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最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在华留学生,评选出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

B.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杭州特有剧种——“杭剧”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C. 有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多功能电话手表,是一种可以双向通话,能准确定位,并具有防水功能的电子设备。

D. 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和儿子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困难,传送着自己的惦念。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捡起一片枫叶,红色从叶根向叶子中心延伸,叶子的五个角微带枯黄,根根叶脉呈辐射形地从叶根向上伸展。

B. 讲座开始前一小时就有同学川流不息地进入会场,主要是因为主讲教授演讲时的生动风趣吸引了大量忠实听众。

C. 由于人类活动不断扩大,动物的生存环境被压缩,大量的珍稀物种都已销声匿迹,我们很难再看到它们的身影。

D. 海关、国检、国税、财政等部门要共同谋划,争取将厦门港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推动厦门港更上一层楼。

3、下列作家作品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恐龙无处不有》——阿西莫夫——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C.《大雁归来》——利奥波德——美国生态学家

D.《时间的脚印》——陶世龙——中国科普作家

4、物理老师讲解了“三音石”声学现象的机理。下面是一位同学的笔记,他不能确定[甲][乙]两处横线上的内容。请你根据下面两则资料,帮助他选择两个语句,依次填入[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三音石是从皇穹宇正殿门外石阶下向南数起的第三块石头,处于圆形回音壁的圆心。站在三音石上击一次掌,可以听到三个击掌回声。这么神奇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研究者们根据回声定位法,通过计算和分析,确定了三音回声机理:第一个回声是[甲]_________,由于是平面反射,故回声较弱;第二个回声是[乙]_________,虽经历了两倍半径的路程,但由于回音壁墙的反射会聚作用,故回声较强;第三个回声是第二个回声再一次沿回音壁的半径被回音壁有效墙面反射会聚到原处形成,一共经历了四倍半径的路程,虽然也是回音壁墙的反射会聚作用,但传播过程中衰减较大,故回声较弱。

资料一:老师提供的示意图

(吕厚均等《北京天坛声学现象三种机理解释比较研究》,有删改)

资料二:老师提示的三个语句

①由击掌声波沿回音壁的半径被回音壁有效墙面第一次反射会聚到原处形成

②由击掌声波被东、西两配殿墙、墙基反射的叠加回波会聚到原处形成

③由击掌声波沿钝角三角形的三边被回音壁有效墙面连续两次反射后会聚到原处形成

A.[甲]②[乙]③

B.[甲]③[乙]①

C.[甲]②[乙]①

D.[甲]①[乙]②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诗歌阅读。

清平乐春晚

【宋】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这里喻指落花。②小怜: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③画堂朱户:指富贵人家。

(1)请从感官角度赏析此词的上阕。

(2)请分析词中“杨花”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学校开展经典诗文朗诵大赛,请你帮助主持人完成串词。

要求:①在前3位选手的串词中填上恰当的诗句、必须是将要朗诵的诗文中的句子;②参照前3位选手的串词,为第4位选手写出完整的串词,他朗诵的是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归隐东皋,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下面,有请1号选手为大家朗诵《野望》。

(2)诗以传情,诗中不仅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互诉相思的缠绵;还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激情勃发的昂扬;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木争荣的陶醉。多读诗文,诗文会润泽心扉,陶冶情操。 接下来,有请2号选手为大家朗诵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中宰相,华阳隐居,赏山间四时朝暮之美,自得其乐。 接下来,有请3号选手为大家朗诵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A.“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B.他献出了他拥有的一切,到了二十四岁,风华正茂之时,正当胜利的浪潮把他推上创造幸福生活的顶峰,他却被击中了。他没有马上倒下,而是像一个魁伟的战士,咬紧牙关,追随着胜利进击的无产阶级的钢铁大军。在耗尽全部精力以前,他没有离开过战斗的队伍,现在他身体垮了,再也不能在前线坚持战斗。唯一能做的事是进后方医院。

(1)语段A中的文字选自《_______》。作者现身说法,教导文的“你”做一个“______________”的艺术家。

(2)语段B中“他”是《_____》(作品名)中的中的_______(人物名)。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栖在粽叶上的母爱

