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征兵微博”的开通,不仅有助于增强征兵宣传效果,还有助于相关部门随时了解群 众的想法,整治违反征兵纪律的乱象。

B. 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 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C. 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效益滑坡一直困扰着这个有百多万职工的企业,谁也提不出使 企业走出困境的灵丹妙药。

D. 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能体现公民的基本 道德素养,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2、下列用在各个行业的对联,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胜友常临可修食谱,高朋雅会任选山珍(餐馆饭店用联)

B. 架上丹丸长生妙药, 壶中日月不老仙龄 (医院用联)

C. 水陆舟车四通八达,城乡客货纷至沓来 (交通运输业用联)

D. 技术革新多种多样别开生面,潜力挖掘一点一滴各显神通 (工矿企业用联)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昭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脚踏实地,登高自卑,决不能好高骛远。

②在抗战年代,无数中华儿女毁家纾难,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他们英勇不屈、剖腹藏珠的革命精神至今还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③中国文化的隐寓比兴的手法再次显露了其传达幽微、表意真切的功能,虽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又开冥发悟,洞穿透彻。

④当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周恩来总理指出,我们应该本着荦荦大端、以礼相待、不卑不亢的精神做好这次接待工作。

⑤扶贫慈善信托具有很强的造血功能,但其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从资金规模来看,目前扶贫慈善信托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

⑥面对年轻同志的意见,老同志要始终保持可亲可敬、值得信赖的态度,不能满嘴官话,老气横秋,端着架子摆谱。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她在居委会又哭又闹,要与丈夫离婚。让她上法院解 决问题,她又找借口   不去。

②如今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性重视,可以在奥巴马的一番讲话中

③远山含黛,近水楼台。夜幕中, 的好溪楼变得一片璀璨。昨晚,好溪堰源头首次亮灯,古朴的亭台楼阁在灿烂的灯火下变成天上宫阙。

④除夕之夜,辞旧迎新,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天哗”是守岁场面的写照,“   ”中也寄寓着古代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A. 推托 管窥一斑 美轮美奂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B. 推托 管窥蠡测 精妙绝伦 寒灯短烬方烧蜡, 画角残声已报春

C. 推脱 管窥一斑 精妙绝伦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D. 推脱 管窥蠡测 美轮美奂 寒灯短烬方烧蜡, 画角残声已报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现在,每年中国学生考上哈佛等名校的越来越多,郭文景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实属是旧闻翻炒,何必大惊小怪,大肆渲染。

B. 在两岸关系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的关键时期,国共两党重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路线,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C. 《甄嬛传》原班人马经过一年多的苦战,一部场面大气唯美气、势磅礴,真实再现先秦历史人文风貌的堪称制作精良的古装大剧《芈月传》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D.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雾霾、酸雨,水污染等环境污染事件的强度和频率正在增加,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变成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赵法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它。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但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 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

C. 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D.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却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的益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B. 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C. 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家族。

D. “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的独特性。

B. 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C. 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D. 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的点明老师的职责或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在漫漫雨夜和潮湿屋中彻夜难眠的情形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了山中四季的不同景色:春“野芳发而幽香”,夏“_____________”,秋“风霜高洁”,冬“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阐说“学”和“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

(2)《蜀道难》中,描写行人走在蜀道上可以摸到星辰,并且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江月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恃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里的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逸愉快,自得其乐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连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中国古人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高尚人格的形象表述。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大自然变化不息的认识。

(3)后人在表达难事“突然出现转机”之意时,常用陆游《游山西村》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即使“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仍能“晏如也”。而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乐在其中”。

(2)《离骚》中,诗人表达即使为国献身,也不改变自我人格追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用来形容人们在探讨学问时遇到困难,进而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获得新发现。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樵者

(唐)崔涂

行山行采薇,闲翦蕙为衣。避世嫌山浅,逢人说姓稀。

有时还独醉,何处掩衡扉。莫看棋终局,溪风晚待归。

【1】诗歌开头借用_______典故来表明樵者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樵者”的形象,并点明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4、(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昔赵宣孟之绛,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处二年,晋灵公欲杀宣孟,伏士于房中以待之。因致酒于宣孟。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杀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舆!吾请为君反死。”宣孟曰:“而名为谁?”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主胡可以不务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孟尝君于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吾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敬闻命矣。”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齐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薛,薛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荆亦甚固。”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故善说者,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强力哉?强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选自《吕氏春秋·报更》,有删减)

【注】①骫(wěi):弯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天下之贤者为 徒:类

B. 行乞而憎自取 羞:以……羞

C. 人主胡可以不务士 哀:哀痛

D. 故善说者,其势,言其方 陈:陈述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B. 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C. 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D. 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即使小,只要用钱财对待天下的贤士,国家就会安定,百姓也会免除灾祸。

B. 在去绛的路上,赵宣孟遇到一个饿倒的人,赵宣孟不仅给了他食物充饥,还又给他肉干和钱财。

C. 孟尝君对淳于髡以礼相待,后来在淳于髡的劝说下,齐国出兵保全了薛。

D. 齐国出兵的原因,不仅是为了救薛国,更是为了保护在薛国的齐先王宗庙。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

(2)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作家说,人生必须配备三副眼镜:一是望远镜,二是显微镜,三是哈哈镜。

你能理解这三副眼镜的深意吗?人生路上,你已为或将为自己配备哪副或哪几副眼镜?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