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香港发生暴乱以来,外部势力殚精竭虑干涉中国内政,其阴谋注定会失败。
B.端午佳节,青一的校长与11位不能回家的学生齐包粽子,教室里粽香扑鼻,耐人寻味。
C.当得知新冠疫情可能不会于今冬明春消失时,人们开始变得忧心忡忡起来。
D.在我校举办的书签制作大赛中,初一学子将个人独特的审美与摧枯拉朽的创造力彰显得淋漓尽致。
2、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B.张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C.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D.他的事迹,如此地感人,我们觉得应该可歌可泣。
3、依次填入横线中词语恰当的项是( )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 寻找宝藏。
(2)当时,它是美国 的人物,因为他曾经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3)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 的人物,和他谈话的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4)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 ,后来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才明白了。
A. 寻找 妇孺皆知 引人注目 不以为然
B. 寻找 家喻户晓 锋芒毕露 不以为意
C. 寻求 家喻户晓 引人注目 不以为然
D. 寻求 妇孺皆知 锋芒毕露 不以为意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成绩能否提高。
B.政府应发展并构想好特色产业,让眉山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天府新区。
C.教育部门只有多创造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就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D.牡丹江举全市之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原则,大力推进文明城的建设。
5、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 )
A.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B.为了防止酒驾事件再次发生,六安市加大了整治力度。
C.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眼前。
D.在这次送温暖活动中,社会各界给贫困山区学生捐赠了一批衣物、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
6、结合语境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淡薄:(味道等)不浓。
B.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落伍:掉队。)
C. 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D.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或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会上慷慨淋漓地斥责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B.为了发展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他鞠躬尽瘁,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C.刘老师对自己的教学严格要求,对年轻教师悉心指导,所以我们选他做学科带头人是当之无愧的。
D.我们不要把精力全放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而要从大局出发,大处着眼,统筹规划。
8、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①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②,犹惧不免。冲谓吏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③。太祖( )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④固柱乎?”一无所问。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二十·邓哀王冲)》)
(注释)①太祖:曹操。②首罪:自首请罪。下文的“自归”也有自首的意思。③闻:报告。让……听到。④县:通“悬”。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而为鼠所啮
(2)貌有愁色
(3)世俗以为鼠啮农者
(4)俄而库吏以啮鞍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1)冲于是以刀穿单衣。
(2)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3】联系上下文,你觉得文中括号内填入下列哪个词语最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
A.惊 B.怒 C.问 D.笑
【4】曹冲为什么要“以刀穿单衣”?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9、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2)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5)《逢入京使》中表达诗人远涉边塞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竹里馆》一诗中,写夜深人静、明月相伴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株赶考的麦子
洛水
①六月麦香,父亲像个将军,一把镰刀,几根烟,就把麦子连根拔起。
②曾经,我是父亲的影子,像个散兵游勇,跟在他身后无所事事。父亲从不责怪我,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他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在他人生的麦田里,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
③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掉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在我面前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没有我高了!
