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 (______)
A、他的诗对晚唐影响颇大。
B、与"推敲"的典故有关。
C、他本不是官员,却被贬谪为官。
D、被称为苦吟诗人。
2、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
比一比,再组词。
万______ 人______ 石______ 牛______
方______ 入______ 右______ 生______
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他说的话包蕴着深刻的道理。(______)
(2)我一直保留着那本旧日记本。(______)
(3)他用轻蔑的眼神看了敌人一眼。(______)
4、曹操、孙权、刘备后来分别建立了_____国、_____国、_____ 国。
5、写出带有动物名称的两句古诗词。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词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尽”的意思是( )
A.饮完 B.全,都 C.尽头
【2】“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指( )
A.死去的人 B.老朋友 C.故事中的人
【3】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令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景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样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
【4】诗中作者用一个“____”字委婉地表达依依离情。
【5】王维的这首诗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有评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石灰吟
________,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__。
(2)诗句____________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3)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_________
8、阅读《回乡偶书》(其二),感受贺知章的乡愁。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从题目中的“______ ”字可以看出,诗人写这首诗是有感而发,随感所想。
【2】诗的前两句中,体现诗人离家数十载,家乡世事变迁的词语是“ ______”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______)
A.悲伤 B.慨叹 C.凄凉 D.哀怨
【3】下列对后两句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从人事变化转到了景物描写上,借物是人非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B.诗句运用反衬的手法,以“湖波不改”反衬“半消磨”,加强了诗人的感情
C.诗人写门前的镜湖,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美景的喜爱之情
D.“春风不改旧时波”中“不改”的不仅仅是微波粼粼的镜湖,还有诗人的乡情
9、现代文阅读。
小扇轻摇的时光
放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回乡下住几天。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种一些。待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在地里静静地躺着,十分诱人,专等我回家来吃。
天气炎热,我赖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果都要熟得烂掉了。”
再没有赖下去的理由了。于是带着儿子,顶着烈日,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村里的人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妈了?”我笑着答应,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这孩子真孝顺,一点不忘本。”我心里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是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看,就被村里人夸成孝顺了。
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地把瓜摘下来,放在井里面冰着——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母亲又把家里唯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母亲兴奋地说:“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待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母亲诧异地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都没有呢。”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笑:“妈,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母亲没再说什么,走进厨房,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屋里,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里热坏了。”
我笑笑,执意要坐在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望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过来的蒲扇,慢慢摇着。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恍惚间,月下有个小女孩儿,手拿小扇儿,追扑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她怀恋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能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记得,长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儿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地说,“早上还好好的,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去地里锄草的,还没走到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人啊!”母亲叹一声。
“人啊!”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警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天,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天,好好把握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1】母亲一直盼望“我”回乡下住几天的根本原因是( )
A.“我”放暑假了
B.城里天气炎热
C.等“我”回来吃瓜果
D.母亲想念“我”
【2】“我心里涌满羞愧。”“我”羞愧的原因是( )
A.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
B.很少回家看望母亲
C.回家吃母亲种的瓜果
D.村里人对“我”很亲切
【3】“‘人啊!’母亲叹一声。”表现了“母亲”的情绪是( )
A.欣喜
B.惭愧
C.忧伤
D.内疚
【4】文章中画横线的部分是环境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的( )
A.丰富了文章内容
B.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
C.烘托了“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D.写出了农村夏夜的美丽景色
【5】对“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贪婪”写出了“我”见到爱吃的瓜果时迫不及待的丑态。
B.“贪婪”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瓜果的喜爱。
C.“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6】对短文题目“小扇轻摇的时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扇轻摇的时光”指充满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
B.“小扇轻摇的时光”指晚饭后风扇给了儿子,“我”只好用蒲扇。
C.“小扇轻摇的时光”指“我”与母亲相守的美好时光。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 低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 好奇)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一向是(慈祥 慈爱)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 害怕),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用“/”划去括号里不合适的词语。
【2】联系课文想一想,父亲每天早出晚归都干什么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这一次为什么“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
【5】在严重的形势下,朋友和亲人多次劝李大钊同志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这是因为他_______,从中表现了李大钊同志________的精神。
11、快乐阅读。
①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②现在,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我不再远眺大海,一心想看到一艘船的踪影了。我着手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尽我可能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宽慰——( )深重——( )
【2】“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这种“处境”是指____________面对这种处境,鲁滨逊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
【3】鲁滨逊从不幸的处境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是_______________。
