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正确默写《浪淘沙》(其一),注意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
2、辨字组词。
吨________ 谱________ 盲________ 醒________
纯________ 普________ 育________ 醉________
3、填写词语,按要求选择词语填空。(只填字母即可)
A( )( )大吕 B余音( )( ) C( )( )如生
D( )高一( ) E画( )点( ) F( )( )之音
1.虽然过去了很久,但那优美的歌声似乎还在我耳边回荡,真是( ),三日不绝!
2.殿内泥塑的舜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穿衮服,神态庄严,( )。
3.文章的结尾( ),点明了中心思想。
4、根据解释,填写相应的词语。
1.一句话也不说。 ( )
2.比喻经常发生、习以为常的事情。( )
3.举止文雅优美。 ( )
4.诚恳真挚。 ( )
5、看拼音,写词语。
xuán yá tuí rán jì qì jiàng yóu shùn jiān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zhào yào fèng xì zhòu rán yōng dài chéng bì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6、阅读短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
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吕氏春秋》:“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 。”③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
【1】补齐注释。
【2】这首诗写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并没有写弹奏的技巧和琴声,而是重点写了____________,从_______面表现音乐的高妙。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将这个峨眉山上下来的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如听万壑松”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C.“余响入霜钟”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D.“不觉碧山暮”是说音乐听着听着就到了早晨,与前一句中的“霜钟”呼应。
【4】“客心洗流水”中的“客”是诗人自谓,由此联想到孟浩然的“日暮客愁新”,我猜李白的这首诗在赞美琴声美妙、感慨知音的同时,也寓有_________________之情。
7、阅读理解。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横桥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万水”在诗歌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千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把连绵不断的_____比作_____,把高大险峻的_________比作_______,体现了红军战士的__________精神。
【3】“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等闲”的意思是( )
A.轻易,随随便便。
B.平常,寻常。
C.无端,平白无故地。
【4】“三军过后尽开颜”中“颜”的意思是( )
A.颜色。
B.体面,面子。
C.脸上的表情。
8、诗歌赏析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原文的横线上应填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律·长征》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分别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喜踏岷山。
【3】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七律·长征》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概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9、开天辟地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一片混沌,像一只大鸡蛋。而人类的祖先盘古,顶破了“蛋壳”。其中轻而清的物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下沉,变成了地。盘古头顶天,脚撑地,天升高一丈,地加厚一丈,盘古也高一丈,用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任务。
【1】文中的“蛋壳”指?( )
A.天
B.地
C.合在一起的天和地
【2】是谁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任务?( )
A.女娲
B.盘古
C.伏羲
【3】现在通常用开天辟地形容?( )
A.比喻不谋私利,全心全意做有利于众人的事。
B.比喻本领大,能力非凡。
C.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10、片断阅读赏析。
社戏(节选)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逐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1自然段作者从多角度进行了描写,其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 嗅觉 B. 视觉 C. 听觉 D. 味觉
【2】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那声音”指的是(____),“他”指的是(____)。
A.渔火 B.歌吹 C.那声音
【3】“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三句分别表现了“我”去看戏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4】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 去赵庄看戏途中的行船情景。 B. 去赵庄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 去赵庄看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 去赵庄看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邰丽华的故事
在邰丽华两岁那年,因高烧而失去了听力,难以想象她当时的寂寞与痛苦。邰丽华小时候刚进聋哑学校时,一堂“律动课”对她之后从事舞蹈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天,老师踏响木地板上的象脚鼓,把震动传给站在地板上的学生,让孩子们由此知道什么是节奏。
当同学们为脚下变化无穷的震动兴奋不已时,小丽华已全身匍匐在地板上,她指着自己的胸口告诉教师:“我喜爱!”她发奋地感受不一样的震动,娇小的身体随之摆动。她突然发现,这是一种属于她的语言。
在婀娜的舞姿背后,对于邰丽华,她付出了比常人多好几倍的辛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她顽强的毅力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心灵受到猛烈的撞击。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的舞蹈事业中,她将自己变成了一只旋转的陀螺,二十四小时中除了基本的吃饭和睡觉时刻,其他一切时刻都是在舞蹈。找不准节拍再练,动作不对再改,一次又一次,爬起,摔到,爬起……以至小腿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的伤疤。
凭着执著的发奋和天赋,邰丽华在15岁时,就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国演出了。在很多次舞蹈比赛中,评委们根本没有发现她是一位双耳失聪的残疾人。重新燃起的生命之火让邰丽华重新认识存在的好处,她想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他们一样的体验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她爱上了舞蹈,虽然没有音乐,但是她用自己的心去伴奏。她说过:“残疾( )缺陷,( )人类多元化的特点。残疾( )不幸,( )不便。残疾人,也有生命的价值。愈是残缺,愈要美丽!”
