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下列选项中和他统治无关的是
A.大大扩充国学规模 B.派文成公主入藏 C.派玄奘西游 D.派鉴真东渡
2、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很多是农奴身份,财产有可能随时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B.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俄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D.俄国农奴的地位有所提高
3、下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中,属于1970年取得的是
A.“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
4、美国科研人员2016年2月11日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去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英国科学家霍金在接受BBC专访时表示:“引力波提供看待宇宙的崭新方式……除了检验爱因斯坦100多年前的预测,我们可以期待透过宇宙史看到黑洞。”引力波的发现来源于爱因斯坦的哪一理论
A.经典力学体系
B.进化论
C.相对论
D.万有引力定律
5、对下表的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美国、苏联国防开支表(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国家 | 1950年 | 1953年 | 1954-1961年 | 1962年 | 1970年 |
苏联 | 15.5 | 25.5 | 26.7-43.6 | 49.9 | 72.0 |
美国 | 14.5 | 49.9 | 40.5-47.8 | 52.3 | 77.8 |
A.苏联军费开支总是少于美国 B.苏联取得与美国平等地位
C.美苏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D.美苏争霸中苏联始终处于弱势
6、新中国的国庆日定于10月1日,这是因为1949年10月1日的当天
A. 通过《共同纲领》
B. 举行开国大典
C. 国家领导人就职
D. 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7、二战后,美苏两国逐渐从盟友转变为对手美国首先发出对苏遏制与对抗的冷战信号。“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B.德国的分裂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8、“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康有为称赞的“学生此举”指的是( )
A.公车上书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9、某同学到历史博物馆参观,看到一百多年前的一张传单:“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就在此一举了!”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一二、九运动
10、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下列事件发生在这一时期并体现中国人民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的是
①创作《义勇军进行曲》
②黄海大战
③台儿庄战役
④百团大战
⑤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1、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事件是
A.德军突袭波兰 B.德军突袭法国 C.德军突袭苏联 D.日本偷袭珍珠港
12、1991年发生在苏联首都的“八一九事件”,其初衷是( )
A.挽救联邦,避免解体 B.篡党夺权,个人野心
C.制造事端,加速分裂 D.沽名钓誉,骗取民心
13、《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劝奏,处以重刑”。明太祖朱元璋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便于传达政令
C.改革丞相制度
D.扩大六部权力
14、“在欧洲历史刚刚进入近代的黎明期,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诸城升起的一片灿烂星云,成了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材料中的“灿烂星云”指 ( )
A. 理性主义思想 B. 人文主义思想
C.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D. 自由主义思想
15、早在1932年时,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局,《大公报》就发起《废止内战运动》,称:“内战不止,一切无从谈起。”当时“废止内战”的目的是
A. 维护国共合作
B. 抗击日本侵略
C. 争取国内和平
D. 发展国民经济
16、《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A.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求同存异”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17、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C.军机处产生于康熙时期
D.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18、《中国通史纲要》中认为:“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指
A.中国主权完全丧失
B.中国步入了近代化
C.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D.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19、以为当代西方史学家说:“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这个“经济共同体”是( )
A.联合国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欧洲联盟 D.华沙条约组织
20、战后初期,有人站在德国首都柏林的街头,望着满是废墟的城市,哀叹即使清除这些瓦砾也要花上二十多年的时间,要想复兴真是比登天还难。可是,西欧国家和日本不仅很快清除了战争的废墟,还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其中的原因不包括( )
A.接受马歇尔计划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
C.“北约”组织的建立
D.政府采取恰当政策
21、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线是 _____________
22、1919年________的爆发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56年,_________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今天人类的共同祖先是生活在300万年前的________,而中国境内发现的北京人生活在距今__________年。
24、由李宗仁指挥的 战役是国民党抗战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
25、请写出相应的内容
(1)吸收徽剧和汉调的优点,在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艺术是 。
(2)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权益均遭到损害的国家是 。
(3)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组织原则是 。
(4)明朝时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是 .
26、唐朝时派遣唐使最多的是( ),( )东渡日本,传去了中国文化
27、春秋的首位霸主是(_____________),卧薪尝胆的是(_____________)。
28、公元八世纪到公元十七世纪,在亚洲中西部和北非地区曾经建立的伊斯兰教封建帝国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9、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______成立。一战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人是______。
30、德国法西斯政权垮台后,美、______、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之后各国在处理德国问题上分歧越来越大。 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______的抗议,引发______危机。
31、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 的战略产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根本的经济指导思想,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商鞅变法对土地所有权问题是如何规定的?
(2)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曾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过怎样的解决办法?
(3)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什么法令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翻身成了主人?
(4)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对农业进行了什么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
(5)1958年发生了什么事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2、请写出被誉为是俄国革命镜子的作家及其代表作
33、“抗争”是世界历史的重大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9世纪30年代,欧洲工人队伍成长壮大起来.英国工人阶级为反对剥削压迫,争取生存权利掀起了什么运动?
(2)无产阶级在斗争中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170年前一部伟大的著作横空出世,它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这部伟大的著作是什么?
(3)99年前,伟大的五四运动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历史的星空,宣告中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今天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涵的五四精神,早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血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青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99年前五四运动的“抗争”对象是谁?新时代“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4)根据在教材中贯彻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4、改革是是一个国家改变现状、实现进步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
——汪林茂《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材料二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选自九年级历史教材
材料三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日本政治史》
材料四
苏俄(联)农业生产的情况
年份 项目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 6620 | 7860 | 8730 |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 22.1 | 34.55 | 44.24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一,列举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各一例。用史实说明洋务运动如何“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的。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俄、日两国的改革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两次改革产生的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四信息,概括苏俄(联)农业生产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为我国深化改革提供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