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shù)盂、(zhù)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麈尾来拂着。

B.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jìn)子上还有许多(jiù)疮疤。

C.它像枪弹穿透了(wèi)装的甲(zhóu),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D.虽然(jiàn)或没有现钱,(zàn)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是贫困,我是悲衰

B.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涡行摸索

C.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

D.我是新涮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人从商店里   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

②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   他一顿!

③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   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

A. 伸   教育   娇贵

B. 冒   批评   高贵

C. 探   教训   名贵

D. 钻   惩罚   宝贵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显而易见,在创造的宇宙里,这些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B.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气势汹汹

C.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D.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课外文言文阅读

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注释:①〖哂〗微笑。②野宿:在郊外露宿。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请重法以禁之_____

(2)奢省费_____

(3)赋繁役重_____

(4)自数年之后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或请重法以禁之。

(2)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3阅读选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唐太宗“止盗” 的方法与群臣有何不同?请用文中原词回答。

群臣:__________,唐太宗:__________

(2)唐太宗的说法与《大道之行也》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有着相似之处,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都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②了:了结,完结。③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④雕栏玉砌:即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泛指南唐宫殿。阑,一作“栏”。砌,台阶。⑤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暗指亡国。朱颜,红颜,年轻的容颜,指美人。也泛指人。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B.“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可以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只有悲苦愤慨。

C.“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作者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D.“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广为人所传诵,请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在“举办中外戏剧知识竞赛”综合性学习中,班级将开展戏剧知识竞赛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为使活动顺利进行,请你以活动总策划的身份拟出活动必须的三个步骤。

3请你为“如何让戏剧文化走进校园”向学校领导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默写填空

(1)《论语》中论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2)美好的春天常常是诗人描绘歌咏的对象。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以

描绘了莺歌燕舞喜迎春天的美好场景。

(3)让我们跟随诗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跟杜甫登临泰山之巅,抒发

的豪迈;随孟浩然望洞庭湖领略 的壮美。

(4)写出古诗词中含有的连续两句: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子转弯时,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丰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碰着过雾,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镇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沈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③同样海雾却现出两重面目,完全由于观点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系而发生价值。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文中海边种田人眼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2第①段圈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举例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举的任意两个实例。

4如果要引用古诗来阐明“距离产生美”,你觉得下面甲乙诗句哪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下列说法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南见到它们的美。

B. 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对人类有实用价值才具有艺术美。

C. 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这样更容易发现艺术的美。

D. 近处是没有艺术的,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要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距离越远越好。

10、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

①太阳刚刚爬过对面楼房的顶上,弟弟便开始忙活起来,穿上那件浅灰色的长风衣,背着那把破吉他出门,去家附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班了。

②弟弟所谓的工作,在我看来,和他周围那些面前摆着破碗或者竖着写满悲惨经历的牌子的人一样,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但只有他称那是工作,而且他是很认真地说那是他的工作。

③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笑着对他说:“你周围的那些人,不会让你抢他们的生意的!”他神秘地笑笑,说:“我自有办法!”只是那天中午回来,弟弟的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他连饭也没吃,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会儿便传出了呻吟声。到了午后,他居然起来了,而且把风衣上的灰掸得很干净,背上琴又要出去。我叫住他:“换身行头吧,你穿成这样去,不挨打才怪!”他留给我一个倔强的背影,走起路来,腿有点微瘸,看来被教训得不轻。

④晚上弟弟回来后神采飞扬,衣服也干干净净,看来他下午不但没有挨打,生意好像也不错。我打开他的琴盒,却是一个硬币也没倒出来,于是嘲笑说:“你连一毛钱都没挣到,还乐得像捡了金条一样!”他故作高深地一耸肩:“太俗,张口闭口都是钱!我这高雅的艺术岂是金钱能衡量的?”

⑤我曾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过弟弟的长篇玄幻小说,他同时开了两本书,都已经签约上架,也已经出版了第一本的第一部。我常批评他:“白天的时间用来在家写书多好,你知道那些读者对你的作品有多么期待?你对得起他们吗?”他回应我的依然是背着琴盒有些酷酷的背影。

⑥快冬天了,弟弟还是那身装束。我曾对他说:“你得多买几件风衣了,总穿一件,观众们会有视觉疲劳!”他却说:“没多长时间了,冬天我就不去了,太冷,旁边的那些人冬天也很少出来!”呵呵,他居然跟那些乞丐对比上了。在我看来,他似乎忘了第一天他们联手揍他的事了。他还一本正经地说:“那些人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都是骗钱的!”

⑦天气逐渐冷起来了,从我们小区通往广场的柏油路被银杏树叶染成一片金黄。像我这种爬格子的人平时是很少出门的,这天却突发奇想,想去看看弟弟是怎样工作的。正是下班的时间,广场上人来人往,弟弟被那些下班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吉他声、歌声硬是从人群中传了出来。呵呵,这小子,一首看似普普通通的流行歌曲,倒是被他整出了“绕梁三日”的感觉。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看见弟弟面前的琴盒里已悠闲地躺着不少的零钱和整钞,这些钞票和它们新的主人一样,流露出一脸的得意。

⑧我从人群中退出来,躲在一边。望着落日那诱人的余晖,我点上了一支烟。渐渐地,围拢的人群散去了,弟弟艰难地站起来,把琴盒里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们。呵呵,原来整个秋天,他都是替那些曾经打过他的人讨过冬的钱啊!我想起弟弟在他的小说中说:“网上说今年冬天会更冷,这回你们冬天不用出来了!”

⑨为了不让弟弟看到我,我先跑回家,站在一楼的窗口,看着弟弟慢悠悠地走回来,凉凉的风吹动他长长风衣的下摆,他脸上依然是满足的神情。一进门,他立刻换了一副神情,急急地甩了风衣,脱下裤子,把左腿的义肢摘下来,疼得呲牙咧嘴,腿根的断处,已经磨得不堪入目。我忙为他抹药,再把他抱回房间。

⑩那个夜里,我在弟弟更新的小说中,看到他借主人公的口说出的几句话:“现在才发现,最幸福的事其实是给别人以帮助。而且经历之后才知道,在那份帮助别人而得到的幸福面前,自己的痛苦微不足道。”弟弟在说着他自己的心声啊!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中的“神采飞扬”一词,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将挣到的钱散发给周围乞丐后的得意与兴奋。

B.从文中可以看出弟弟不但吉他弹奏得很好,而且他的歌声让人听了有余音绕梁之感。

C.文中用长风衣体现了弟弟身上的艺术气质,暗示了他不是一般的乞讨者,“长风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第③④段设置悬念:为什么弟弟中午回来时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晚上回来却干干净净。第⑧段解开悬念:原来弟弟挣钱是为了帮助乞丐,这样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突显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

【3】请赏析第⑦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从全文看,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辉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百科知识》2015.03A.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能体现“深阅读”特点的两个词语是    

3文章第④段画线部分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4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勘称“耐心杀手”。

(2)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 人们阅读微博时,不断扫视、浏览、搜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

C. 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日益下降。

D. 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成功并不在于别人走你也走,而是在于别人停下来,你仍然在走。

要求:①结合两句话的含义,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可叙述身边的故事,可进行文学写作,可就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可结合生活或阅读的积累展开论述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