她对世界充满了感恩,她觉得自己已经注定一生都要用身体的舞蹈和心中的音乐去膜拜生命。当你看到那一个个到位的动作时,是否会发出一声惊叹?是否会觉得不可思议?但邰丽华却做到了。也许她并没有到达舞蹈的顶峰,正因学是无止尽的;但她却已经战胜了任何人。
人生有圆,有缺,有满,有空,这是没有办法去选取的。但是你能够选取看人生的角度。邰丽华用心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她有着一颗坚强、火热的心,她用行动告诉人们,她和正常人一样!
【1】按原文把词语补充完整。
( )的身体 ( )的舞姿 ( )的撞击
( )的残疾人 ( )的伤疤 ( )的价值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用“ ”画出邰丽华是怎样告诉老师她对舞台的喜爱。
【4】用“ ”画出邰丽华刻苦练功的句子来。
【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
12、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tiǎo tiāo)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qiǎo qiāo)然流露出( )、( )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又让人觉得(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按原文填空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转瞬即逝
耐人寻味
(4)用“ “画出描写画面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作者赏画时的想象和感受的句子。
(5)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13、阅读理解。
材料一:2022年3月21日14时38分许,东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执行昆明——广州任务时坠毁。机上载有乘客123人机组人员9人,全部遇难。
材料二:“黑匣子”是判断飞行事故原因最重要及最直接的证据。“黑匣子”的正式名字是飞行信息记录系统,包括两套仪器:一个是驾驶舱话音记录器,从飞行开始后不停地记录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但只保留停止录音前30分钟内的声音。另一个是飞行数据记录器,将飞机上的各种数据即时记录在磁带上,现在“黑匣子”记录的数据已可达到60种,包括飞机的加速度、姿态推力、油量、操纵面的位置等必需的重要数据,记录的时间范围是最近的25小时。
材料三:“黑匣子”存放在特殊钢材制造的耐热抗震的容器中,该容器能承受自身重力1000倍的冲击、经受11000℃的高温30分钟而不被破坏,在海水中浸泡30天而不进水。为了便于寻找,“黑匣子”并非黑色,而是漆成醒目的橘红色。此外,“黑匣子”的内部装有自动信号发生器,能发射无线电信号以便于空中搜索;还装有超声波水下定位信标,落入水中后可以自动连续30天发出超声波信号。因此,飞机失事之后,绝大多数“黑匣子”都能被寻找到。
【1】“黑匣子”的外观是_________色,它能保存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这些信息。
【2】飞机上的“黑匣子”的用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可以通过“黑匣子”知道MU5735航班为什么会坠毁。
B.“黑匣子”的正式名字是飞行信息记录系统。
C.“黑匣子”里保存的信息是有时间范围的。
D.“黑匣子”一旦落入水中,就无法搜寻。
14、阅读。
望柳庄<节选>
①五十年前的那个初春,昆仑莽原上风沙弥漫,这风沙卷着雪粒、石子在狂吼,格尔木混沌一片。春天在哪里?一位军人攥着一棵柳树在敲格尔木冬眠的门:醒来吧,我要给你换新衣!他挥锹铲土,一锹铲下去,沙地上就铲出了个盆状的坑坑,格尔木的第一棵树便栽在了这坑里。这个军人就是修建青藏公路的总指挥慕生忠将军。
②在修路队伍离开西宁途经湟源县城时,慕生忠买了一百棵杨柳树苗。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要做第一代格尔木人,要在格尔木扎根安家。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一百棵树苗,都栽在了刚刚撑起的帐蓬周围。一共两大片,杨柳分栽。将军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
③第一次看到望柳庄是在一场风沙中。平房前的沙滩上(横七竖八 零七八碎)地半躺半立着一棵棵树苗,有的柳树已经被沙土埋得不见其真面目了。风沙停后,慕生忠带着同志们把倒地的树苗一棵一棵都扶了起来,培好土。他边收拾残局边对大家说:“吹倒一次,咱扶它一次。吹倒一百次,咱扶它一百次,直到它可以结结实实地站在沙地上为止。”