夏生荷

①故乡有个传统,每逢端午、中秋和春节,俗称“三大节”,都要吃粽子。此时,碧绿、轻盈、寂寂无闻的粽叶,就会派上大用场,它们是包裹粽子的最佳"外衣"。

②我家屋后的黄土坡上,有一片粽叶林。粽叶采摘的最佳时间,是在农历的七八月份。时候一到,母亲每日便都要顶着似火骄阳,去采摘粽叶。粽林又高又密,高得转眼间就将母亲淹没;密得连风都钻不进去,酷热难耐。可每每母亲进林,总要在里面待上大半天,双手不停地翻飞劳作,直到背后的竹筐被盛得满满。每次出来,母亲都会浑身汗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可她顾不上休息,简单擦擦汗后,又要弯腰低头。“三大节”前夕,母亲会将干粽叶拿出来一些,挑去附近的村庄叫卖。在乡下,干粽叶很廉价,一斤最多一块钱,可对母亲来说,已然十分满足和欣喜了。卖过粽叶后,母亲还要去镇上集市卖自己包的粽子。

③母亲是包粽子的行家,煮好的粽叶经她双手一叠,便有了漂亮的尖角漏斗,舀入早早拌上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压紧捏实,再取一根细麻线,一端用牙齿牢牢牵着,一端在粽身“打个滚”,一个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落地"结"在了麻线上。接下来,会结出第二个、第三个……成了一串。母亲包的粽子特别紧实,煮熟捞起,剥去粽叶,插上筷子,就能举着吃,绝不会松散开。味道更是没得说:一口咬下去,劲道无比,香糯至极,若再沾上些细糖,则甜糯入喉进肺,口感更佳。

④到了“三大节”最为隆重的春节,家家都需要足够多的粽子,可镇上有不少商户不会包,还有的嫌烦,不愿去包。只想吃现成的他们,便会给钱请母亲帮着包,少的五六十个,多的几百个,糯米和馅料都是他们事先买好的,母亲等于是赚点包粽子的“手工费”。

⑤由于订购量较大,母亲只好不分昼夜地包,尤其年关将近,我半夜起床,还能看到她弓着腰、低看头,在油灯下忙碌着。冬夜寒冷漫长,母亲脚边取暖的炭火盆早已熄灭,可她却浑然不知。母亲面前的糯米似乎永远都包不光,堆在桌上的粽子,如同一座座“粽山”,将她压得一刻也抬不起头来。直到年纪大了,视力模糊不清了,牙齿也快掉光了,母亲才不再给人包粽子。但她依然坚持给儿女们包,每年我们兄妹三人回去过年,离家时,她都要给每家准备一大篮子粽子,这些粽子随着我们,从故乡走向不同的城市。

⑥我们都有一个遗憾,谁也没能学来母亲的本领,包出来的粽子,无论外形、味道,都远不及母亲的。有时,小妹还怪她当年没好好教会我们,母亲则说:“会这个,算什么本事呀,你们把书上的知识学好,那才叫真本事。”我们仨没有辜负母亲,都算把书读好了,离开乡村在城市安身立业。但细想,在过去那艰苦的岁月里,父亲过早离世,若没有母亲的辛勤无怨付出,边务农耕种,边琢磨出一条棕叶"致富经"来供养我们,我们又怎能按时交上学费,顺利读上书,从而能有今天呢?母亲才是那个有真本事的人呀!

⑦年复一年,老家屋后的粽林总是郁郁葱葱,一坡碧绿,那永不凋敝的颜色,是故乡的底色,更是母爱的底色。母亲不就是那一片片粽叶吗?一生无求,寻常无奇,但却总能用爱紧紧包裹我们,想方设法地为儿女们撑起一片远航的风帆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12月上半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一到农历的七八月份,母亲便每日都要顶着似火骄阳,去我家屋后黄土坡上的粽叶林采摘棕叶。

B.母亲直到年纪大了,视力模糊不清,牙齿也快掉光了,才不再给人包粽子,但仍坚持给儿女们包。

C.本文运用顺叙,记叙了“我”从少时年幼到在城市工作,母亲年年忙碌包粽子的事件。以议论抒情作结。

D.本文第⑥段“母亲说,会这个(包粽子)算什么本事呀”意在说明母亲对她自己从事的包粽子劳作有种自卑感。

【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每次出来,母亲都会浑身汗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从描写角度赏析)

(2)入早早拌上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实,再一根细麻线,一端用牙齿牢牢着,一端在粽身“打个滚”,一个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落地“结”在了麻线上。(赏析加点词语)

【4】文章以“栖在粽叶上的母爱”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中,哪些东西可以丢?哪些东西不能丢?丢,有时会使人心疼令人惋惜;丢,有时又会让人畅快促人前行。丢,可能是失去,也可能是获得……

请以《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2)人的成长需要丰富的物质养料,更需要丰厚的精神养料。物质养料强健我们的体格,精神养料强大我们的灵魂——失败让我们坚强,批评让我们成熟,艰难让我们上进,感动让我们珍惜,阳光让我们温暖……

请寻找成长中那些曾给你精神滋养的东西,以《____________也是一种养料》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