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时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在括号里填上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 这时,两手空空的第子们才如梦初醒___________

2.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_________ 

2、按照拼音写出汉字:

jiān  bǎng chéng  nuò   bá  shè   chuán xīn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3、比一比,再组词。

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4、读拼音,写词语。

kuí  wú   pàn nì quē fá   dàn  shēng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táo  cuàn   chōu  yē   jì sì yǐn  tuì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根据古诗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1.《采薇(节选)》选自______,写一位远征战士_______,诗中唱出了__________

2.诗中作者抓住“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两种分别代表__________的自然景物,描述了______。“杨柳依依”写出了________的样子,“雨雪霏霏”写出了________的情景。

3.补全诗句:昔我往矣,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行道迟迟,__________________,莫知我哀!

4.“雨雪霏霏”,这里面的“雨”的读音是_________,之所以读这个音,是因为___________

5.诗中的第一句写的是作者的_________,其中“昔”的意思是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___的心情。

2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3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与“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4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

A.触觉 B.听觉

C.视觉 D.嗅觉

5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喜”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夫带来丰收的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是想象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7、按要求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疑是银河落九天。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______朝诗人________

3这两首古诗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任选一首诗,说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或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长 相 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两首诗词都写到“枫叶”,两者借助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为什么?请简要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李煜《长相思》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时电话响了,她便到走廊上去接电话了。

  我真高兴,妈妈的主意这么好。我把小熊放到沙发上,摆好,以便打起来顺手些。我要拿它练拳了。

  小熊坐在我的面前,一身巧克力色。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小的是原来的———黄色,玻璃做的;大的白色———是用一个纽扣后补上的。小熊用两只不一样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说,不用打了,我投降……

  我瞧了它一会儿,突然想起好久好久以前我跟它形影不离的情景来了。那时我走到哪里都拉着它。吃饭时让它坐在旁边,用羹(gēng)匙喂它;睡觉时我也让它躺在旁边,对着它那硬邦邦的小耳朵,悄声地给它讲故事。那时候,我爱它,一心一意地爱它。可它,我往日最要好的朋友,童年的真正朋友,这会儿却坐在沙发上,两只一大一小的眼睛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

  “你怎么啦?”妈妈接完电话回来问我, “出了什么事?”

  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啦,我转过脸去,沉默了好长时间,为的是不让妈妈从声音里猜出我的心事来。我仰起头,想把眼泪憋(biē)回去。稍微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以后,我说:“没什么,妈妈,我改变主意了,我永远也不想当拳击手了。”

【1】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熊?

【2】小熊用两只不一样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说,不用打了,我投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啦,我转过脸去,沉默了好长时间,为的是不让妈妈从声音里猜出我的心事来。这里的“心事”指的是什么?

 

【4】我为什么流泪了?

 

 

10、课外阅读。

光 阴

赵丽宏

他是一种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使锃亮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旧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你( )权重如山、腰缠万贯,( )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决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惜他,他( )在你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 )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淹没了他的脚印。

【1】在文中( )处填上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或是就由于

B.不管……还是便因为

C.尽管……尽管便因为

D.即使……即使就由于

【2】请用四个词语概括“光阴”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第 1 自然段的大意。(不超过 10 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片段,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①牛棚里只有三头牛。但男孩进去的时候,却是吼声四起,一片混乱,听起来至少是三十头。

②“你过来,”名叫五月玫瑰的牛说,“我给你一蹄子,让你永远不能忘记!”

③“你过来,”名叫金百合的牛说,“我要让你在我的角上跳舞。”

④“你过来,我也叫你尝尝去年夏天你经常用木鞋打我的滋味!”名叫星星的牛吼道。

【1】文中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片段最为典型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借助人物的____________展示出每头牛不同的性格特点。

【3】这三头牛的名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使用了分号,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  )。

A.并列 B.因果 C.转折 D.选择

3“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这句话的作用是(  )。

A.总领全文 B.点题 C.引起下文 D.对比

4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儿时趣事(节选)

叶永烈

儿时最快乐的日子,当然是过年。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喝过腊八粥,吃过祭灶神的关东糖,度过掸灰洗尘的扫房日,“年”就在眼前了。

过年的时候,最忙碌的要算父亲,他写得一手好字,亲友邻居都央求他写春联。我总是充当磨墨的角色。记得,那写春联的红纸上杂有星星点点的金箔,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父亲手执毛笔,在那一片红光、金光中,写下一个个遒劲的黑字:“江山千古秀,天地一家春。”“春至花如锦,风来竹自吟。”

除夕夜,分配给我的任务是摆弄红萝卜。我把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红萝卜成了灯座。这样的从上到下一色全红的灯,要做二三十个。除夕夜,我把蜡烛一一点燃,放在每一间屋子的四角。听大人们说,这叫“岁灯”。

我还用小刀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着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红萝卜那黄芯,此时成了黄色的花蕊一般。然后,我把这一朵朵“红花”,撒在年夜饭的每一道菜上。据父母说,“红花”象征喜庆,给年夜饭添彩。

春节的序幕是从祭灶神开始的。那时候我的温州老家人口众多,宽敞的灶间砌着乒乓桌那般大的三眼灶。烧菜时,柴火在灶膛里燃烧,金黄色的火舌舔着黑色的锅底。三口大铁锅冒着热气。在一片火光、水汽和黑烟之中,灶神爷端坐在三眼灶上方,他的双眼一直像桂圆般睁着。据说,不管是谁,在厨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灶神的眼睛。

