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杂/峥              吱/然而止       息万变/风调雨

B.缄       涡/斡       褓/词夺理       不经心/轻歌

C.寒       绕/       漫/销声       不知所/抑扬顿

D.徙/       /羁       绕/草长       而至/招摇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红(fēi)  轻yíng)  无消息(yǎo

B.留(zhì)  然(qiāo)  油光可jiàn

C.热(chì)  胆qiè) 互相轩miǎo

D.名(责(jié飞戾天(yuān

3、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B.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

C.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藜笆。

D.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4、结合《昆虫记》相关内容,选出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

B.《昆虫记》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常常以比喻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有“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C.“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歌唱五个多星期”,上述语段中的昆虫是蝉。

D.法布尔不满足于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关注的是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他对于昆虫形态、习性、劳动、繁衍、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蒹葭”指______________,这首诗每章开头均描写这一景物,渲染______________的氛围,接着点明主题,描写追寻“伊人”的情状。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句皆出现“宛”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茅飞渡江洒江郊,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地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把苏轼的《浣溪沙》默写完整。

山下兰芽短浸溪,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休将白发唱黄鸡。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A】螳螂在摆出这种令人异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死死盯住敌人,随时准备开战,投入激烈的战斗。螳螂的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哪怕蝗虫只是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立刻转动一下它的头。螳螂的这种盯人战术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对方对它感到惧怕,并让这种恐惧深入到敌人的心灵深处,让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俘     )的敌人不堪重负。螳螂虚张声势、假装凶猛,还有奇怪的架势,其实都是在用心理战术震敌人,真不愧是个心理专家。

B】并非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在北方,绿色蝈蝈儿很多,但那里找不到它们在这里喜欢吃的菜,因此它们一定还吃别的东西。

为了证实,我给它们吃毛黄鳃金龟,夏天的这种虫子好似春天的鳃金龟。对于鞘翅目昆虫,它们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鞘翅、头和足。我给它们吃漂亮而多肉的松树鳃角金龟,它们也一样喜欢,我第二天便看到这肥美的食物被这群肢解牲畜的好手,吃得肚子朝天了。

这些例子提供了许多资料,蝈蝈儿非常喜爱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kuī     )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修女螳螂那样只吃肉。蝉的屠夫在吃肉饮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它甚至还吃一点草。

C】这只幼虫的体色比出洞初时的幼虫白多了,眼睛大大的,近乎白色,混浊不清,似乎看不见东西。在地下,视力有什么用呢?但出了地洞的若虫眼睛黑黑的,发着光,说明能看见东西。这只未来的蝉一出现在阳光下,就得找一根树枝悬挂起来,进行羽化,那时视力对它才有明显的用处。只要看看蝉在准备解脱期间视力的成熟过程,就可以知道幼虫不是仓促之间即兴挖掘上升地洞,而是劳动了很长时间。

此外,这只苍白的盲眼幼虫比老熟时体积要大很多。它浑身胀满了液体,就像得了水肿病。把它抓在手里,尾部还会渗出清澈的液体,把它全身弄得湿湿的。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 )       俘lǔ( )       ( )       kuī( )

【2】以上文段节选自科普作品《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国家)______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____________(名字)。

【3】“以人性观照虫性”是本书的艺术特色,请联系名著说说作者笔下的蝈蝈儿和蝉各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4】你将带着《昆虫记》参加学校读书会举行“好书我推荐”活动。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为这部书写一段推荐语。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病人

(1)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的典雅的气质。

(2)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3)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4)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5)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

(6)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7)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8)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的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且触动了上行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9)“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10)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

1在第(1)段中,“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这一句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在第(3)段中,“起风了”这一句交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形象,凸现主旨,重点描写了电梯中的几个场景,请加以概括。

4结尾处“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小说以“病人”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有这样的表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在我们的生活中,“桥”是最常见的一种建筑物

现在请以《家乡的桥》为题目,写一篇说明文,注意抓住特征,合理安排文章结构,恰当运用说明方法。

题二:泰山观日,云雾飘摇,耐心等待,一轮红形形的太阳从乌云中挣扎而出;庐山赏瀑,百米而已,等待日出,段段绚丽多姿的彩虹从飞流水雾中幻出一一自然美景值得等待,努カ后的成功值得等待,艰辛后的幸福值得等待,成长中的掌声值得等待,所有的美好,都值得等待.

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若选题二,请自拟题目。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表。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