【4】说说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对身处困境的人有什么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见微知著(______): A.明显; B.写作,编; C.著作
(2)锲而不舍(______):A.坚持; B.雕刻; C.放弃
【3】第二自然段中,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指的是___________。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 )
A. 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经过许多人的探索,应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B. 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探索,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C. 当你产生一百个问题后就找到了真理。
【5】这篇课文在表达上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
A. 用具体事实说明真理。
B. 前后照应的写法。
C. 运用比较的写作方法。
【6】读了这个片段后,你一定也有许多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微笑的可乐》回答问题
微笑的可乐
①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跑在海水里的孩子们。[a]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进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里。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b]尽管我还是个孩子,确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还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c]
②那段热的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的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的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的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和无助。
③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吐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④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在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⑤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天,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常去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地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那个飞扬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⑥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
【1】画线部分表现了“我”( )的心情。
A.愤怒 B.恐惧 C.羞愧 D.沮丧
【2】“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一句插入到第一段中( )的位置,这样句子上下更加连贯。
A.a B.b C.c
【3】第④段“我已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的大山”这句话中的“一座山”指的是( )。
A.夺走我右脚的马路 B.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
C.那场车祸带给自己的悲观胆怯 D.我们家门口的大山
14、儿子的创意
一天,儿子在家里乱翻我的杂志,他突然说:“我准备到国外旅游,”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所以我置之不理。
他说:“妈妈,你为什么不说话?难道不觉得我很勇敢吗?”我说:“是啊是啊,你确实很勇敢,可世上有些事并不单是勇敢就够用。”他很郑重地说:“这份杂志上面写着,举办一个有关科技博物馆建筑创意设计的征文比赛,获奖者将接到通知到海外参加颁奖仅式。”说看,他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我。
我看也不看,说:“一个小学生,关于科技,你懂得多少?关于建筑,你又懂得多少?金奖、银奖的争夺,多么激烈,你还是好好做功课吧!”他却说:“可是我有创意啊,我一定能得奖!首先说博物馆内的设施是高科技的。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建造动感立体电影院,让人们体验南极和北极的风光;博物馆里可以放太空食品柜,让参观的人通过色、香、味直观感受科技;博物馆里可以安装同步翻译设备,让大家感觉不到语言的障碍………”
我笑着打断他:“别比如了,人家征的是建筑创意。我记得你小时候连积木都搭得像要倒塌的楼房,还奢谈什么建筑?”儿子不理睬我,自言自语道:“我的设计绝对风格独特,先在地面挖一个巨大的深坑,然后把这个博物馆盖在地下……”“先别说了,那不成了地下宫殿?"儿于遐想着说:“博物馆和大地粗糙的岩石、泥土要留有空隙,再用透明的建筑材料砌成外墙,这样参观的人们时时刻刻会感到土地的存在,产生一种神秘感,从地底向阳光明媚的地面攀升,会有一种自豪感。地面部分设计成螺旋状的飞梯,给观看的人一种向宇宙探索的感觉……”他一边说着,一边在空中比画了一个上大下小的图形,还想继续介绍他的创意。
我质疑道:“你先停一会儿!挖到地下那么深的地方,会有地下水涌出来,积成一个火山口样的湖泊,你想过没有?再说什么样的建筑材料,可长久地保持你所要求的透明度?还有你设计的飞梯,多么危险!反正我是不敢上这种喇叭形梯子的。”儿子摆摆手说:“妈妈,您说的问题都是问题。不过那是需要工师们解决的问题,不关我的创意,妈妈,您知道什么是创意吗?那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啊,您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我叹息着说:“好了,随你瞎想好了。”
儿子在电脑上完成了他的设计,邮寄之前,我说:“可以让我看看你的完稿吗?他冲我眨眨眼说:“您是评委吗?”我只好一笑了之。
很长时间过去了,就在我们几乎将这事淡忘的时候,儿子收到了一个写着他的名字并称他为“先生”的大信封,我们拆开信封,里面竟然是一张请柬,上面说儿子获得了创意银奖,并且邀请他到海外参加领奖仪式。
本文作者毕淑敏,选文有改动。
【1】以下对“异想天开”一词解释恰当的一项是( )
A. 形容想法非常离奇,不切实际
B. 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地涌现出来
【2】短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人物。
【3】短文共有个_____自然段。第_______至第________自然段具体写了儿子关于博物馆的创意,母亲提出质疑,儿子还是完成了设计。第_______自然段写儿子收到来信,获得了创意银奖。
【4】第三、四自然段从哪两方面写儿子的创意?请各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儿子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在人物语言前面的提示语中恰当地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增强了表达效果。
【7】作者在具体写儿子对博物馆的设计时,大都是先写儿子的创意,接着写这样的设计带给参观者的____________。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8】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与全文最后一句话相照应的句子。
【9】以下对短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短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主要表现了母亲对“创意”的认识。
B. 对于参与这次征文比赛,儿子和母亲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文中三次运用省略号,都表现了人物的话没有说完,被打断了。
D. 作者为了表现儿子的设计富于创意,主要描写了他的语言、动作和外貌。
15、按要求写句子。
(1)茉莉花的花蕾托着淡紫色的花苞。(缩句:保留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不能完成这一项任务。(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缩句:
改为反问句:
(2)拉骆驼的说,它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改为语言描写的句子:
(3)爸爸想了想,笑着说:“也许你的想法要美些。”
改为转述句:
(4)《牧童》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写的。
修改病句:
(5)春天的早晨时最美好的季节。
修改病句:
(6)小宁整天好吃懒做,虚度光阴,我会用 劝他。(写《偶成》中的名句)
(7)与“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流成河”相关的名句是
。
(8)花园 像 我们 美丽的 大 一个 的 校园
把上面的词语合并成一句通顺的话:
(9)用“骄傲”的不同词义造句。
①(指不谦虚)
②(指很自豪)
17、不改变句意,把直接引述句改为间接转述句。
①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娘用手拢了拢头发说:“俺去西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______________
(2)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
(3)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
19、句型转换
1.改成陈述句
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双重否定句
这次活动会很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肯定句
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
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写句子,要求不改变原意。
1.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在这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肯定交上了很多朋友。在此即将离別的时刻,你肯定有许多话和自己的朋友说。请借此机会,把你的心里话写出来吧!
要求:题目自拟,语句流畅,书写工整,写出真情实感。字数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