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

A.“三通” B.一个中国原则 C.和平统一 D.“一国两制”

2、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 中共八大

B.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十二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四大

3、臂章是人民军队的一张名片,七十年前,在朝鲜战场上英勇作战、舍生忘死的军队戴的是下列哪种臂章

A.

B.

C.

D.

4、“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这表述的是土地改革的

A.背景

B.目的

C.性质

D.作用

5、在中共十八大上被选举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是

A.李克强 B.习近平 C.胡锦涛 D.江泽民

6、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7、周恩来曾说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后一个“天安门”是指

A. 五四运动

B. 南昌起义

C. 开国大典

D. 三大改造

8、观察如图,形成图中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我国彻底废除了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A. 1949年

B. 1950年

C. 1951年

D. 1952年

10、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___的外交布局。横线处填写(  )

A.大众化 B.立体化 C.全球化 D.军事化

11、“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这首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的《游击队歌》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1937年创作的。作者歌颂的是

A.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

B.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

C.敌后根据地的抗日军

D.正面战场抗战的中国军队

12、下面是李飞围绕“文化大革命”制作的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与史实明显不符。此处是(  )

A.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B.开始﹣﹣通过“五一六通知”

C.结束﹣﹣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D.影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3、某学者评论: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但它或许是达成一项和解最小的让步,从长远来看……增进了世界和平的前景。尼克松“让步”是指承认

A.《朝鲜停战协定》 B.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一个中国”的原则

14、某学校网站介绍了一位中国科学家,“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这位科学家是

A.邓稼先 B.屠呦呦 C.袁隆平 D.钱学森

15、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农业合作化的实行

D.人民公社的实施

16、小红看到一部电视剧有这样的场景:全国大、中学生停课去当红卫兵,城市的男女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这场景应是(  )

A.“大跃进”时期

B.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17、电影《创业》的主人公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的石油工人,被誉为“铁人”。他( )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乐于奉献 C.鞠躬尽瘁 D.艰苦创业

18、1951年1月6日,山东某农民领到了土地所有证。他领得此证是依据(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9、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A.新中国成立 B.解放战争胜利

C.“三大改造”完成 D.土地改革完成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下图事件是_____;你最深的感受是_____

22、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______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______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所以说,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______

23、_____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 ___________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北京与中央政府谈判,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947年,根据党中央________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51年,________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25、“两弹一星”即核弹(原子弹和氢弹)、______________和人造地球卫星。

26、_______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

2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建成_____________、全面_______改革、全面___________、全面_____________

2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____隆重召开,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2)会议内容: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____》。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____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共同纲领》起____的作用。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首都;以《____》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____,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3)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和政治协商制度。

29、将下列图片与相关选项选择搭配起来:

 

①科技成就   ②党的建设   ③外交成就     ④国防建设     ⑤土地改革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30、回顾历史,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既紧张又缓和,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900年,清政府统治时期,美国直接参与侵略中国的________战争。

(2)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时期,美国与中国并肩作战,取得________战争的胜利。

(3)新中国建立后,中美出现激烈对抗,1950年到1953年爆发了________战争。

(4)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出现缓和,标志性事件是1972年_____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新中国建立所产生的国内影响是什么?

3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

第一、政策变化:

(1)1950年,我国开始对新解放区分批进行的改革是  

(2)1953年,国家通过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形式是  

(3)1958年,反映人民群众迫切改变落后状况的运动是  

(4)十一届三中金会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逐步实行的制度是——。

第二、分析比较:

(5)1952年底,在新解放区的改革对我国农村发展有何意义?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的调整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第三、得出结论:

(7)请你为今后我国调整农村政策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33、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是历史的遗留问题,请回答:

(1)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分别是哪一年?

(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前分别处于哪个国家统治之下?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了什么样的伟大构想?

(4二战后,台湾回归中国,这次回归是摆脱了哪个国家的殖民统治?这个国家是在依据什么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的?

(5)请你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为例,说明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

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剂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场战争?被誉称为“最可爱的人”的是哪支部队?写出保家卫国的英雄的名字一个?这场战争中锻造出了什么精神?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个历史事件?此事件摧毁了什么制度?

(3)“创业难,守业更难”。在建国之初,以上两个事件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