④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⑤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⑥六月,阳光如织,我是条落网的鱼。
⑦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那把镰刀也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拉拉队。
⑧这是场父亲的“战争”,我无法提供“火力”支持,但可供奉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镰刀是父亲的笔,麦子是墨,他可以在田野上挥毫泼墨,只是他没能教会我,而我也从没用心学过。
⑨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吧,那个老子帮不上。”
⑩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我如遇大赦,赶紧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
⑪阳光烘烤着麦田,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满身滚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我是其中最大的一颗吧。
⑫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我学着父亲,以笔为镰,以墨为麦,在我的麦田里恣意挥毫。
⑬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高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颠沛流离。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标题“一株赶考的麦子”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第⑪段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进行赏析。
阳光烘烤着麦田,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满身滚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
【4】读完文章后,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又到麦浪翻滚时
周霞
①蜗居小城,终日上班下班,做饭吃饭,庸庸常常,忙忙碌碌。傍晚,出去散步,信步走远了些。不知不觉就远离了车马人喧,走上了一条土路。走着走着,田野里就有一阵阵植物的气息飘荡过来,那是【甲】麦子的味道,暮色里,一片金黄的暖色吸引了我,只不过是一小片麦地,却在一瞬间弥漫开来,一直弥漫到老家那翻滚着的无边麦浪里。
②我的老家在鲁西北平原,每到这个时节,一望无垠的金色麦浪随风起伏,煞是壮观,乡亲们的脸上也荡漾起富足的笑意。然而,我小时候,抢收麦子却是很辛苦的活儿,早了不好,晚了麦粒就容易掉进地里,那时收割没有机械化,完全要用镰刀一把一把割下来,再一捆捆系紧,运回场院,再翻晒碾压,或用脱粒机脱出麦粒,再晒干贮藏。不管天多热,不管人多累,都要马不停蹄地劳作,就担心会遇到雷雨天气。
③小时候,麦子成熟前,我们总爱搓麦粒吃,我会先找几颗大麦粒,揉碎在手心,两手相对,搓来搓去,于是一种幸福和喜悦的味道就从手心里慢慢弥散开来,搓好了,就张开两手,轻轻一吹,那些皮儿就四散开去,往嘴里一捂,清爽的麦香就从舌尖传递到全身,于是,满心就都是【乙】麦子的味道。等麦收结束了,我们小孩子们就挎上小篮子,到麦地里拾麦穗,拾得多了,父亲会夸我,母亲会把麦穗晒起来,搓成粒,然后用麦子换挂面,母亲做的挂面汤,只是滴几滴香油,倒点香醋,就很好喝。
④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我们全家收割麦子,虽然天色暗了些,也有露水,但不用受曝晒之苦,那时的我还不懂稼穑的辛苦,休息时,还有闲情望望皓月,和家人不停地说笑着,觉得是一种乐事。割麦子,要是谁落下了太远,前面的人就会接趟子,这样,有人帮忙,割得慢的人也就有了信心。等到都割完长长的一垄,全家人再齐头并进,累了,就直起腰,抹抹汗,甩甩手,再埋头继续干。天气再热也要穿长袖衣裳,不然,尖尖的麦芒会扎得生疼,脚上穿着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倒是不再怕麦茬刺破脚。
⑤麦收时节是一年里很累人的时候,又没有工夫去集市买东西,父母总是提前把鸡蛋腌制好,偶尔也会储存上春天里的香椿芽,当疲惫地回到家,大家就齐动手,烧火,擀面条,切菜。天热,面条煮好后,要放进刚挑来的井水里浸泡一下,再捞出,这样吃起来才过瘾。这个时节的菜,只有黄瓜、西红柿和菜豆,反正地里长什么就吃什么,吃饱了,好好睡个午觉,再切开一个大西瓜,美美地吃一顿,舒坦极了,太阳稍稍收威,就又起身下地了,麦收不等人呢。
⑥麦收时节,大人们总是让自家的娃们去帮老师割麦子,于是,我和伙伴们就组织起来,在麦田里穿梭,师生你追我赶,割得快的同学会善意地取笑一下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老师,不到半天时间,几亩地就割完了,今年春节,和儿时的伙伴通电话,说起当年每到开镰时麦地里弥漫着的【丙】麦子的味道,觉得是那样美好,是呀,那时真好,那时的麦子好,那时的空气好,那时的师生关系也和谐自然。偶尔的田间劳作,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⑦那时的感情是那么淳朴,那么温馨,亲切而悠远,令我至今难忘。于是,我拨通了老家的电话,想从乡音里捕捉【丁】麦子的味道。
(有删改)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我”儿童时在麦收时节的一些生活情景。这些情景包括:“我”在麦子成熟前______________吃、→和小孩子们_______________→ 和家人一起_________、→和家人在割麦间歇一起做饭吃饭、→和伙伴们一起帮老师________________。(每空填3个字)
【2】“麦子的味道”在文中出现了4次,其中,有的指麦子本身的味道,有的指麦子味道中蕴含的作者情感。请结合内容作出判断。(只填序号)
指麦子本身味道的是:______和______
指麦子味道中蕴含作者情感的是:______和______
【3】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请你以第⑤段为例,说说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12、请以“从那一刻,我________了”为题,写一篇约600字的文章。
要求:(1)在______处填上表示情绪的词语,如“笑”“哭”“愤怒”…(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