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愿陛下亲之/信之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咨臣/以当世之事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热爱祖国、报纸杂志、打扫教室这三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B.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该句子的主干是:战斗执行命令。

C.“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是递进关系复句。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写作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该句子标点使用正确。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与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B. 辛弃疾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南渡前他是叱咤沙场的英雄,南渡后他报国无门,改而作词,终成名垂千古的一代词宗。

C. 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 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在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来自湖南的外卖小哥雷海为一举夺魁,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真令人叹为观止

B. 两方文化有西方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有中国的特定思维,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应相互包容和尊重。

C. 高品质的景观设计和园林式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使这个小区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居住社区。

D. 经过初步筛选、公众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小明创作的“江油老字号”标识设计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张盖,寒不被衾。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当其合战,必立矢石之间,所以齐劳逸,共安危也。夫人之所乐者,生也;所恶者,死也。然而矢石若雨白刃交挥而士卒争先者非轻死而乐伤也。夫将视兵若子,则兵事将若父;将视兵如弟,则兵事将如兄。故语曰: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由其一心而相亲也。是以古之将者贵得众心,以情亲之,则木石知感。

——节选自《臣轨》

[注释]①盖:伞盖。  ②办:置备。③事:侍奉。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必以其身之/必苦其心志

B. 寒不衾/同舍生皆绮绣

C. 夫人之所者/后天下之而乐

D. 语曰/克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断句。

然而矢石若雨白刃交挥而士卒争先者非轻死而乐伤也。

3选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才能做到?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清 平 乐

(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阅读上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1)上阕最后一句中“唤取”,在语言表达上有何妙处?

(2)该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2019年1月11日晚,“中华文化人物”年度颁授典礼在深圳甘坑客家小镇完美落幕。11位来自中国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并作出卓越贡献的文化翘楚,受到了特别礼赞。受到这些文化人物的影响,我校打算开展一次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

1请研读下面三则材料,分别概括他们能成为“中华文化人物”的原因。

材料一:秦怡,一生钟情影视艺术,77 年演艺生涯,用令人惊讶的创作激情成功地塑造了“林红”、“芳林嫂”等 40 余个经典人物形象。93 岁高龄的她为拍摄《青海湖畔》亲赴青藏高原,登上了海拔 4000 多公尺的高寒地带, 如此高龄仍活跃于荧屏,且在高海拔无人区无替身拍摄,这在世界电影史上从未有过先例。

材料二:王亚蓉,从事纺织品考古近半个世纪,从现场挖掘到整理研究,经年累月,孜孜以求。她凭着惊人的毅力与耐心、出众的才华和巧思妙手,让残破的文明重现。古代的织女应该感谢她,是王亚蓉让她们不朽;今天的国人更应该感谢她,是王亚蓉让中华民族“天上取样人间织”的丝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复兴并传承不绝。

材料三:杨恒金,创造了一种多元的中华建筑风格样式,他建造的民居、桥楼几乎从未重样。他 40 余年为乡民建造 100 余座吊脚楼,其作品成为侗族风雨桥的学术样本。他是“梓匠”,更是“掌墨师”,他凭借一些神秘的符号,在搭建木质结构的建筑时,可以一次成功,毫厘不差。他正是凭借这种“匠人”精神, 将建筑作品做到完美。

2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的走近中国文化,学校鼓励同学们为身边的文化遗产拍摄简短的纪录片。你最想拍摄的文化遗产是什么?请说说理由。不少于50字。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⑤二十余年如一梦,__________________。(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____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鱼我所欲也》中,孟子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正确的选择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听觉角度描述军营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的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中央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银屏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繁华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语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银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里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让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的深处。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化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 《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 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2“在经历多年的娱乐化节目轰炸后”,句子中“轰炸”一词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上下文简述其在文中的意思。

3作者认为《朗读者》栏目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0、(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陈泥鳅

汪曾祺

①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②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③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半天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④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琵琶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⑤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个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赒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⑥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⑦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⑧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⑨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⑩“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⑪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⑫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⑬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⑭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⑮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⑯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⑰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选自《故里三陈》,有删改)

1本文第①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按要求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要求:从修辞方法角度)

(2)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要求:从描写手法角度)

3简要概括陈泥鳅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对陈泥鳅的描写,没有浓重的刻绘,而是寥寥数语,轮廓井然,栩栩如生,收到了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B. 作者笔下的陈泥鳅不过是市井小民,所叙之事亦是日常琐事,但从中能令人感到他对底层人物的深切悯怀,对凡俗人生的悠长感喟。

C.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他不置产业,未曾留下积蓄,也不考虑娶妻生子,这都说明他是一个缺乏责任感和承担意识的人。

D. 这篇小说的语言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5文中多次提到陈泥鳅的喝酒,《孔乙己》也多处写孔乙己与酒的情节。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酒”在这两篇作品中对表现人物形象分别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海底两万里》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最后的逃离

就是在这无底深渊附近,“鹦鹉螺号”或无意或有意被它的艇长驶进来了,它迅速地被卷入,路线作螺旋形,愈前进,螺旋形的半径也愈缩小。小艇还附在它身上,也跟它一样,被惊人无比的速度带走。我感到它飞奔前去。我这时体会到的,是接着过于延长的涡卷动作而来的那种颠簸的盘旋回绕。我们是在极端的骇怕中,是在最高度的恐怖中,血液循环停止了,神经作用停顿了,全身流满像临死时候所出的冷汗!在我们的脆弱小艇周围的是多么可怕的轰鸣!几海里内连续回响不绝的是海浪咆哮的吼声,是海水溅在海底下面的尖利岩石上所发出的刺耳的碎裂声!在这些岩石上,就是最坚固的物体也粉碎了,照挪威成语说的,就是大树干也毁损为“茸茸毛皮”了!

多么危险怕人的处境!我们极端骇怕地任海波摆动。“鹦鹉螺号”像一个人一样自卫着。它的钢铁肌肉嘎嘎作响。它有时候挺起,我们也跟它一齐直立起来!

“要全力支持,”内德说,“并且把螺丝钉再上紧起来。紧紧靠着‘鹦鹉螺号',我们或者还可以保……”

他没有说完他的话,嘎嘎的声音就发出来了。螺丝钉落下,小艇脱离它的巢窝,像投石机发出的一块石头,飞掷入大漩涡中。

我的脑袋碰在一根铁条上,受了这次猛烈的冲撞,我立即失去了知觉。

1内德·兰德、阿龙纳斯教授和孔塞伊等人逃跑时遇到的危险是(1)__________ 结局是(2)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表现了作品怎样的语言特色?

3内德·兰德多次策划逃跑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作文

请以“铭记那份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班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