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进行增订,促进了乡约的流传。明代皇帝要求在全国大力提倡和实施乡约,以徽州为例,明代前期乡里纠纷以里老调解为主,到明代中后期乡约对诉讼前的调解乃至族内纠纷的裁判作用越来越大。这反映出(     

A.法治和德治观念的争鸣

B.乡约与法律的合流趋势

C.儒学法律化的程度提高

D.皇权对基层教化的控制

2、“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豆选”是抗日根据地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深远影响在于(     

A.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B.创建了一种基层民主选举模式

C.确立了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D.杜绝了选举过程中的舞弊行为

3、据《周礼》可知,周代分封制下仍有王畿和方国的理念,如王畿用挖沟植树的办法来固定疆界,方国(诸侯国)用测日影的方法来划定疆域。这反映出周初体制(     

A.基本否定夏商政治体制

B.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4、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瑞典等北欧国家的政府学前教育补贴覆盖面从3—6岁儿童,扩大到1—2岁儿童;以公立机构为主,私营机构为辅的托幼体系逐步形成;部分国家甚至在延长父母双方育儿假的基础上,追加“性别平等奖励”。这些做法旨在(     

A.提高妇女的地位

B.保证人口的繁衍

C.防止社会矛盾激化

D.消除高福利的弊端

5、《易传》将“天道”地道”“人道”并列,认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至于如何发挥人的优势去“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易传》强调人的主观奋斗精神。这反映了中华文化(     

A.崇尚天人合一

B.倡导自强不息

C.追求家国情怀

D.推崇天下为公

6、《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规定(     

A.改变了国统区固有的政治体制

B.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D.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拉美地区的政治家、法学家提倡构建“美洲国际法”,以排除欧洲国际法对拉美的恣意干涉,并希望能够取得真正独立、平等的国际地位。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拉美(     

A.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B.民族独立意识开始觉醒

C.运用国际法维护利益

D.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8、1910—1911年,长江中下游各省连遭大水,从湖北到江苏,灾民达数百万之巨;同时,东北三省爆发了20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死亡人数超6万。当时不少国内外知名人士都将灾情和疫情视为对清政府来说是生死攸关的考验。这可用于说明(     

A.系统的防御体系亟须建立

B.清政府亟须提高行政效率

C.灾情和疫情影响历史发展

D.传统中医学存在严重缺陷

9、在公元前7000一前5000年两河流域的贾尔莫文明遗址的沉积物中,既发现了大量大麦、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也发现了大量绵羊和山羊的遗骨,还有几个野生动物的骨头;工具组合包括石镰、磨石和其他耕作工具。这可以说明贾尔莫文明(     

A.早期手工业技术高超

B.具备了初始国家形态

C.采用旧石器进行生产

D.农业生产呈现多元特征

10、中古时期,欧洲人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此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A.各文明之间交往和交流较少

B.庄园经济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C.西欧人的国家观念十分淡薄

D.宗教伦理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11、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     

①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深        ②使生产过程成为一个各国联系的整体

③助推各国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④为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1968年11月17日,毛泽东指出:美国要顾及美洲、欧洲、亚洲等多处利益,“处境相当困难”,“是把自己的力量估计太大了”。他仔细阅读美国新当选总统尼克松的文章和竞选材料,还请周恩来等人阅读这些材料,并指示《人民日报》全文刊载了尼克松的就职演说。据此可知(     

A.中美敌对关系有所改善

B.第三世界与中国外交利益趋同

C.中国重视中美关系走向

D.美国总统已阐明对华外交政策

13、自2016年开业以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项目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在印度古吉拉特邦,1060个村庄的道路被修结,方便了800万人出行;在埃及,一片沙漠被改造为该国第一个“太阳能村”。由此可知,亚投行的成立(     

A.强化了国际金本位制度

B.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C.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D.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14、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提出凯恩斯计划,试图维系英镑的货币霸权地位,但计划最终落空。而凭借世界最大债权国和黄金储备国的优势,美国的怀特计划获得了与会国的普遍认可,成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蓝本。据此可知,怀特计划(     

A.导致了资本主义阵营分裂

B.恢复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C.背离了维护金融稳定需要

D.奠定了美国金融霸权的基础

15、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年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A.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

B.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

C.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D.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

16、18世纪以来,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的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此现象深刻反映了(     

