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C.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
D.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震耳欲聋,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绯红 茶话会 无动于衷 春寒料峭
B.遏制 竞技场 正襟危座 摩肩接踵
C.蔓延 儒子牛 巧妙绝伦 抑扬顿挫
D.躁热 划时代 为富不仁 重峦叠嶂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骨骼(gé) 凫水(fú) 诸如此类(zhù)
B.幽悄(qiǎo) 龟裂(jūn) 篆章(zuàn) 风雪载途(zài)
C.掸子(dǎn) 矫首(jiǎo) 长髯(rán) 蓦然回首(mò)
D.锵然(jiāng) 砂砾(lì) 雾霭(ǎi) 销声匿迹(nì)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讪笑/灿烂 分娩/挽留 绞尽脑汁/狡兔三窟
B.笼罩/蒸笼 笃信/驾驭 鹰击长空/义愤填膺
C.缅怀/腼腆 任务/烹饪 自吹自擂/擂鼓助威
D.狼藉/慰藉 伺候/伺机 贻笑大方/心旷神怡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句,诗人用“亭亭”描写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简洁生动。
B.诗中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两个“一何”使抒情意味更浓厚。
C.“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既写出松树成长环境的严酷,又体现青松“端正”的本性。
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情深意长。它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在见长。
【2】“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在一问一答中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
6、根据提示默写
①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
②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③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④《三峡》中正面描写夏季水势又大又急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回顾初中的语文学习经历,阅读名著让我们获益良多,请你将《傅雷家书》的内容简要介绍给刚刚升入初中的同学。
8、(一)
分析题
安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起来会更有意思些。
题目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个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老师笑了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同学们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略显得意地说:“你们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取得女人的信任,伺机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太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吸引来的。老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老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老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三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那时候,每个人都在学雷锋。”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老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有删改)
【1】这篇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
【2】回答问题的学生具有共同的优点,同时暴露出怎样的不足?
【3】试分析小说中学生、年轻老师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
【4】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文章题目的理解。
9、阅读下面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凡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每个人的一生都在遇见,一些人、一些事、一段文、一段情…… 这些人、这些事或让你感动,或让你牵挂,或让你点赞;这些文、这些情、或让你动容,或 让你成熟。在你的成长道路上肯定有许许多多的遇见,哪段遇见,让你刻骨铭心呢?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