④望柳庄有三棵柳树死了,慕生忠把三棵死去的柳树掂在手中,(安详 端详)了几番又几番。末了,他说:“它们毕竟为咱格尔木绿了一回,是有功之臣。应该把它们埋在沙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于是就出现了独特的柳树墓。常有格尔木人给那土丘浇水。谁也没想到,人们无意浇的水,浇醒了死去的柳树。到了第二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条嫩芽。那芽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低变高……经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潇洒更坚强。青铁的叶子泛着刚气,粗褐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冬腊月它依然挺立。在我的感觉里,它们是亭亭站立的硬汉子。时间年年月月地(消失 消逝)着,望柳庄前的柳树越来越多,树林越来越大。
⑤青藏公路通车到拉萨后不久,彭德怀元帅来到格尔木,就住在望柳庄。慕生忠对彭老总说:“我百年之后,就安葬在格尔木,这样能天天望见昆仑山。这一辈子什么都可以舍弃,就是离不开格尔木,离不开昆仑山。”
⑥1994年10月19日,84岁的慕生忠将军在兰州与世长辞。10月28日,将军的子女们(保护 护送)着他的骨灰,踏上昆仑山的土地。随着将军的骨灰撒向高天,昆仑山忽然飞起漫天的雪花,天地皆白!此刻,覆盖着积雪的望柳庄格外庄严、神圣……
【1】用“√”画出文中括号中使用恰当的词语。
【2】短文讲述了慕生忠将军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将军带领大家种树)→( )-( )→(将军与树同在)
【3】第二自然段,将军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请根据文章说说将军这样命名表达了他的哪些心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的句子,这句话将在寒冬腊月依然挺立的柳树比作硬汉,写出了柳树___________的特点,其中“亭亭站立”不仅写出了柳树在寒风中挺立的身影,同时也体现了种树人______________的精神。
【5】“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中,“人扎根”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主要通过________描写来塑造慕生忠将军的形象,结合全文,我认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15、按要求写句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老师的指导,我们能够取得成功。(加上合适的关联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洛宁的春天是个美丽的地方。(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鲁滨逊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仿写句子)
人们都爱春日,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尼尔斯使劲地把马丁拖到湖边。(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逃不出我的手掌!(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正月过后,闰土必须回家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思念着闰土。(用合适的关联词组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落叶飘落下来。
改成比喻句:
(2)在大家鼓励下,使我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修改病句:
(3)帮老奶奶写信要表扬,可早就学过的字写错了,就应该批评。
改成双重否定句:
改成反问句:
(4)十四岁的少先队员赖宁为了扑灭山火,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缩句: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班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全班同学个个感到自豪。(肯定句变为否定句)
2.他是一个好学生。(陈述句改为感叹句)
3.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王兰告诉老师:“我叫王兰,是从上海转来的。”(改为间接叙述句)
21、习作展示。
哈佛大学的学者公布了一项长达75年的研究项目的成果,他们发现:从小干家务的孩子比不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更高,犯罪率更低。总体而言,经常干家务的孩子变成独立优秀的成年人的概率要高得多。
请结合上面这段话,联系生活实际,发表你的观点。要求:语句通顺连贯,观点表达清晰明确,题目自拟,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