到“塘”,《夏日》的“野塘”,视野开阔,雨后清新;而《池荷》的“池塘”碧栏相围,与红藕相映。

D. 这两首诗都写到“荷”,《夏日》的“十里荷花”和《池荷》的“红藕”都给人无穷想象,令人赏心悦目,豪情顿生。

2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下面是对“荷花”内涵的理解,所举诗句与之不符的一项是

A. 君子之花,出淤泥不染,象征君子高洁品格。

如: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弘执恭《秋池一株莲》)

B. 爱情之花,“莲”“怜”同音,谐音表达爱情。

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节选)

C. 静美之花,象征着美好、和谐和恬静。

如: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李商隐《板桥晓别》)

D. 佳人之化,形容女子的美丽。

如: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

3《夏日》《池荷》和《旅夜书怀》三首诗,分别用什么手法写“沙鸥”? 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行省都事。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四年,丁内艰。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延佑元年,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元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B.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C.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D.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 “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 “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 “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他两次出使安南,以言辞平息战事,成功说服安南国的世子陈日燇入朝请罪,从而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B. 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皇帝为表彰其出使安南之功,解衣赐之,这引发了阿里的不满,但皇帝怒斥了阿里,肯定了梁曾的功劳。

C. 梁曾为官清廉,不贪钱财。安南送给梁曾许多贵重礼物,梁曾拒不接受,这让他后来得以在皇帝面前坦然应对说他接受安南财物的谗言。

D. 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施行居丧制度,他自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

(2)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现代一些学说理念与中国先哲许多治国治事的理念相符相通:

材料一:西汉刘向《管子·霸言》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材料二:《礼记》“天下为公……是谓大同”;2015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

材料三:《易经》“太极阴阳,天人合一”学说;1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逻辑学》“对立统一规律”。

请结合你对以上材料内涵及其关系的理解,就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进步、世界发展关系等,结合自己的所见所知,选择一个角度,写出你的看法与感悟。

要求: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