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联合国总部矗立的塑像-----《铸剑为犁》,它反映当今世界主题是( )
A.反帝、反霸 B.和平与发展 C.反饥饿、反浪费 D.共同劳动、共同创造
2、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那一年,苏俄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 战时共产党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工业国有化 D. 农业集体化
3、1948年,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到1950年,美国共拨款130多亿美元援欧,其中90%是赠与,10%是贷款。受援国在度过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这说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主要是为了
A. 帮助欧洲复兴经济
B. 输出过剩资本
C. 获取更多经济利益
D. 全面控制欧洲
4、“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这些“豪言壮语”反映了
A.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农业合作化初见成效
C.“大跃进”的浮夸风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效果
5、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在古代雅典如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生来注定要统治”的人应该是指
A. 雅典的贵族 B. 雅典的全体男子
C. 雅典的成年男性公民 D. 雅典的全体自由民
6、以下作品并列称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其中诞生时间最早的作品是( )
A.《荷马史诗》
B.《浮士德》
C.《神曲》
D.《哈姆雷特》
7、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具有优越性
C.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8、“人类的自我观念在科学发展的冲击下,受到两次重大打击。……第二次是生物学研究,把人类贬到‘我们都是动物界的子民’ ……”。把人类贬到“动物界子民”的相关理论成果是( )
A.万有引力定律
B.生物进化论
C.启蒙思想
D.相对论
9、伟大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一生为改造我国耗尽毕生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孙中山的主要贡献是
①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
②建立了中华民国
③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
④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
10、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勇,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诚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
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D.没有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11、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在华特殊利益(例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于战争结束之后……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任何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说明( )
A. 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 B. 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
C. 各国希望与中国搞好关系 D. 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
12、“此次(占领北京与上次)大为不同,为时长达十三个月,采取报复性的、有系统的枪杀。日本人植松良二现场报道说:“街市毁失十分之二三,妇女任人凌辱。联军将校率军士,公然大肆抢夺。金银珠玉自不必言,此外书画、古董……所获均属不少。……城中各处朝衣朝冠之男尸,凤冠霞帔、补服、红裙之女尸,触目皆是。”此处描述的战争结束后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凡尔赛和约》
13、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直接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A.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B.人类的一场浩劫和深重的灾难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
14、被誉为“两弹元勋”和“党的好干部”的分别是:
A.邓稼先和雷锋 B.焦裕禄和王进喜 C.邓稼先和焦裕禄 D.王进喜和焦裕禄
15、明治天皇刚登基,第一次接见外国公使时,还保持着传统日本皇室的对外形象。可没过多久,便以断发蓄须、军装戎马的形象出现在国民面前。这一改变体现了
A.政治改革促进社会平等
B.文明开化影响社会生活
C.殖产兴业推动经济发展
D.教育发展提升国民素质
16、公元前5世纪,他主政雅典期间,鼓励公民积极参政,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进入“黄金时代”。这里的“他”是
A.图特摩斯 B.伯里克利 C.汉谟拉比 D.大流士
17、根据下面内容,可知该条约是( )
条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A.《凡尔赛和约》
B.《四国条约》
C.《五国条约》
D.《九国公约》
18、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
A. 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B. 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
C. 新文化运动——中共诞生 D. 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战略决战
19、今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会议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共一大------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B.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D. 中共十四大---------是党的历史上最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0、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这首歌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主要得益于( )
A.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B.“双十协定”的签订
C.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D.充足的物资和人员保障
21、如果在百度引擎中输入关于渡江战役的“1949、湖口、江阴及 解放”的关键词,“ ”处应该是( )
A. 北京 B. 南京 C. 上海 D. 天津
22、唐朝时派遣唐使最多的是( ),( )东渡日本,传去了中国文化
23、1812年,____ 率军远征俄国,大败而归,三年后,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1862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___ 》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农民和黑奴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内战以北方获胜告终。
24、受历史、__________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妇女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取得与男性_________平等的权利。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_________公约》。实现妇女和男性的________平等,还需要人类社会不断努力。
25、观察如图,请将下列地名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在慕尼黑会议中被德国侵占的地区。B、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二战爆发时最早遭到德军打击的国家
26、恩格斯称________为“现实主义大师”,《人间喜剧》也被誉为________。
27、《格尔尼卡》是为了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作,它的作者是______。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______。
28、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______,特别是东南地区。
29、行有道,达天下,美好出行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1)宋朝发明的 ,应用于航海,保障了人类在大海上航行的方向。
(2)500年前, 率领的船队从西班牙港口出发,开始了人类的首次环球航行。
(3)19世纪,德国人 发明了汽车,使人类曾向往的日行百城成为可能。
(4)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的 让人类飞向蓝天的梦想成为现实。
30、19 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________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_______,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________。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_________,促进了_______。
31、列夫·托尔斯泰、凡·高、贝多芬为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32、请写出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33、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社会在政治制度、技术发明、发展道路等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道路选择为社会发展指引方向。
请回答:
(1)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有何重大 意义?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请问“一国两制”提出的依据是什么?“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这里的“喜事”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如何理解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上划时代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什么重大发明为新式交通工具诞生创造了条件?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道路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预判的发展路径,为人类文明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在此道路引领下,我国在对内经济体制改革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么?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二: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依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弋履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平!”
材料三: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唐太宗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民族政策?他采取了哪些办法来改善民族关系?
(4)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收到了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