掌勺的厨师金伯伯有时从锅里夹起一块热乎乎的红烧肉塞进我的小嘴巴,总是用身体遮住我,以挡住灶神雪亮的目光……如此这般,我从小就对灶神望而生畏。

【1】读选文,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岁灯:______________

红花:______________

【2】“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小时候期盼过年的急迫心情。

B.这句话包含了儿时的童趣。

C.因为算不准到“年”还有几天,所以要扳着手指头算。

D.因为过年是最快乐的日子,所以“我”盼望着“年”早点到来。

【3】选文围绕“趣”写了哪几件事?请你用简短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如何处理材料详略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过记叙了过年时发生的几件事,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神奇的"隐身衣”

在各国的神话故事中,都有着许多关于隐身术的描写。那些神通广大的仙人们凭借着隐身术,来无影去无踪,着实令人羡慕。

其实,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这些肉体凡胎的普通人依靠某种科技手段,也能够实现“隐身”。

2003年1月,日本的一位教授就向人们展示了他研制的“隐身风衣”。人们只要穿上这件“隐身衣”,身体便会瞬间“消失”。

原来,这件风衣是用一种特殊的反光材料做成的,风衣里面安装有无数的摄像头。这些摄像头能够将穿风衣者身后的景物拍摄下来,然后投影到风衣的前面,这样就使我们的眼睛产生错觉,以为穿风衣者变成了透明人,我们能够透过他的身体看到他身后的东西。

近几年,科学家们在研究“隐身术”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最近,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教授亨利彭德利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功研究出一种能够让物体隐形的纳米“超材料”。任何物体只要披上用这种“超材料”制成的“斗篷”,就能够从人们的眼皮底下“消失”。

这种用“超材料”制成的“隐身斗篷”效果虽然很神奇,原理却十分简单。我们都知道,物体之所以能够被人眼看见,是由于物体发出的光或物体表面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刺激视觉神经,进而在视网膜上形成影像。用“超材料”制成的“隐身斗篷”可以最大限度地阻止物体表面的光反射,光线照到物体表面,不仅不会产生反射,而且还能够绕过物体表面,然后在物体的身后重新汇合。整个过程就像水流经过一块光滑的岩石一样,当水遇到岩石时会发生分流,经过岩石后又重新汇流到一起。由于没有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人眼便看不见物体。同样,由于光线能够在物体身后重新汇合,照射到物体身后的景物上,然后又顺着原路反射到人的视神经上,于是人眼便看见了物体身后的景物。如此一来,便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物体披上“隐身斗篷”后就变成透明的了。

当然,这个“隐身斗篷”项目现在还处于研究阶段,不过彭德利教授有信心在5年内让这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投入实际应用。到那时,建筑物的墙壁可以建成透明的,保温和隔音效果却丝毫不受影响;桥梁和摩天大楼可以看上去好像飘浮在空中……

“隐身斗篷”在军事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它能够轻而易举地让一辆军车,甚至是一辆坦克瞬间“消失”。试想一下,如果你只能从车轮扬起的尘土来想像一支行进中的军队,你又怎能与其进行战斗呢?

【1】“隐身衣”的用途非常广泛,对它的具体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医生做手术时,戴上“隐形手套”,手术可以更方便。

B.让驾驶舱地板罩上“隐身衣”,飞行员的观察范围可以更宽广。

C.士兵们穿上“隐身衣”,期战斗力可以大大提高。

D.穿上那件灰色衣服,就可以变成透明的“隐身衣”。

【2】“隐身衣”是利用( ),让这件衣服产生了奇异的透明效果。[多选]

A.光学原理

B.小孔成像

C.隐身技术

D.摄像技术

【3】第7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用于引文的省略

B.用于列举的省略

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4】你认为文中哪两部分材料写得比较详细?请在括号里打“√”。

(1)发现透明的“隐身人”。( )

(2)“隐身衣”的制作原理。( )

(3)“隐身衣”的用途。( )

(4)“隐身衣”的发明者。( )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请分析下面语句的意思:

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怎么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方说:不行,我的字写得不够好,应该让小宇去参加比赛。(改为间接叙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

(1)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子练练坊

1.人们爱秋天,爱它的天高气爽,爱它的云淡风轻,爱它的瓜果飘香……(仿写)

 

2.经过百劫千难,最后的成功,属于不懈的追求者。(改为反问句)

 

3.他告诉我们:“当时,我让你们传看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猫的头盖骨。你们根据错误信息得出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转述句)

 

4.城市之间如此相像。(改写成比喻句)

 

5.天空中洒满了星星(改写成拟人句)

 

6.发生什么样的危险。诺贝尔毫不动摇研究炸药的决心。(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7.他想:“是的,这样的事情不能长久做下去,非停止不可。”(把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8.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撕破了的湿淋淋的渔网。(缩句)

 

19、按要求写句子。

1)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形势,这是事实。(把一般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视机里传出雄壮有力的战士们的歌声。(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该写句子。

1)这里真安静啊!(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钢琴声传出来。(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妙笔生花。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请你将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

要求:

1.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也可以写新颖、

别致的民间工艺品。还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亲身感受到的民风民俗。

2.突出民俗特点,详略得当,语句通顺。

3.选材要新,要写出真情实感。字数400以上。

4.书写正确、规范、美观(每4个错别字扣1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