A.手工工场的发展

B.生产组织管理规范

C.时间观念的增强

D.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17、下图为1898年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提出的“五知”。这表明他

知耻—知道落后于日本、暹罗和古巴的耻辱知惧—知道越南、缅甸、朝鲜、埃及和波兰的可怕命运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知要—知道中学和西学的要点,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A.倡导改革传统的政治制度

B.基本接受西方的政治学说

C.主张进行温和的社会变革

D.支持康梁等人的维新活动

18、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     

A.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为主要标志

B.与世界贸易和生产力水平正相关

C.始终伴随着殖民扩张与原始积累

D.呈现出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趋势

19、据史书记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以上现象出现在

A.辽朝

B.西夏

C.金朝

D.元朝

20、宋朝实行“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来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岁币”“岁赐”“岁贡”反映了双方关系。其中“岁贡”的对象是

A.辽

B.西夏

C.金

D.吐蕃

21、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问题,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干部档案复原图册

B.北洋政府任命官员的逸闻趣事

C.有关清朝留学生选官制度的历史故事

D.《国民政府公报》关于文官考试的原件

22、1320年至1800年左右,黑死病在西欧屡次发作。人们发现,祈祷无济于事,神职人员也未能免于死亡;天主教会的表现也失信于民:大部分神职人员因害怕感染或不堪重负而逃跑,有的教士售卖据说能够治病的圣物骗钱;一些知识分子质疑教会的“天谴说”,向古希腊罗马的医书寻求抗疫之道。由此可知,黑死病的流行(     

A.揭开了近代宗教改革的序幕

B.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崛起

C.刺激了古希腊罗马文艺的复兴

D.促进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成熟

23、下图是 1933年王直在瑞金街头土墙上创作的《送郎上前线》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该作品的创作旨在(     

A.保证土地革命胜利

B.调动群众的革命参与热情

C.创建抗日民主政权

D.促进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4、1942年1月,美、苏、中、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B.联合国成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转折

D.世界发法西斯战争胜利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文化平民化

(1)平民教育思潮形成的背景

①民国初年,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初步发展。

②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2)表现: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

26、请将下列思想与历史人物连线。

思想 人物  

天赋人权   顾炎武

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

生物进化论   王阳明

经世致用   伏尔泰

知行合一   达尔文

27、背景

世纪之交,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_______、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8、鲁迅与《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________小说,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____________》一文,揭露“忠、孝、节”伦理道德的危害性。

29、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________的时代。

 

30、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____在战后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31、哥白尼

(1)背景:基督教宣扬的地球中心说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2)观点:提出____________

(3)影响: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____________的理论基础。

 

3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的__________是本次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 战略的破产;1916年2月,德国发动了___________,是大战中具有______意义的一战;6月下旬,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发动了_________,是大战中规模_______的战役,并在此次战役中首次使用________;在海上战场,英德海军之间爆发了__________

33、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____________,开展____________革命。

34、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是_____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社会各阶级从思想和实践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是什么?该书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2)地主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救亡实践?指导思想是什么?

(3)资产阶级借鉴西方政治经验,为改造中国进行了哪些制度设计和政治实践?

(4)陈独秀指出只有将“德先生”、“赛先生”两位先生请进中国,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这里的两位先生分别是指什么?何时被请到中国来?

(5)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36、理学的创立与发展影响后世几百年……据此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说出“北宋五子”并指出张载的理学贡献。

(2)简要叙述朱熹的理学成就。

3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有百年历程,这一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的哪篇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到此时,毛泽东思想已形成哪两个理论成果?

(3)20世纪晚期,邓小平围绕哪一根本问题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探索?这一探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4)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呈现怎样的基本特点?

38、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积极倡导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为正在失序的世界提供了新的变革动力和新的行动指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此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2)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为谋求共同发展有何重大举措?这一举措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3)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格局又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其直接原因是什么?

(4)举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所作出的努力。

39、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注重教育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文化教育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西汉的教育举措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规定的教科书是什么?其灌输的主流思想是什么?

(3)南宋以后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是什么?此后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是什么?

(4)民国时期,一大批白话作品开始进入语文教材,并逐渐构成了语文教育内容的主体。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语文教材所渗透的主流政治思想是什么?

(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新时期,中国政府为发展教育,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